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上海"孤岛"时期的图书出版紧紧围绕"抗日救亡"主题,迅速反映局势变化,针对性强,表现形式灵活,宣传进步思想和先进文化,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资本论》等大量精品图书,鼓舞了上海乃至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和抗战信心,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
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经过八个月的浴血奋战,把日本侵略者逐出了滇西,打通了国际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陆上运输线——滇缅公路,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活极端贫困的保山人民竭尽全力支援抗战,为支援远征军作战,献出了最后的口粮和劳力,甚至献出了生命,为这  相似文献   

3.
蔡宏俊 《兰台世界》2007,(10S):70-71
1944年秋,国民政府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全国知识青年积极响应,踊跃从军。然而对此运动的评价一直众说纷纭,那么,此运动具体情况到底如何?笔者查阅了相关档案,试图整理出此事件的一些脉胳。[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于抗战期间召开的1937年的"八一"运动大会和1942年的"九一"运动大会是最有代表性的两场运动会,其所表现的抗战精神,至今令人传颂。  相似文献   

5.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除了苏州河以南的英、美国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未被占领,其他地方都已落于日军的铁蹄之下.  相似文献   

6.
1932年1月28日,日军悍然袭击我闸北等地,以驻军十九路军为主的上海军民奋起抵抗."一二八抗战"不仅上海军民全力以赴,而且激发了全国各界民众的抗日热情,各地军民用不同的形式予以声援,爱国商人也积极投入.  相似文献   

7.
从现实主义触点的丰富、细致的艺术情节和细节、心理写实和人性剖析的深度三个方面分析抗战话剧对大后方故事片及“战后新电影”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时新  杨淼 《新闻传播》2023,(18):26-28
桂林《救亡日报》专栏“读者论坛”以抗战为主题,发动来自广西各行业的读者来函提供话题,引导大家开展讨论。专栏营造一种平等对话的氛围,为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提供了多维的视角。除了读者对话,专栏还通过编读问答的形式,回复读者提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发挥专栏动员抗战、舆论监督以及化解个人困扰的作用。“读者论坛”专栏与读者建立广泛的联系,让读者抒发己见,体现了群众办报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谭明 《新闻世界》2005,(6):58-59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得到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士倾力支持。在日本人的飞机在中国上容狂轰滥炸时,出现了美国军人的英姿。请看本期介绍——  相似文献   

10.
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的辽宁抗战,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构成。对"九一八"新史料的深入研究,凸显了辽宁抗战所独具的典型性、完整性和国际性的特点,进一步弘扬了具有丰富内涵的辽宁抗战精神。"九一八"新史料为辽宁抗战研究提供理论论证的同时,也为建设新辽宁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极具现实意义与影响。  相似文献   

11.
1937年7月7日,欲壑难填的日本侵略者终于按捺不住兽性,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8月上旬,战火烧到了我国当时的商业与文化中心——上海。于是,举国哀号:"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上海又危急!"  相似文献   

12.
郑建锋 《浙江档案》2003,(11):34-34,38
抗战期间,日军为了加强对在华占领区的控制,以达到“以战养战”和将兵力转移到其他战场的目的,曾伙同所扶植的汪伪政权发动了“清乡”运动。伪浙江省政府为此设立了一整套指挥机构,划分专门的“清乡区(特区)”,从军事等各方面开展了“清乡”活动。为达到“长治久安”的效果,日伪“特别着重于‘政治’方面的阴谋,由‘政治’的阴谋而达到‘军事’‘经济’阴谋的兑取”①。其指导方针是军事政治三七分,在“军事清乡”过后,再着手于政治上的“肃正”和“建设”。这样,“政治清乡”就成为整个“清乡”运动的重点,并因之给沦陷区人民带来了深重劫…  相似文献   

13.
《抗战家书》是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收集编写、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抗战时期各阶层人士的书信集,该书属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的"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的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一·二八"淞沪抗战前后,日本舆论界将战争责任完全归咎于中方,对其侵华行径多加掩盖。本文通过分析日本舆论界的相关言论,继而探究日本舆论界气焰嚣张的原因及影响,同时感悟淞沪抗战中付出生命的将士们的爱国热忱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新华日报》刊载“二七”纪念相关文章,构建起特征鲜明的抗日话语体系。中共通过系列文章,凸显全面抗战话语,揭露日本的侵华野心,强调工人在“二七”罢工及以后革命中的中坚作用,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关键,不断动员各阶层广大民众发扬团结精神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6.
《新闻天地》2010,(12):43-45
梁启超有9个子女,若按年龄划分,梁思顺年纪最大,出生于1893年;思成、思永、思忠、思庄出生于20世纪初,彼时梁启超正流亡日本,“双涛园群童”日后集体留学北美,成绩斐然;思达、思懿、思宁、思礼均出生于1910年以后,梁启超在世时,他们年龄尚小,没有机会出国。  相似文献   

17.
吴强 《云南档案》2005,(4):22-24
首次看到这本书是在档案馆一堆旧资料中,一本装帧很朴素的册子,为“崇文印”1947年元旦再版书,小32K直排版。封面从左到右有三行毛笔行书字,分别是书的作者“方诚上校”,书名“八年抗战小史”和题写书名者落款“杨宝谷(印)题”。翻过封面排印有”追悼抗战阵亡军民,拥护中华民国宪法”的口号。  相似文献   

18.
纪念性报道从来没有这么“炙手可热”—— 近年来,围绕抗战胜利6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建军80周年、香港回归1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推出的一系列重大纪念性活动报道,连年成为各大媒体的“亮点工程”,密度之大、声势之强、影响之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夸张地说,重大纪念性报道不仅拓展了媒体可资耕作的领域,而且业已成为新闻报道的一个新品牌。  相似文献   

19.
国民党对广播宣传的管理,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随着抗战时局的变化.广播节目的演进,逐渐发展完善的。国民党中央政府在1928年8月建立了功率为500瓦特(南京)中央广播电台后.由于初创时期,人力有限.广播节目”无非主义之宣传,政令之传布.以及新闻报道.学识灌输.间以音乐戏剧等娱乐点缀其问而已”。每日播音时间四五个小时左右,听众仅限于电波所及的东南各省。“九一八”事变之后.国难空前,到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广播节目开始发挥作用:“每日除新闻报道外.复增设日语广播.一面揭露敌寇阴谋.一面安定人心.对于鼓励士气.唤醒民众.尽力甚多”。0  相似文献   

20.
李姚 《北京档案》2005,(12):37-37
尘封大半个世纪之后,"一·二八"淞沪抗战第一位迎头痛击日寇侵略的十九路军一五六旅旅长翁照垣将军的<阵中日记>和生平回忆文稿,在欧洲被发现,最近首次公开披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