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无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在初中阶段,都要重视选择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进行学习[1]。无疑,这对中小学可持续性发展武术项目发挥了"文件指引"的作用。然而,笔者经过调查、实验,发现初中武术项目特色化建设的最大难点是"激趣易,保趣难;肤浅教学易,深入学习难;启动易,推广难"。这与国家目前推进武术项目进校园遇到的瓶颈"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2]有较  相似文献   

2.
武术是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少林功夫也是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烫金名片.进一步推进社会武术国际化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本文建立在武术传播视角下,以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为个例,针对其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日益加大,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向着武术本身回归,通过反求诸己式的探研,坐实武术之"文化自觉"。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研究方法,对武术"型、法合一"的当代价值进行审视。研究认为:型是武术的外壳,法是武术的灵魂,决定武术型之塑造的是武术独特的攻防之法,武术除技击以外的其他功能的衍生,也因其方法上的独特性而别具一格;武术"型法合一"的规定性,在近现代以来武术竞技化演变过程中被分解后的项目形式破坏,以武术拳势攻防方法为前提,保持型与法的统一,是令武术找回自我、占据主动的必要途径;中国武术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能够独树一帜的地方,是深具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拳种门户,终而落脚于微观层面拳势之型与法的"中华规定性"上面,故武术拳势强调型、法合一,对于武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武术课程教育都是采用的体育传统的教育模式,相对于武术这个特殊的项目而言,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着一定局限性.Siedentop的"运动教育模式"从它建立起,就受到了很大的关注,且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得到了成功应用,为我们武术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运用Siedentop的"运动教育模式"理论,建构了新的武术课程教育模式--"武术课程运动教育模式",旨在为武术教育课程改革开辟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5.
朱保荣 《精武》2004,(10):20-21
一说到武术,人们常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来形容,这确实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目前,中华武术有继承,有发展,但也面临着危机。为了便于称呼,我把中华武术分为两部分:一是官方武术,泛指国家武术机构、正规院校规定推广的内容;二是民间武术,指流传在民间的传统拳种。官方武术是主流,主导着武术的发展方向。经过不断努力,武术已经得到推广并走向世界,这是一件好事,但国家整理的拳种有限,又规定得过死。制约了武术的全面发展。民间武术采用师徒相授、父子相传的传统方法继承传统武术,但传播范围有限,使有些拳种濒临灭亡,不要说发展,就是继承也成了问题。作为武术爱好者,我们多么希望武术走出误区,真正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朱富浩  林宇轩  张瑜 《武当》2023,(8):85-87
当今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期,在国家众多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学校体育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其中武术项目也备受关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发挥极大的作用,而且在教育教化方面也十分突出。如何把握,怎么落实是现阶段武术项目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厘清“教会、勤练、常赛”的意义及长远作用,分析武术项目在小学阶段现存的问题,在“教会、勤练、常赛”背景下提出小学阶段武术项目的发展策略,以期学校武术能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7.
<正>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武术项目早已纳入了小学体育课中。武术基本功教学是武术教学的起点,也经常会成为很多教师教学中的"瓶颈"问题。因为基本功的内容单调,而且练习起来较为艰苦,所以常常是学生带  相似文献   

8.
武术文化传播障碍之思考———以文化软实力为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影响力是衡量和展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以软实力为切人点,强调了软实力研究的重要性,阐述了在各国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和博弈下.武术文化传播的意义,着重剖析了武术文化传播的各种障碍.即武术文化穿透力障碍是过于抽象的武术深层文化;武术文化渗透力障碍是重自我修炼.轻向外传播;武术文化认同力障碍是重领会、轻实证;武术文化形象力障碍是重礼仪、轻细节;武术文化创造力障碍是重传统、轻创新;武术文化先导力障碍是重正宗、轻现代.这些思想和理论导致了武术发展过程更多地体现"教条的、保守的、泥古的"成分占据主要地位,形成了"对传统的盲从,对古贤的遵循".通过梳理和识别武术文化传播障碍要素,以期在武术文化传播中更凸显它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论武术文化传统的继承特征及发展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文化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对全球化背景下武术文化传统的继承特征进行分析.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仁、义、德、和、易"等思想对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优秀的武术文化传统为本质内涵的"文化真实"因子与"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整合以及文化安全"因子各自功能的有效发挥,是武术文化发展意识觉醒的内部表征,正确把握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既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武术文化科学、健康发展的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间传统体育——武术,其内容丰富多彩,就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就套路动作的表现形式,也是几百种之多,尤其是现在已把套路表现形式纳入正轨训练专业体系,一年一度的正轨竞赛计划,列入国家的重点运行机制,套路动作的要求也一天天的提高起来。武术项目的套路动作,虽然非常繁多和复杂,但都存在科学训练的规律性,为了使武术项目的套路训  相似文献   

11.
论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中尚武崇德的内涵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习武先习德"、"尚德不尚力"是中国伦理文化和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在武术文化中的体现,也是武术文化中最直接、最理性的精华.因此,武术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技击,更在于尚武崇德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之一,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中华民族传统项目武术也成为中学体育课的必修内容。为了解宝鸡市中学的武术开展情况,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宝鸡市七所中学的体育师资、教学设施、学校师生对开展武术项目的重视度等方面展开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学校对武术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和家长认识不足,师资缺乏,课时少,竞赛少,缺乏有效地宣传组织武术活动方法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加强对武术师资的培训和加强武术基础设施的建设,让武术教学在中学得到更好的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13.
试析国家散手队的训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迎战1988年和1991年国际武术散手擂台邀请赛,中国武术协会组织了国家武术散手集训队.在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的直接指导下,在全国同行的大力支持下,在教练员、运动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两次集训,所有参赛运动员取得了各个级别冠军的好成绩.武术散手是我国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声誉.但是,从竞赛的角度来讲,我们起步较晚.1979年试验武术散手项目以来,主要精力放在比赛形式、竞赛规则、裁  相似文献   

14.
竞技武术比赛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与武术普及完全脱节,与传统武术文化精神完全相左,不仅不能引领武术发展方向,而且更不能带动整个武术事业的发展.为促进武术的竞赛、传承与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重点分析了2018年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传统项目)冷场的原因,主要是比赛地点、时间、门票等外部因素,决定了武术发展的内部因素.提出开展各类不同的竞技比赛和展示交流活动,以此促进武术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武术运动的普及.  相似文献   

15.
全国武术短兵教练员培训班于2004年7月20-22日在西安体院举行。短兵是武术运动的一个传统项目,为了丰富武术的内容,继承和发展武术短兵运动,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决定从今年起大力恢复短兵的普及和推广工作。武术短兵项目从1979年开始进行试点,但由于器材、护具以及规则等一系列技术问题被搁置下来。2001年8月,中国  相似文献   

16.
由于近年来在"奥运战略"的影响下过于强调武术竞技化的发展,致使武术的存在形式逐渐单一化.为了打破当前武术发展单一化的局面和突破武术入奥失败后的发展瓶颈,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对竞技体育的软式化发展理论进行了探析,就软式化发展理论运用于武术的发展进行了科学的解析.结果表明:武术软式化发展将是武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略之一;武术软式化发展的途径主要有继承、分化和派生;武术软式化发展的基本技术路线是武术项目通过减少运动负荷强度、降低技术难度、增强运动的娱乐性和提高运动的文化品味等软式化过程之后,形成软式化的武术项目,然后通过这些项目的普及、推广反过来促进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家需要”对武术发展的驱动力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马克思关于"需要"的理论入手,指出国家对武术的需要程度决定了武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历史上的武术之所以在众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一花独秀,是因为其发展受到了国家机器的推动,如古代与军事技术紧密相连,近代与尚武精神直接相关.21世纪武术发展除了竞技武术的出路外,更应该对内顺应"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大潮,将重心转向武术教育,通过彻底改革武术教育体系,将其打造成"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途径;对外立足于增强文化"软实力",展示"和平崛起的中国形象"的实际需要,力争武术进入孔子学院,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实践的具体载体.  相似文献   

18.
杜怀津 《武当》2015,(1):31
日前,合肥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向社会公布,"韩氏阴阳双合拳"作为唯一的武术传统项目入录,传承人为合肥市著名武术老师韩荣春先生。韩荣春先生自幼习练家传阴阳双合拳,后师从合肥著名武术名家余化龙(余文烈),精通各种拳术及兵器,多次参加国内国际武术太极拳比赛,荣获众多奖牌,曾被授予"安徽省十佳拳师"、"安徽省荣誉武术师"和"一级武术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9.
由技入道——论中国武术之体道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庄子为代表的技遒思想不仅作用于中国传统艺术门类,而且也鲜活地体现在武学思想之中.通过"技进乎道"经典艺术思想,中国武术逐步由技入艺,再由艺上升为道.在技艺演练的过程中,武术借助"忘"、"无"与"自然"等途径,实现了具象动作与抽象理念的完满结合.将体道思维纳入武术运思与演练方式的分析当中,进而还原以武演"道",以"道"入武的传统武学思维.这不仅揭示传统武学思想的特征与情貌,也给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与途径.  相似文献   

20.
陈庆华 《当代体育科技》2020,(2):156-156,158
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载体,舞蹈和武术的动作呈现方式也不尽相同,但近年来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融合,将"舞蹈"和"武术"进行有机结合不仅符合现阶段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精神,此外在推进国家多元化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故此本文主要立足高校武术教学课程,阐述了武术套路与"武舞"之间的联系,并对两者之间的共性和结合的可行性进行了全面探析,以期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