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学开始复兴,据说,十多年间出版了一百多本(种)教育学。在已出版的一百多本教育学中,编写者无一不在“绪论”中承诺自己编写的是科学教育学,可是,一旦我们用科学标准来衡量,事实会是什么样子呢? (一)教育学中的科学概念、命题 概念、命题是构成教育理论体系大厦的基石,概念不严谨、命题不科学是我国教育理论水平不高的  相似文献   

2.
对教育学人来说,幸福主要表现为一种良好的学术生存状态.它大致由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一是学科归属感,二是身份认同感,三是事业成就感。然而,由于教育学长期以来被视为是一门游移不定的边缘学科,教育学人时常缺乏学术家园的归属感;由于教育学人往往跟从其他学科后面寻找理论研究的视点,致使他们缺乏明确的学术身份特征:由于教育学人不仅需要面向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而且需要对教育实践活动做出学科说明与价值判断,这导致对于他们的事业成就的评判十分困难。为此,面对当下我国教育研究者津津乐道的“幸福与教育”研究,教育学人尚需弄清楚走向职业幸福的路途。  相似文献   

3.
对教育学人来说,幸福主要表现为一种良好的学术生存状态,它大致由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一是学科归属感,二是身份认同感,三是事业成就感。然而,由于教育学长期以来被视为是一门游移不定的边缘学科,教育学人时常缺乏学术家园的归属感;由于教育学人往往跟从其他学科后面寻找理论研究的视点,致使他们缺乏明确的学术身份特征;由于教育学人不仅需要面向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而且需要对教育实践活动做出学科说明与价值判断,这导致对于他们的事业成就的评判十分困难。为此,面对当下我国教育研究者津津乐道的"幸福与教育"研究,教育学人尚需弄清楚走向职业幸福的路途。  相似文献   

4.
“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命题中的“指导”一词并无强制意味。对它的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是因为人们在逻辑上混淆了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区别。就其性质来说,这一陈述不是教育科学的命题,而是实践教育学的语言表述。作为一个教育学口号,“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有其合理性。它不仅描述事实的某种特征,而且具有表达情感并引起他人情感与价值判断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教育学究竟是学科体系还是政治的、文化的和伦理的生活实践?教师的教育机智何以必需,又何以可能?一个优秀的教育家是如何造就的?什么样的关系才是具有教育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教师素养的发展与教育质量的提升依赖于教师教育学科研究的深化与完善.教师教育学所具备的学理性与价值性为教师教育学科身份的合法性提供了重要佐证.教师教育学概念的建构应观照教师教育学之于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之本质意蕴,把握教师教育学科特征,探寻教师教育学何以存在之理性依据,从而规范界定教师教育学概念.教师教育学科概念的多维透视是认识与审度教师教育理论的必要前提,教师教育学科概念的清晰界定是解释与超越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基础.对教师教育学科地位的逻辑证成离不开学科价值,教师教育学价值意蕴的合理澄明是支撑与引领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依据.通达教师教育学科的本质需要基于对教师教育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学科性质等关键问题的准确理解;巩固教师教育学科的独立地位需要基于对教师教育学知识价值、社会价值与育人价值等价值维度的全面彰显.  相似文献   

7.
从16 世纪9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思想家和教育(学)家提出了作为驱民术的教之术、指向有别的哲学教育学、立之高等学术的实践教育学、以实验求功利的科学教育学等创造性命题。这些命题,围绕着教育与统治、教育与财富、教育与文化、教育与人性四个轴心,以多种方式自主辩护和相互关联,形成了复杂多变、隐而不彰的教育学图景,建立了兼具i实践反思和知识导向功能的教育学文化场域,显示了教育学发展及其知识增长外源因素和内源因素之间的冲突-创生关系。  相似文献   

8.
教育学理论在教育学学科独立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奠定了学科生成和交叉的基础。教育学理论的发生发展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密不可分,既强调理论指导实践的深刻性、应用性和前瞻性,又联结与教育活动发生关联的各个学科门类,构成纵横交错的格局。新时代我国教育学应聚焦理论体系的传承、更新与推进,服务高质量教育体系与教育强国建设,紧跟教育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作出中国学派的理论贡献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作为教育学研究者,我们必须追寻教育学研究对于我们自身的意义,明确教育学研究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这是赖以维系我们作为教育学研究者的命脉所在。如果说教育学研究者的使命在于指导教育实践,那么我们就需要追问指导谁的教育实践?如果是他人的教育实践,那么我们就有必要继续追问我们何以指导他人的教育实践,是用我们的教育思想还是我们的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0.
教育学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它并不只是由一些普遍性的概念、命题和判断构成,而是需要大量的实践理性和技艺,需要许多难以言表、难以交流和共享的知识。教育学既是一种可以言说的知识,一套自恰、不矛盾的命题,一套可以演绎成篇的逻辑,也很可能是教育学者种种认识迷误叠加的结果。相对于复杂的教育实践,教育学知识永远是不足的,教育学者个体所拥有的教育学知识是极其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知的。因此,教育学者要认识到自己只是建议者,而不是决策者。恪守这一界限,不仅有利于削减试图用理性的教育学知识改造和影响教育的致命的自负,克服唯理性主义的迷误,葆有对教育的一份敬畏和谦卑之心,也有助于教育学者自觉地养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建设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挑战与应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建设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既是一个事实命题,也有着自身的价值意蕴。建设中国特色的教育学面临这样的挑战:历时态的中国教育学是舶来的产物;共时态的中国教育学面临全球化中的话语危机;中国教育学的文化传统的断裂。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可以通过回归自身的文化原点、对外来理论的批判性的借鉴、回归中国教育的现实进行研究等对之作出应答。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与教育学改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人为本唤起我们对教育学改造必要性的思考。人在哪里?谁的教育学?工具理性为何畅行?超越的声音怎样在低旋?人文课程的地位焉在?人是什么?这些问题引导我们思考改造。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article, I argue the proposition that educators ought to be including a serious consideration of intelligent design as a counterexample to the scientific explanations of human origins. The article first distinguishes between three different ways people ask “why”: the Scientific Why, the Ultimate Why, and the Teleological Why. Although science answers the first Why with a high degree of confidence, it does not answer the second or third Why at all. An exclusive focus on questions with empirical answers reduces the education experience, eliminating much of value from it, especially a sense of wonder at unanswerable questions.  相似文献   

14.
身体的“教育学意味”——兼论教育学研究的身体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柏拉图始就存在着对身体的古老敌意,认为灵魂与身体对立且高于身体,因而身体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中长期处于缺席状态,于是“身体”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学问题”被提出来。要回到“身体”,我们首先需要对身体本身进行“思想”,一是何谓“身体”?二是为什么要回到“身体”?回到“身体”,对教育及教育学意味着什么?教育学的身体转向的独特意义在于让身体在教育学中拥有自身的位置,让身体的教育学意义从遮蔽走向敞亮。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理论是在教育学这门学科究竟主要是一门以哲学运思为主的精神科学,还是一门方法至上的实证科学这一历史性交锋中应运而生的。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提出是对实证主义范式在教育学领域过度宣扬的匡正。教育学是一门有着浓郁的强烈的丰富的人文性、艺术性、审美性、价值性和伦理性的学科。从学科嬗变史、学科本质、学科研究方法借鉴路线图等来考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学作为一门“成人”的学科所具有的境遇性、生命性、个殊性、复杂性等特质无法被完全数据化的定量研究所把握。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分别从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及教育方法出发,聚焦三个根本性问题:儿童“是”什么?儿童会成“为”什么?儿童之所以会成“为”社会与文化所期望的那个样子,需“要”什么?针对这三个根本问题,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提出了理想的教育应确立的四项重要原则:首先,教育要关注儿童的“精神”或者“生命”成长,关注儿童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生命世界;其次,教育是“相遇”的历程,是一场充满“境遇”的人生旅程,多元、丰富、奇幻的教育孕育着儿童各种生长的可能性,教育既关怀当下,又指向未来的生活;再次,教育要注重“关系”的营建,魅力在于生活世界中诸般“关系”的和谐与共融,儿童与教师在美好的教育“关系”中相濡以沫,砥砺前行;最后,儿童是“文化”的存在,教育要关注文化在陶冶滋养儿童的向善、求真、育美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为何需要教育哲学、何为教育哲学、教育哲学与哲学与教育与教育学之间的具体关系、教育哲学的两大根源及其语言的基本特征等教育哲学的基础问题,表达了对教育哲学的作用、本质、相涉因素、根源、语言特征的学术见解。  相似文献   

17.
教育学:人文科学抑或社会科学?——兼与张楚廷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命题。回答该问题的方式不同,答案也就不同,而且回答方式对教育学的建设思路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从历史上看,教育学学科属性发生了很大变化,它由传统的人文科学逐渐转向社会科学。而在20世纪中叶之后,教育学出现了向综合科学方向发展的态势。这说明教育学既具有人文科学的禀赋,也具有社会科学的倾向,而目下则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面对教育功利化趋向,教育必须回归其自身,教育应成为价值主体而不能单纯地作为工具出现。其中,教育学的人文价值取向是教育学必须时刻观照的一个目标,而作为综合科学的教育学更有利于教育学学科的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教育学里存在着三各不同性质的判断:解释教育现象的实然判断,规范教师行为的应然判断和兼有实然,应然双重性质的判断,从反映论和辨证论的角度分析,教学具有教育性就是一个具有解释教育现象,规范教育行为两种作用的双重性质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任何理论都有其独立的命题网络。但教育学并不拥有自己的命题网络,倒是充满了各种争论性的话题。这些话题中,有些是其他学科"观照"教育的结果,本不属于教育学,也不是教育实践的核心关切,包括教育的起源、发展史、教育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所谓的教育规律和教育原理、各种教育的影响因素等等;有些话题无所谓结论,话题的争论本身似乎比结论更有吸引力,包括教育教学的本质、各种对象的构成要素和功能、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教育是否具有相对独立性等等;有些话题只具有抽象的形而上学意义,比如教育的终极目的、各种教育主张以及相应的批判;有些话题只是职业行动规范及其解释,却被描述成了理论的样子。教育学拥有如此庞大的话题体系却让人体验到一种理论上的虚弱感。从性质上看,这些话题无法衍生出理论命题,这使得这个话题体系已经由曾经的学术成就转变为教育学难以摆脱的学术包袱。  相似文献   

20.
A new form of bare pedagogy is emerging in higher education focused on market-driven competitiveness and even militaristic goal-setting, while critical pedagogy, with its emphasis on the hard work of critical analysis, moral judgment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critical pedagogy that goes to the very heart of what it means to address real inequalities of power among faculty and administrators) withers. This occur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critical pedagogy poses a series of important and often-ignored questions such as: What is the role of teachers and academics as public intellectuals? Whose interest does public and higher education serve? How might it be possible to understand and engage the diverse contexts in which education takes place? What is the role of education as a public good? How do we make knowledge meaningful in order to make it critical and transformative? How do we democratize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