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如何更有效地推动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履行社会责任成为热点话题。推动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从发挥上市公司引领作用、优化扶贫产业结构、加强扶贫信息披露、协调利益冲突等方面入手,以期达到更好的扶贫成效,加快实现全面脱贫步伐。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与进步,想要彻底改变贫困区域的整体面貌,除了要大力扶持经济之外,还要从提升文化素养方面着手,促进农村文化扶贫工作的创新和改善。只有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文化层面需求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才能够彻底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文章通过对农村文化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性与文化贫困的具体表现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精准文化扶贫的具体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张静  朱玉春 《资源科学》2019,41(2):352-361
科技扶贫已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之一,科技特派员企业作为科技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基于科技特派员企业社会资本的视角,选取秦巴山区连片贫困区208家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企业作为观察样本,利用因子分析法分别从结构型、关系型和认知型3个维度测度了科特派企业的社会资本,并运用似不相关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企业社会资本对科特派企业精准扶贫的影响。研究表明,科特派企业结构型、关系型和认知型社会资本对帮扶带动扶贫、产业增收扶贫和投资收益扶贫均有着显著正向影响,科特派企业的社会资本在科特派精准扶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科特派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从多维度集聚企业社会资本,建立科特派企业联盟,运用科技创新驱动农业产业融合,构建由政府、高校、合作社和金融组织等多主体参与的多元协同科特派精准扶贫机制,带动区域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研究个性化信息服务视角下的精准信息扶贫,提高信息扶贫精准度与有效性.[方法/过程]针对不同的信息扶贫对象,从用户协同角度进行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挖掘.基于个性化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化的信息扶贫管理机构建设,设置信息扶贫管理机构的组织结构,制定扶贫政策和计划.在个性化信息需求基础上制定服务目标,规划信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社会在多领域取得了全面发展,相关部门逐年增加对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教育扶贫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能保障更多人才获取良好的教育。本文基于高职院校教育扶贫的主要功能,对高职院校教育扶贫中存在的各项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拟定重要的扶贫路径,旨在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扶贫工作全面开展。  相似文献   

6.
从博弈视角下对精准扶贫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为精准扶贫提供后续研究方向,并为我国进一步开展农村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笔者深入基层一线扶贫的亲身经历与思考为基础,对贫困和精准扶贫的概念和内涵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针对精准扶贫工作存在贫困对象不精准、精准识别难度大、扶贫措施难以满足贫困户差别化需求、产业发展难等4个方面。建议从深挖贫困根源、基础设施与谋划长远发展有机结合、精准扶贫与治理环境并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等5个方面促进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8.
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大转型。文章在梳理我国贫困治理政策演变过程及趋向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我国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阐述了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论述了精准扶贫政策核心要义、内容体系及其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之处,阐明了精准扶贫的科学内涵。科学分析了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现实困境,从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相关配套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从精准扶贫内容体系、精准识别测度标准以及精准扶贫政策作用机制3个维度概括了精准扶贫政策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研究。并结合中国背景提出了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创新精准扶贫帮扶机制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坚持科技扶贫实现精准脱贫促进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科院是我国"科技扶贫"的发起者、倡导者和实践者,30多年来,在扶贫工作中创新地提出了"异地搬迁扶贫"、"异地股份制扶贫"、"技术引进扶贫"和"依托野外台站长期驻守扶贫"的发展模式,为科技扶贫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做出了突出贡献。文章在全面回顾中科院科技扶贫开发历程的基础上,介绍了中科院实施精准扶贫的工作要点。  相似文献   

11.
12.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尚未被攻破的难题。为了更好地解决江西修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文章从精准扶贫的角度出发,考察了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结合心理学分析了教育问题,并从精准扶贫的角度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若干建议,以期为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尚未被攻破的难题。为了更好地解决江西修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文章从精准扶贫的角度出发,考察了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结合心理学分析了教育问题,并从精准扶贫的角度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若干建议,以期为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实施精准扶贫与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精准扶贫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区域扶贫攻坚计划是当前我国扶贫攻坚的两大主要模式。2011年国家大幅提高贫困标准,贫困人口规模、分布特征、贫困内涵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文章在分析新贫困标准下我国农村贫困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全面解析了当前扶贫开发中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精准扶贫的理念,包括:建立多维贫困区域识别指标体系,开展精准化贫困区域识别;采取多元化扶贫方式;以及实施基于不同地理空间尺度和贫困地区类型的差异化的分类扶贫政策。文章最后针对当前两大扶贫模式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拓展精准扶贫内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楚雄州科学技术局按照"点面结合、统筹谋划,确保打赢科技支撑精准扶贫攻坚战"的总体战略要求,结合部门工作实际,再认真抓好挂钩乡村、户工作同时,制定了全州科技支撑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采取建条件平台、立科技项目、设科技扶贫机构、培训科技人才、实际专利资助、进行科技奖励和开展科学普及工作等7项措施支撑全州的精准扶贫工作,25个贫困乡、220个贫困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针对重庆市308位参与精准扶贫活动的科技特派员的调查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科技特派员的胜任力特征对精准扶贫过程中帮扶效果的影响关系。研究得出:科技特派员的胜任力模型包括思想意识、工作技能、指导帮扶能力、创业帮扶能力四个维度19项指标。科技特派员的思想意识对其创业帮扶能力具有较强的积极影响,工作技能对其指导帮扶能力和创业帮扶能力均具有积极影响,优秀的帮扶能力可以对精准扶贫帮扶效果产生积极作用。因此,应根据该胜任力模型建立提高科技特派员胜任力的培训长效运行机制,完善其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创业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8.
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及其改革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彦随  曹智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0):1066-1073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中国扶贫开发理论与模式的重大创新。扶贫是政府"扶"的供给侧和农户"贫"的需求侧的统一。加快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略,全面提升精准扶贫成效的重要课题。从典型县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尚存在供给不足、供给无效、供给落后等实际问题。文章围绕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题,从供需视角归纳了扶贫开发中面临的一些问题,系统构建了精准扶贫战略供给侧结构体系,提出了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表明:(1)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体系主要包括政策供给、要素供给、服务供给和产品供给4个层面;(2)不同层面的供给内容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呈现出"政策供给—服务和产品供给—要素供给—政策供给"的循环顺次关系;(3)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立足于农村贫困化地域特征,因村因户帮扶、因人因贫施策。坚持科学性原则,遵循市场化规律,强化精准脱贫过程性管控,确保精准扶贫成效和实现可持续脱贫。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的发展理念,结合习总书记精准扶贫的发展战略,提出以创新发展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新动力,以共享发展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新目标,以协调、绿色、开放发展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新路径.文中阐述了新时期下扶贫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回答了"扶持谁""扶什么""怎么扶"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利用"Alkire-Foster"多维贫困测量法来对我国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并列举中国扶贫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对我国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理论实现职业教育和精准扶贫的连接,发挥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投入少、周期短、时效强的独特优势,能有效提升扶贫对象的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提高扶贫对象的"造血"能力,使广西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现探究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策略,试图为广西职业教育扶贫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