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像”字句的比喻式和比较式容易产生混淆,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引导学生正确区别“像”字句比喻式与比较式。 一、比喻和比较的涵义 比喻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打比方,它通过把甲事物喻成乙事物,使表述的对象形象逼真。比喻主要有本体和喻体组成,其本体和喻体在本质属性上是非  相似文献   

2.
语言界有人认为比喻的喻体只能是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事物,否则,就“隐晦”、“生僻”,“损害了比喻的效果”,“失去了比喻的意义”。我认为这种观点不符合语言实际。  相似文献   

3.
有人把教师比喻为“编剧”,有人把教师比喻为“导演”,也有人把教师比喻为“演员”。当人们意识到单一的角色,不能代表教师的形象时,还有人说:教师=“编剧”+“导演”+“演员”。乍看起来,这些比喻颇有艺术色彩,有某种道理。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些比喻既有悖于新的课程理念,也不符合教学活动与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师不再是“编剧”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形象地比喻为编剧,颇有艺术色彩。有人甚至将教学设计和编剧创作的剧情作了一个对比:复习导入(序幕)—传授新知(情节发展)—课堂讨论(剧情高潮)—概括总结(结局)。…  相似文献   

4.
拙文《小议“霜叶红于二月花”》(见《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1期P20·《说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科学道理》)刊出后 ,收到几位同行的来信 ,让我写信说说“霜叶红于二月花”(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采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还是夸张。现将回信内容摘录如下 ,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广大读者共同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 ,先说说“强喻”的修辞手法。邢福义等六位老师编著的《语文知识千问》(湖北教育出版社1984年2月出版)一书说 ,在比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 ,强调本体(被比喻的事物)胜过或不及喻体(比喻的事物) ,借以达到夸张的目的 ,这种修辞格…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我听一位年轻教师讲授《香山红叶》,他在总结课文时说:“作者是以香山红叶来比喻老向导人老心红……”此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提出疑问:“既然用红叶来比喻老向导,为什么要写红叶是‘半黄半红’、‘伤了水,红得又不透’呢?”这位教师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回答说:“比喻嘛,哪能样样相同呢?”听了这回答,那学生似乎不很满意。这倒引起我对那学生所提问题发生了兴趣。课后,我再读课文,细加揣摩,觉得那学生提的问题,确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今写出我之拙见,供大家商榷。《香山红叶》一文是否用“红叶”来比喻“老向导”的呢?是的。课文最后一段:  相似文献   

6.
有的人在谈到教师工作辛苦,赞扬教师具有自我牺牲精神时,用蜡烛作比:“教师好比蜡烛,照亮了别人,熄灭了自已。”我想来想去,总觉得这个比喻不够贴切。诚然,任何比喻都不可能恰到好处,而用这句话来比喻教师工作的全部意义,则是歪曲了教师的形象,更是不准确的。如果把教师比作蜡烛的话,我觉得这支蜡烛不仅能照亮别人,也能照亮自已。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了解学生的需要,同时  相似文献   

7.
读罢《中小学电教》杂志2003年第2期钮烨烨的《将“比喻”带入信息技术教学》一文后,很赞同作者的做法,将比喻带入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好办法,现将我的看法和做法简述如下: 对于初学者来说,计算机中的一些知识、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而准确、完整地讲述这些道理,又超出了初中生知识范围。这些知识、概念又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基本内容,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利用比喻,往往能化难为易,形象生动。  相似文献   

8.
“比喻”和“对比”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用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说明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更加显著,正反道理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更加尖锐。它们本不容易混淆,但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却让我犯难了。这首诗单纯自然,感情真挚,赞颂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特别是后两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相似文献   

9.
陈琳 《教育》2007,(10S):54-54
熟知我的同学,曾将高中时代的我比喻为“痛苦的小老头”;而将大学时代的我比喻为“快乐的小兔子”,每当听到这些,我似乎真切地感受到了同学的那份关爱与细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谈谈教研员的“二传手”作用高锦淑有人把教学研究员比做排球队里的“二传手”.对这个比喻仔细体会一下,还真有点儿道理.我虽不怎么懂得排球,但我知道“二传手”的素质要更好,水平要更高。教研员与教师相比,其要求不正是这样吗.一个学科的教研员,按条件讲,在当地...  相似文献   

11.
对贵刊(90年2期)所载《比喻三戒》一文,结尾“滥用可有可无,不伦不类的比喻,只会给表达带来累赘,还不如直写来得率真传神”一句,我有些别议。当然,比喻的滥用,只会弄得痴肥臃肿,迭床架屋,但把“不伦不类”的比喻也包含在内,却未免有些绝对。智利诗人聂鲁达逃亡中写诗,用狗比喻他的祖国:“不幸的共和国啊,象狗一样被窃贼殴打,孤独地在公路上号叫,又被警察鞭挞。”(《逃  相似文献   

12.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思维的源泉。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一、“板图 比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地理教学中,有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可以用“板图 比喻”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给学生以直观和趣味的感觉,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印象。如在讲《我国的疆域》一节时,我将祖国大陆轮廓比喻成“雄鸡”,并随手在黑板上画出一幅“雄鸡图”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同学们眼睛一亮,课堂气氛立时活跃起来。可以想见,祖国的…  相似文献   

13.
1.表示比喻。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像”在其中充当比喻词的角色,如“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在这句话中,作者把桂林的山比喻成“老人”“巨象”“骆驼”,表现了山的形态的多样性。2.表示类比。这类句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含有“如”、“象”、“好象”、“仿佛”、“一般”、“似的”之类词语的句子,人们习惯上称之为“象字句”。“象字句”情况很复杂,有的是比喻句,有的是非比喻句。据笔者初步统计,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非比喻“象字句”多达二百一十余例,远远多于表比喻的“象字句”的数量。但在日常生活中乃至在语文教学中,人们对“象字句”的非比喻形式往往注意不够,甚至把“象字句”与比喻句混为一谈,从而造成了一定的失误。本文力图对“象字句”的各种非比喻形式作一番整体的考察,以抛砖引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非喻“象字句”大致有七个大的类别。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是科学性、技术性、实践性极强的一门课程,它的一些概念与定义,往往会令没有相应知识准备的初中学生难于理解。面对问题我苦苦地寻求解决的方法。后来我发现,信息技术学科的很多名词是由喻体而来。如“电脑”、“网络”、“信息高速公路”、“鼠标”、“桌面”、“墙纸”、“窗口”、“菜单”、“按钮”、“文件”、“盲打”等,这些名词有助于计算机新手的学习和入门。于是我尝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巧用比喻,果然效果不错。  相似文献   

16.
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就我自己说,特别亲切。  相似文献   

17.
是“文化遗产”还是“外来文化”──关于《拿来主义》中“大宅子”比喻的本体文小燕关于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拿来主义》一文中的“大宅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认为是比喻“文化遗产”,课本的预习提示也认为《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无疑是要融会着思想品德教育的。但我一直不赞成使用“德育渗透”这个概念在语文教学中。因为,“渗透”是比喻一种事物逐渐进入到其他事物之中,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却是它本身就具有的功能,并且还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课程标准》把学生的语文素养界定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感情、态度和价值观”,这就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应归属于“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的范畴。  相似文献   

19.
作议论文时,经常用到“举例”“比喻”“讽喻”一些方法。“举例”是事例,作“讽喻”的也是事例,“比喻”除句子外,有时也是事例。这三者如何区别?如何体现它们各自的作用?《吕氏春秋·察今》中为证明“时变法宜变”的中心论点,多用事例,博设比喻,广引讽喻,以不同手法进行分析说理。  相似文献   

20.
把小学老师比喻成园丁,把学生比喻成花朵,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近日笔者赴香港参加小学语文教学观摩会时,听一位台湾学者说:“老师是园丁还是植物学家?我认为是植物学家。”这一说法颇为新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