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兵 《学苑教育》2020,(7):75-75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自身特点和规律,它是一门体验性课程。教师要选择适合度更强的教学形式,从而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沉浸体验课堂能够让学生的情感、认知完全融入学习活动中,对教学有极大促进作用。教师巧妙借助这一点,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引入沉浸体验课堂模式,更好的为教学活动服务。  相似文献   

2.
《教师》2016,(33)
文章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创新模式的必要性以及教学策略进行分析,提出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营造丰富的课堂教学场景以及开展多样的实践学习活动等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3.
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其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约束自我行为,借以提升其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4.
小学阶段,教师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加以应用。为此,探寻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模式至关重要。本文从依托源自生活的事件促进真实学习过程、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通过实践实现课堂教学的拓展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作用与价值逐渐显现出来,并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所以,教师对于授课的形式和方法都要进行更新,重视及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从自身的基础环境入手,推动教学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构建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科目,品德与社会有利于促进学生品德素质和审美情操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则可以更好地发挥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意义。此次研究主要是阐述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方式,希望能为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教师》2016,(21)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只有在日常教学中以真实性、多元化的生活实践活动为纽带,将空乏的道德价值、生活常识等的说教和训诫转化为学生自主的、内在的亲历习得,才能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中,从原先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出发,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要使品德与社会教育更加有效,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换位、课堂辩论、实践体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品德和社会学科的教学逐步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小学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修养品德的重要时期,因此学校需要逐步强化小学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修养品行,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文章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展开了探究。  相似文献   

9.
蒋国 《学周刊C版》2020,(2):62-62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注重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在实践中了解人们的所思所想,对于思想品德规范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并且能够正确地处理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并自觉地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注重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在实践中了解人们的所思所想,对于思想品德规范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并且能够正确地处理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并自觉地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不断推进的新课程改革,人们对于品德方面的建设更加重视。作为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与社会对小学生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教学理念给予明确,有机地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现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充分运用,将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真正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教师》2017,(15)
对于学生来说,除了基础文化课程,品德与社会教育也极其关键和重要。文章主要对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行分析,为日后品德与社会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道德体验"植根于一定的教育思想,是相关教育理论的演绎与聚焦。文章提出实施"道德体验"的教学主张,将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三种学习方式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道德""在活动中感悟道德""在体验中提升道德",确保《品德与社会》课程追求的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社会性发展的教学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4.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家的希望是少年,少年的成长不是一日之功,离不开数十年的教育。培养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有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学生,靠书本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在吃透书本知识和做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与社会实践结合,保证学生能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15.
现代信息技术的科学、合理运用能显著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结合教育感悟,对此展开了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小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课程,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就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如何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教学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在经历一系列教育改革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而教育作为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事业之一,历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小学教育尤其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也就成为当前重要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9.
深入来看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可以得出综合性较强是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对小学生思想品德进行有效培养并引导小学生对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进行树立的首要途径。该门课程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建立,所以与我们日常生活存在密切关联,因此十分有必要将新课改的教学需求作为根本依据来提升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就应当转变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切入点,进一步推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这不仅需要实现教学内容及课堂活动的生活化,更要确保学生能够将学科内容转化为生活化知识,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就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细化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