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了切实发挥教育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观念,打破学校和社会的界限,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平台,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共同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2.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扩展。只有有机整合二者,教育连续性的特点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为此,作者所在学校成立了"琉塘小学教育社区",优化了学生成长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家校合作的精神共同体。家校合作正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创造让孩子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并能从实践中有所体会,促进孩子德育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切实发挥教育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必须打破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界限,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平台,把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大教育网络,全社会共同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4.
现在学校德育大多依赖学校教育这个载体,致使学校德育显得苍白无力,产生了“学校千日功,不抵社会一阵风”和“五加二等于零”的现象。如何使学生健康成长并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大难题。实施“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的策略,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脱节的矛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社会化网络,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了切实发挥教育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观念,打破学校和社会的界限,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平台,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共同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一、学校、家庭、社会在德育中的作用(一)学校的作用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往往离不开学校教育,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不同于家庭、社会的影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  相似文献   

6.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场所,育人工作又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都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身心环境,达到最优教育效果。这种整体教育表现为立体性、系统性、规范性。营建良好的德育环境必须着力做好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校园文化和环境氛围的建设,重视学生自我教育,积极争取社会、家庭配合,共同教育学生等工作,这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使学生在良好的德育氛用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李俊 《考试周刊》2013,(5):179-180
<正>德育是一个多维度、多要素、多层次的社会系统工程,学校教育需要社会、家庭的参与,以促进全社会教育观点、教育行为的变化,达到三音同步、交颈和鸣,并形成相互依托,双向互动的"三维"共振的德育磁场。2001年下学期,我校针对"学校抓、家庭推、社区空",对青少年德育教育难以形成强大的德育合力和持久的德育效果,学校教育容易被社会负面影响所冲销的现状,确立了"新时期农村立体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的研究课题,以期实现学校  相似文献   

8.
一、感恩教育的意义学校教育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再学会学习。感恩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过程中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和配合,营造良好氛围,使学生从小就知道关爱别人奉献自己的爱心,养成健康良好的人格。  相似文献   

9.
新形势下学校教育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式,通过各种途径,主动联系社会和家庭,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和家庭中的积极因素,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育人的立体网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学校教育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式,通过各种途径,主动联系社会和家庭,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和家庭中的积极因素,构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育人的立体网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1.
德育环境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及德育活动的外部客观基础,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深入研究并优化青少年家庭德育环境,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性。从特征、原则和内容三个方面认识青步年家庭德育环境的必要性,将有助于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青少年家庭德育环境,促进家庭德育与社会德育、学校德育的优化整合,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一个人少儿时期形成的道德品德会对他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德的形成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共同教育的结果。我们观察,目前小学生德育教育中有知行脱节的现状。为此我们专门作了一项调查。在调查结果中,几乎所有的小学生对生活中遇到的有关友善的问题都能作出非常正确的回答。然而,现实中却并未出现如此美好的现象。可见,学生的道德认识未能转化为行为,已有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现象。所以,我们借助“友善品质培养”这个契机,尝试了“大手牵小手,小手拉小手,大家手拉手”的德育教育实验。  相似文献   

13.
周宪  卢屏 《高教探索》2006,(6):94-94
培养身心健康的新一代,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期望。这一目标的实现,要靠学校全体工作的努力,更要靠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要把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作为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重要内容。"但纵观目前教育现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网络四方面还缺乏有机的联系,缺乏一致性,没有形成合力。因此,寻求一种能扩展教育时空,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的各种教育资源构建四维一体的合作教育模式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行动德育强调构建以大学生为中心的家庭、学校、用人单位(企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运行模式。这一模式重在大学生的德育实践,把学校、家庭与用人单位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推动大学生道德力的提高,进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矫治历来倍受教育系统的重视,本文从学校、家庭、社会对中学生不良品行的形成及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矫正对策,只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就可为中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7.
麦金太尔认为德性和实践是内在统一的,人正是在生活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德性.反思我国当代的德育教育我们不得不承认缺乏德育中的实践教育,我们应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加强德育之实践教育,以期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何芳 《天中学刊》2011,26(3):61-65
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青少年行为失范现象,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社会失范、学校教育失位、家庭教育失误、大众传媒失当和自身判断错位是青少年行为失范的根源,我们必须从治理社会环境入手,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一体化的教育力量,运用教育、舆论、行政、法律等手段,多层次、多渠道综合治理,引导青少年在"失范―规范"的过程中,共同建构起一个崭新的社会规范体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培育出符合社会规范、和谐健康成长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大潮席卷之下,价值一元论的终结,给中国人追求多样性、创造性、主体性的道德生活打开了大门。但是,价值多元化也带来了价值选择的迷茫和道德行为的冲突。这给当前各自为战的中国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系统论出发,明确家庭、学校、社会各自的德育角色和功能,构建综合德育系统,是推动国人道德健康成长的有效操作路径。  相似文献   

20.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学校教育中,要结合本校和当地实际。努力开辟德育渠道、不断丰富德育载体、深入挖掘德育内涵,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引领他们健康成长为祖国的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