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人画以抒发感情为目的,重写意,重表现,在民间传统绘画与院体画中标新立异。本文通过对文人画发展历程介绍和文人画意境的成因,来重点论述文人画鼎盛时期,即元代文人画的意境美的内涵,主要包括诗书画印的融合美、清静空远的气氛美、笔墨情趣的墨韵美和重神用韵的神韵美。  相似文献   

2.
"文人画"与"院体画"体现了中国绘画史中两种最为重要的绘画审美思想与艺术创作形态,对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也各自体现出不同的时代审美内涵。"文人画"观在明代社会文化形态中的意义转变以及近现代绘画史研究中的涵义拓展,体现了其审美内涵的时代发展特征。"院体画"则是伴随着封建社会宫廷画院的产生出现的,有其鲜明的绘画风格特征与时代审美内涵,但是"院体画"的说法在当代已经日渐式微。  相似文献   

3.
题款艺术于宋元时期得以较大发展,集中表现在院体画与文人画中,两者在审美作用、形式美、款文内容、格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出题款艺术新的突破,为后期题款艺术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相似文献   

4.
明人董其昌,把唐宋以降的山水画家分为两派,创立了山水画南北宗说。也就是不论画家里籍,专指其画风:南宗指文人画,北宗为院体画,且抑北而扬南。董其昌称:文人画始于王维,董源、巨然、李成、范宽均为王氏嫡子,而董源、巨然影响更大。宋之李公麟、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绘画史上,院体画同文人画一直是两个争论和对立的焦点。这种“水火不容”的形势,在近代史上尤为明显。进一步剖析这两种传统画意识和技法在根源上的本质特征对当前的国画发展应是有所裨益的。 绘画语言是画家得以和别人进行思想交流、表达自己创作意图的重要媒介之一。一个画家具有什么样的绘画意识,他就会有一套什么样人绘画语言。传统国画中文人画同院体画在语言上的巨大差异就是由于绘画意识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浅析宋代山水画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是传统中国山水画的鼎盛时期,院体画、文人画相互关联,共同并进,名家层出不穷,作品空前繁多,质量高雅精湛.宋代山水画法度森严,百代标程,对元、明、清后世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唐寅作品的艺术思想主要是在院体画与文人画的兼容中寻求突破,但因院体风规的造型要求及世俗审美观念与文人画审美观念的矛盾,使其难以真正凸显其山水的艺术价值。花鸟作为唐寅绘画追求的另一模式,以自娱的方式沿续文人画之平淡、简逸的追求,由此形成了他的山水与花鸟审美取向的些许错位。以唐寅的山水与花鸟作品为比较对象,对其作出深入的剖析,可以揭示其自身审美价值取向——山水与花鸟风格偏差的矛盾及其解决。以唐寅的绘画状态作为一个视例,通过唐寅的现象可以反映出明代文人画家的某种共同的艺术状态。  相似文献   

8.
倪瓒是元代文人画家典型代表,为著名“元四家”之一,一生性洁孤僻,素被人视为“高人雅士”,在美术史上有极高的地位。提出“逸笔”、“逸气”之说的艺术主张被视为文人画审美品评的标准。不仅打破了晋唐以来普遍强调“成教化,助人伦”的绘画功能,同时也开创了与宋代院体画精工细密所不同的疏简清逸的文人画新风格,丰富发展了传统山水画的艺术程式,对后世的绘画发展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9.
由两篇美学笔记组成.第一篇从氏族标帜、岩画、彩陶和青铜器图案谈原始艺术与图腾和巫术的关系,并由巫术图像来推论原始人的思维和信仰;第二篇则从画家社会角色的转换,文人心态的变化,来看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论及院体画、文人画和商品画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0.
历朝历代以来,杜甫像有数百种之多,风格各异,这些画像大致可分四类,一类是院体画,所绘杜甫面容圆润,忠厚稳重,一类是民间画,画中杜甫容貌淳朴,神态悠然,一类是文人画,杜甫秀骨清相,儒雅安祥,一类是现代画,杜甫面含忧愤,刚毅深沉。  相似文献   

11.
范美俊 《成都师专学报》2005,24(1):83-85,73
美术界普遍认为:以“元四家”为代表的元代文人画与宋代院体画为主流的画风大不相同,这是蒙元入主中原后给社会带来的全方位冲击在绘画上变异的直接结果。但奇怪的是,元代画家的观念和对笔墨的追求与前代并无大异,这可以从黄公望所著的《写山水诀》中得到印证。笔者试图通过对该文的分析来管窥元画家、特别是黄公望本人的绘画观对前人的承传与变异。  相似文献   

12.
章景曙 《中文自修》2003,(11):30-30
顾名思义,文人画是文人作的画。在宋以前,绘画基本上是画工的专职,即使像吴道子这样的大画家也只是画匠之属。优秀的画工就进入皇宫画院,如荆浩、关仝、李成、范宽、黄筌这些人,他们的作品就被称为“院体画”,或称“画匠画”。只是,像宋徽宗赵佶也擅长丹青,作品属“院体”。那是另当别论。  相似文献   

13.
花鸟画起源于人类的远古时期,经过漫长演变,从洞穴壁画"草图",到三代钟鼎图案,从画像砖上纹样,到宫殿庙宇装饰,终于在唐代从山水画中脱颖而出,成为独立画科。五代西蜀黄筌和南唐徐熙各创花鸟画法,开工笔和写意两大流派之先河,其后便衍生出没骨法、小写意和大写意,并随着院体画和文人画相斗相融,在宋、元、明、清及近现代此消彼长,形成了流派纷呈的发展局势。  相似文献   

14.
文人画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现象,构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的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精神。“新文人画”的产生有它的社会必然性,但“新文人画”承袭了入世遁世的思想.这就使得新文人画家也同旧文人画家一样抛开活生生的社会客观,逍遥避世,“采取了自性解脱的态度,在笔墨中寻求着一个理想的世界,自得其乐”。故“新文人画”应强调道德人格精神,重构艺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关注重大历史题材与当代文化问题,这样才能使“新文人画”真正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文人画。  相似文献   

15.
两宋时期是中国古典文艺最重要的转型时期.在宋代艺术整体求新尚变的时代风气影响下,作为精英艺术两种核心样式的诗歌与绘画,也都经历了各自的转化与蜕变,而诗画两者暗隐其间的相互关系,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宋代艺术风貌与宋诗新变,宋代院体画面貌与文人趣味的渗透,以及宋代文人画对传统绘画审美的重构的相关问题,认为宋代诗画的各自变化,正映现了中国审美和艺术发展自身的内在要求,诗的异变转化和画的纯粹提升都从这一时期展开,中国艺术自此结束了中古时代的丰神朗硕,揭开了近古时代的野逸清旷.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人画是中国艺术史上极为独特的景观。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人画对当今的中国绘画创作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文人画的形成及发展、主要艺术特征、历史影响等方面对文人画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7.
从宋代至明初,成就斐然的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的主流。明中叶之后,文人画渐呈衰微之势。董其昌以自己的绘画理论影响画坛,其中“南北宗”论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历史上的画派,奠定了既要古典传统又要变革创新的文人画理论基础。自此,文人画的发展走出困境,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正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是后人对前人一种文艺现象的认定与归纳。对于文人画可溯源至汉的观点,我不以为然。文人画,无疑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所产生的特定文化现象。明代董其昌断言:"文人之画自王右丞(王维)始。"因为在王维之前,没有任何能够自成体系的体现文人士夫画的特征,更缺乏这种系统的感知与创作实践。文人画不同于民间绘画、宗教绘  相似文献   

19.
文人画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特有现象,有其自身独特的创作规律与文化内涵。文人画的创作过程与文人画家的主体心境的变化密切相关,深具写心表意传统的艺术价值。本文以画竹为喻,分别阐述了在文人画创作过程中的观察、写生、创作三大步骤。由于中国画的历史传承与延续的特点,创作过程交织着图式转换与个性化语言的探索、形成、演进问题,只有突破了理性意图的束缚,将"意在笔先"与"意在笔后"巧妙衔接,才是迈向成功的创作。  相似文献   

20.
文人画借物抒情,造形于心,它的出现及其理论的提出正是中国人文主义传统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文人画不求形近,重意似,追求笔墨的意蕴,注重以心拟理,发臆抒情,讲究诗书画印合璧,学养深厚才能言之有物,画面格调才能高雅。文章介绍了文人画的源流,又从画与诗的关系;诗书画印的契合之美;文人画家的品德和修养以及文人画家的情怀这四方面具体阐述了文人画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