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建飞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3):26-28,44
南唐后主李煜,在他流传下来的30多首词中,多数为言愁写恨之作。这些词真实地表现了作为特定人物李煜心灵活动的历史,真率地表达了一个经历沧桑巨变、沦为囚徒的帝王的悲哀和悔恨。在这些词中,李煜的愁情恨绪时而变作春江流水,时而又化为大地春草。这些丰富、真实而又生动的形象,表现了李煜具有将抽象的愁恨形之于具体的形象的非凡才能。在汴梁,李煜只能在睡梦中重新回到以往如梦的生活中去。所以,他亡国入宋后的词,几乎每一首都写了梦。  相似文献   

2.
李煜是我国古代词坛的名家,其写“愁”情之词极富艺术感染力,本对李煜“愁”情词的内容及艺术手法,审美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王羽 《教学随笔》2016,(7):151-152
南唐后主李煜和清初纳兰性德都是中国词坛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词人."愁情"作为词作中不可或缺的主题,在现如今存世的词中,写愁情的词作占了很大一部分,纵观可看李煜和纳兰性德的愁情词却尤其之多.他们做愁情词时,虽然各自的出身环境、经历遭遇的不同,但他们的愁情词作中所蕴含的艺术方式却大有相似之处.因此本文就两人的生平、作品的内容、艺术形式对李煜和纳兰性德的愁情词加以比较,并探究二者愁情词蕴含的人文情愫.  相似文献   

4.
北宋词人贺铸填有《青玉案》词。词中云:“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写了他在江南梅雨季节里,过着孤独生活的愁闷心情。诗人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连用三个比喻,喻出了“愁”之多、“愁”之深。这种用景色来比喻愁情的写法,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而似乎可以捉摸,贺铸也因这首词妙不可言而被后人誉为“贺梅子”。北宋词人张先,其词多写士大夫诗酒生活和男女爱情。他的词善于描绘一种朦胧美,又特别以描写“影”而著称。他曾有三个写“影”的佳句最为著名:《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归朝歌》:“娇柔懒起,帘压卷花…  相似文献   

5.
我看李煜     
李煜,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亡国之后,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在我所喜欢的文人中,李煜位列第一。李煜的词大多写于亡国之后,所以带有忧愁之情。但是这些词却愁得美,愁得吸引人。放眼唐、宋两朝,又有谁能像李煜那样伤感?李煜把自己的无限忧愁全寄托在词上了。有人说李煜假若不是皇帝,他的词可能会写得更好。但我觉得,李煜若不是皇帝,更确切地说,不是亡国的皇帝,他又哪来那么多的愁,又怎么写得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可以说,李煜是时代造就的诗人;但也是诗…  相似文献   

6.
南唐后主李煜和清初纳兰性德都是中国词坛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词人。"愁情"作为词作中不可或缺的主题,在现如今存世的词中,写愁情的词作占了很大一部分,纵观可看李煜和纳兰性德的愁情词却尤其之多。他们做愁情词时,虽然各自的出身环境、经历遭遇的不同,但他们的愁情词作中所蕴含的艺术方式却大有相似之处。因此本文就两人的生平、作品的内容、艺术形式对李煜和纳兰性德的愁情词加以比较,并探究二者愁情词蕴含的人文情愫。  相似文献   

7.
南唐后主李煜词前期多写豪华和艳情生活,抒别离情怀;后期词则多写囚徒生活和哀痛心情,更多伤感情调.可以说,他的后期作品,代表了他诗词创作的最高成就.李煜擅用形象的比喻,化无形为有形,抒写愁情;或纯用白描,简洁传神,直绘愁态;或精选意象,虚实结合,创设愁境.  相似文献   

8.
愁是历来文学家说不完道不尽的一个主题。古诗词中言愁名篇更是数不胜数 ,诗人们将抽象、模糊的愁写得形象、具体、生动、可感 ,仿佛有了长宽 ,有了重量 ,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艺术供鉴。试比照分析一下李煜、秦观、李清照的三首词。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言愁的名篇 ,很有普遍意义。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春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 ,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李煜 ,见了反而心烦 ,他劈头问苍天 ,年年花开 ,月月月圆 ,要…  相似文献   

9.
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三类: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者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同一首诗歌里往往交叉运用. 比如写愁情.南唐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演讲春水向东流."诗人运用了设问,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寓情于景,写出了愁之多,愁之长.  相似文献   

10.
程琴 《现代语文》2010,(6):39-40
"国家不幸诗家幸",南唐末代皇帝李煜亡国被俘,短暂的一生写出了许多传世佳作。李煜词扭转了一代词风,开宋词先河。李词中写愁的句子感人尤深,千古流传,本文即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李煜词中"愁"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1.
阐述李煜、李清照写愁词相同点的文章很多,但本文从意象、意境及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上论述了他们写愁词的不同点,为教学中更深入讲解李煜、李清照的词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 ,激发情感想像 ,欣赏意境凄美、语言清丽的艺术特点 ,体味移情入景、虚实相生的写法 ,进一步探究作者创作风格 ,以加深对诗歌有关方法、技巧的认识和理解。【设计提要】1.渲染气氛 ,展示课件。 2 .鉴赏探讨两种写法 :①以乐景衬哀情 (移情入景 ) ;②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虚实相生 )。3.对比鉴赏 ,探究作者创作风格。【设计实施】1.渲染气氛 ,展示课件。①作者生平 ;②创作介绍 ;③词牌介绍。[明确 ]渲染气氛 ,播放邓丽君演唱《几多愁》音乐 ,运用多媒体逐次展示以上课件。作者李煜 ,南唐后主 ,多才多艺 ,尤工于词律。其…  相似文献   

13.
李煜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武陵春>历来受人推崇,被认为是写愁词的千古绝调. 从此中可略窥其抒愁风格之一斑.真是作之凄然,读之怆然.就两人前后际遇的迥异,两首词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男女词人的不同情感表现来探讨二人的言愁,其愁各有千秋,深广、凄绝两由之.但基调和意蕴均一样荡人心魂,具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4.
开设“宋词鉴赏”课,心灵浸润在一片“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意境中.宋代词人用生花妙笔,浸蘸着心中的万千愁绪,或赋情于景或寓情于事,将一个忧伤却又难以捉摸的“愁”字写得异彩纷呈、摇曳多姿.宋词中以奇思巧喻描绘愁绪的精言妙语比比皆是,现择例类析.一、愁绪如“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之多,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愁思之长,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穷无尽.作者借用“一江春水”把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的恨表达得富有深度和力度.又如秦观《江城子》:“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相似文献   

15.
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中国古典词作中的名篇,更是高中语文课本必选篇目。高中生具备感受词作美感的能力,但欠缺一定的理性认识。教师在教学这首词时,应当联系作者的经历,用讲述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深刻地感受词作中的"愁",同时分析词作"化虚为实"的写作技巧,帮助学生领会词作深广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6.
<正>李煜、李清照都是婉约词风的杰出代表。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选进中学语文教材的《虞美人》与《声声慢》两首慢词却有着惊人的相似。首先,从内容上看,这两首词都抒发了一种让人难以承载的"愁"。李煜抒发的是一种亡国之恨、故园之思,李清照抒发的是一种丧夫之痛、身世之悲,当然也含有亡国恨。而且这种"愁"都在作品中直接表白,毫不含混。一个形象地比喻成"一江春水向东流",一  相似文献   

17.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相信这样的词句你一定耳熟能详。李清照的词多半写闺情幽怨,笔风含蓄、委婉,但是却有一首风格特殊的豪放之作——《渔家傲》。她用《离骚》《远游》的感情来写小令,不但是五代词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述李煜词时,特别强调它表达了真性情,有赤子之心。我们将从王国维的评论切入,具体论述以下三点:1、李煜为人之真。2、其词表达内容之真:后主常将自己的生活感受入词,因而由于前后生活状况的反差,其词在内容上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但它们又共同具有“情真”这一特色:前期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时对自己的沉迷与陶醉不加掩饰;后期写亡国之痛更是血泪至情。3、其词的艺术特色也透出“真”的风采。是以,王国维得出的“真”的结论是必然性的、可信的。  相似文献   

19.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从皇帝沦为阶下囚,李煜有着一般人难以体会的哀伤与孤独。在这首《相见欢》中,他就真切地写出了这种感受。词的开头就是“无言独上西楼”,既已“无言”,且又“独上”,词人的悲伤寂寥之情可见一斑,况且,说了又何用?又有谁能够理解他呢?辗转之间,愁情满怀。正如俞平伯在《读词偶得》中说:“六字之中,已摄尽凄婉之神。”然而登楼之后,残月如钩。俗话说,月圆两相依,月缺人离散。此时的李煜国破家亡,如雨中浮萍,风中飘絮,这样的残月又怎能不让他黯…  相似文献   

20.
打开浩如烟海的中国古诗词画卷,其中不乏有抒写愁情的典范: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妙!杜甫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陆游的“中原北望气如山”,“镜中哀鬓已先斑”,将国愁、家恨融为一体,妙!而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南渡后不久,其夫遽然病逝,亡国之痛、丧偶之悲给了她以沉重的感情负担,如何渲泄和抒写心中的愁情,《声声慢》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