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愁”这种无形无状、无轻无重的情感,被浪漫多情的文人描绘得摇曳生姿、风情万种。一、“愁”情千姿百态有思乡的愁,如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那悠悠的乡愁,在浩淼的江水上,在飘忽的白云里,诉尽了诗人心中的思乡情。  相似文献   

2.
薛艳 《语文天地》2010,(10):22-24
近日翻检《李清照集校注》,品味精妙字句,获益良多。念及《武陵春》一词,其中有千古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觉其似有所本,然又不甚明了。复忆起与宋初郑文宝诗《柳枝词》末句相似,于是笔者又翻找《宋诗选注》,幸得其然。钱锺书先生还于注释中提供出几处“载愁”之例,只周邦彦《尉迟杯》、石孝友《玉楼春》、王实甫《西厢记》、陆娟《送人还颓安》四处,仅列例句,叙述简略。为了弄清“载愁”的来龙去脉,笔者又查找了一些其他诗词,并作了一些比较。  相似文献   

3.
张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向被人们所忽视,尤其在论及七言诗的最早起源时,张衡的《四愁诗》一向由于其第一句中的一个“兮”字,无缘于最早的七言诗称号,而被称为骚体诗,本文就张衡的《四愁诗》与屈原《离骚》作出对比,指出两者之间的同异。给出《四愁诗》在诗歌史上的一个恰当的地位,肯定它的极高成就,并且就张衡所处社会环境和张衡自身的性格、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四愁诗》中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4.
诗言志,词言愁。词是由各种各样的"愁"堆砌起来的。以"愁"为切入点和学习点,能直达词的内核。选修教材开放性很强,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选择和开发空间。选择写"愁"的经典单篇,可以举一反三;选择以"愁"为标准重组篇目,更贴近学生的理解实际;选择以"愁"为延伸内容,拓展空间可以大到无限。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的词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字里行间都透出一股超出常人之愁的"愁中愁"。前期闺中生活的闲愁中含有无奈的忧愁,夫妻相思离愁中隐有难言的怨愁,后期国破家亡乡愁中更浸有凄苦的悲愁。"愁中愁"成为了李词中的主导情绪。  相似文献   

6.
舴艋舟,太小,载不下李清照的愁;李清照的愁,太重,舴艋舟承载不起.李清照心中千丝万缕的愁,像连绵不断的流水,像斩不断的野草无绝期.而她,却在《武陵春》中,力主创新,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恰如其分地道出心中重重的愁. 她的愁从何来?纵观历史,自北宋败之后,李清照于1127年来到南方,故乡寿州困在战争之中,先后她遭遇了一生珍爱收藏的大量文物书籍在战争中被焚毁消失,在建炎三年(1129年)陪伴她的丈夫赵明诚病疾逝世.随着战火的不断南移,李清照为了躲避战火兵难而一个人流浪在外,无依无靠.1135年,名门之后的李清照流落到浙江金华时,万分感慨写下了《武陵春》一词.  相似文献   

7.
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史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了。然而要解读李清照的一腔愁绪,却发现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通览易安之词,充斥了太多太多的爱恨情愁!国愁,家愁,情愁,把一个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给折磨得颜色憔悴,花容渐损。  相似文献   

8.
前段时间有幸教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一篇诗作《乡愁》,这首诗人文气息非常浓郁,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初,距今已有三十多年。本来我觉得面对的一帮“不识愁之味”的学生,教读这篇文章会有一些难度,然而,事实上那股令人揪心的乡愁不但没有渐渐淡去,反而越来越浓,好似一坛陈年老醋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9.
文学语言中有一种现象,即用近乎相反的语言可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言若反而情相类。如同是言愁,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杜甫却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都是借头发来说,却一“长”一“短”。  相似文献   

10.
古代文人常常以具体的事物来言愁,笔法各有千秋,意境各臻其妙,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以水言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范成大的“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南柯子》)写的是离情别绪之愁;李珣的“翠叠画屏山隐隐,冷铺纹簟水粼粼,断魂何处一蝉新”  相似文献   

11.
写愁之作历来颇多:或直抒胸臆,或融愁于景,各具特色。李清照的《武陵春》写愁,自铸新辞,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高培存 《现代语文》2014,(9):124-125
一、在丁香的忧愁中去读 诗人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丁香花纤小玲珑、清香幽雅,有着天生的忧愁,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已经成为高洁、美丽、愁怨的象征。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  相似文献   

13.
李煜的《虞美人》以其隽秀的文笔和细腻的情感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让无数的读者产生情感的共振,李煜之愁是人生悲极之处超越自我悲天悯人的普世关怀,李煜之愁更是诉说着芸芸众生难解的人世之愁。  相似文献   

14.
最早背熟的一首词,是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时就有些半懂不懂,上层楼就会有愁?就能够写愁?到底是什么引起词人如此愁绪呢?每当我自己登上家乡并不高的小山,除了有急迫的愿望在密密麻麻的楼群中找到自己的家.便是这些问题不停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而同时萦绕心头不去的那首《登鹳雀楼》读来的味道却是迥然不同。同样是登楼,为什么在不同的诗人这里却是有不同的情绪呢?楼上又有怎样的风景触动诗人敏感而细腻的神经呢?  相似文献   

15.
李莉 《中文自修》2007,(3):31-31
据传《阳春白雪》是由楚国著名歌舞家莫愁女在屈原、宋玉的帮助下传唱开来。其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  相似文献   

16.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相似文献   

17.
平生最愁,一点残红,翻飞凄风冷雨。几番回转,再凝眸时,已是芳踪杳杳。怅望处,剩得眼前流水,无情里,自悠悠。远处有孤舟,曾载得,斯人几度愁?  相似文献   

18.
李依宸 《考试周刊》2013,(33):15-16
本文主要以贺铸的《青玉案》为研究对象,探析词人如何用炼字、用典等修辞的凝练性增强对愁情的蕴藉,运用比喻、夸张、比兴等修辞的生动性将愁情升华,用点染、烘托等修辞的修饰性使愁情诗意化,最终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中,由情真意切的愁情体验与修辞艺术共同形成整首词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版教材中收录了《秋魂》一文,这是一篇获奖文章。秋,不知被古往今来的多少文人墨客们吟咏过,但《秋魂》的作者却独辟蹊径,发他人未发之幽情。因而,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秋魂》都有他独特的艺术美感,值得一读。一、深刻的哲理美大凡写秋,不离一愁,秋风秋雨愁煞人,悲秋一说,千古皆然,连一代文豪欧阳修也未能免俗。而秋魂的作者却独具慧眼,发现了秋的别一番神韵魂灵,挖掘出了秋景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在《秋魂》一文中,愁字是不沾边的,有的只是深邃的意蕴。秋实,人们欣赏他的成熟,作者  相似文献   

20.
从一“寻”一“守”、一“酒”一“花”、一“伤”一“愁”、一“寒”一“雨”四个角度,将《声声慢》上下两阕结合起来读,以求发现某些句子间的关联,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艺术欣赏的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