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分析家,在当代心理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心理分析学说给处于精神荒原的人们带来了养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研究小说《魔幻玩具铺》中的女主人公梅兰尼,深度探究个体在父权制度下自我身份的建构以及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着重分析梅兰妮生活中的起伏跌宕,以及个人的行为与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D.H.劳伦斯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经典的女性人物,然而评论界认为劳伦斯作品中有着明显的父权主义思想。本文以劳伦斯的前期之作《儿子与情人》和《虹》中的两位男性瓦尔特·莫瑞尔和威尔·布朗文为出发点,分析劳伦斯作品中男性权威的解构,从而揭示出男性也是父权体制下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3.
小说《野草在歌唱》中出现的两位白人男性:玛丽的父亲和迪克呈现给读者一幕幕邋遢潦倒、怯懦无父权文化中白人男性支配的、强力的、主宰的强者形象的解构,挖掘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4.
起源于拉丁美洲的魔幻文学流派在世界文坛上掀起了一股强劲的魔幻旋风,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更是获得了骄人的销售成绩。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下,从诗学的角度解构《哈利.波特》,魔幻文学作品叙事文本的不稳定、不确定、非连续、无序、断裂和突变的叙事特点,充满喧嚣、动荡、怪异、魔幻、神奇、灵异的意象结构一览无余,它打破了精英主义文化视域下对文学审美观的话语霸权,在当今这个普遍缺乏想象力的功利社会中,西方魔幻文学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一场娱乐盛典,体现了诗学美本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针对伊迪丝·华顿作品的评论总是着眼于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事实上,男性同样被父权社会所规定的性别角色限制着.本文分析了<欢乐之家>中华顿对男性权威的解构,揭示父权制不仅对女性来说是一种枷锁,对男性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6.
小说《寒夜》在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夫妻关系上,曾是“最小利益得到者”。因此,其夫妻的二元对立模式被倒置,汪文宣的男性权威被颠覆。被颠覆的痛苦使汪“自觉”地走上了自我折磨,自我戕害,自我毁灭的人生旅途。同时,在这场没有策划者的颠覆活动中,没有人尝到成功的甜蜜,却都分尝了失败的苦涩。作为颠覆者的曾树生象汪一样痛苦不堪。  相似文献   

7.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丰富的想象和奇妙的构思,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离奇荒诞、扑朔迷离的奇异世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本文将进一步探讨这种"魔幻"背后的"现实"依据和意义。这些看似莫名其妙、光怪陆离的事件背后却有着及其可靠的现实依据和广泛的题材来源,是作者立足于拉丁美洲社会现实而又高于社会现实的创作。作者成功地向世人展现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民族思想概况和社会现实,这也是本部作品的宗旨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渔父》中渔父的"莞尔而笑",耐人寻味,是文章的文眼所在。探讨文中的"笑"的意味,可以明晰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深化对文章意蕴的认识。基于"笑"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从"笑"读进去,在诵读中从"笑"读开去,领略屈原的人格之美和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  相似文献   

9.
《天台上的女人》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作品。文中处在“男性凝视”下的女人,不仅“被消音”而且被置于故事空间“边缘”的尴尬地位。面对男性话语的压迫与规约,她以沉默为利器,成功实现了对“现实的突围,”赢得了女性应有的独立与自由。  相似文献   

10.
读《孔乙己》,恰如欣赏一部充满笑声的悲剧;教《孔乙己》,正像品尝一盘略带苦涩的茴香豆……一、他从笑声中走来小说以“笑”贯穿全文,从“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一“笑”,既造成了悬念,又笼罩全文。笑声中走来的是“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不伦不类的样子,鲁迅先生只有在悲愤中才能勾画出来。而看客、酒客的笑便只徒有其表了。他们笑他脸上的伤疤,笑他以“窃”换“偷”的狡辩,笑他没有进学甚至笑他没有名字。由外到内毫不手软地揭开他内心的伤痛,直到有人哄堂大笑为止,这笑声也就成了与茴香豆同根的调料了。这笑声中,短衣帮的笑最具魁力,他们近乎是刁钻的、“不见黄河不死心”的笑,非要把孔乙己剥个体无完肤不可。他们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其品行未必比孔乙己高,笑的过程简直就是“同室操戈”,实质就是“受害者”笑话“牺牲品”。如果说短衣帮的“笑”是愚昧的、无知的,至少是无聊的,那么咸亨酒店老板的笑便是另有所图了,他已把孔乙己当成了类似茴香豆的下酒料,是否可以理  相似文献   

11.
教师权威是高校教学过程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网络时代的到来导致传统教师权威的解构,体现在突飞猛进的"信息革命"对高校教师知识高位权威的冲击,相互激荡、相互竞争的多元价值观念对高校教师法定权威、传统观念权威的冲击,学生主体地位、主体意识的日益增强对传统教学思想中"主体—客体"理论范式的冲击。这就要求重构以发现和创造知识能力与多元价值引导能力为双核心的新型高校教师权威结构。  相似文献   

12.
英国十九世纪初的小说家简·奥斯汀,以知识女性的独特视角,颠覆了传统作品中男性理智、宽厚的完美形象和绝对、权威的领导地位。她的小说塑造了一批浅薄自私、懦弱无能、不负责任的真实男性人物,解构了传统文学作品中的男性形象。  相似文献   

13.
《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阿米尔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男性权威的认识有所不同。少年时期他崇拜以父亲为代表的男权,青年时他在与父亲相依为命中逐渐放弃对男权的崇拜,最终,他在心灵救赎路上对以阿塞夫为代表的男权进行反抗并获得成功。主人公对男性权威的态度流变与其人性背叛、自我反省心灵救赎的成长心路彼此呼应,且对他的人生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哈利波特》折射出的西方人的魔幻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骑着扫帚飞,学习魔法口诀,家里有个小精灵,这些存在于人们幻想的魔法世界中的情节,随着《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发行一次次成为书迷们讨论的焦点话题。西方人为什么对魔幻小说如此痴迷?其原因主要是受希腊神话的影响、宗教的原因和现实社会的需求等共同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加西亚&#183;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拉美现代文学的奇观,作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它将魔幻性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特别是它为我们讲叙了一个真正的“魔幻故事”。本文试图把这部长篇小说解读成一个浓缩的有始有终、单纯的“故事”。此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本文把这故事的开始拟定为“魔幻大比拼”,而后发展成“孤独四重奏”,在“预言三则”里达到高潮.而预言则指向了“轮回的原点”,此时故事宣告结束,完成圆满的叙述。  相似文献   

16.
解构是一种颠覆等级、秩序、中心、本质的方法。徐小斌在《羽蛇》中,解构了许多神圣的理念,她颠覆了传统文化为我们设置的伟大母性,揭露救赎的荒诞和无意义,高扬女性主体的伟大以摧毁男性精英主义。她撕毁覆盖在神圣理念上的虚伪面纱,解构出深藏的真实,直指人生的本义。  相似文献   

17.
《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第48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沪教版、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均将其选编为课文。节选部分含标点不过三千四百余言,然而就在这不长的篇幅中,一个笑字出现了42次。揣摩品味这频繁出现、形式各异的笑,方能读出大观园中的美好世界及众人性格。  相似文献   

18.
电影《家有仙妻》颠覆了传统"女巫"的原型,丰富了"女巫"的内涵。该电影借助"女巫"的主题模糊了善与恶的界限,体现了人性的复杂。该片在赢得更多票房的同时体现了电影市场的多元化和解构主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奴役下的一个可怜的牺牲品,黑暗王国里的一个被侮辱与被践踏的苦人儿。他念了一辈子书,不但没能实现仕途的愿望——沿着科举的阶梯爬上去捞得荣华富贵,反而沦落在社会的最底层,不但“不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坏脾气”,成为人们逗趣取乐的笑料。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理应受到社会上人们的同情。因为他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是封建的科举制度摧残了他的身体,是封建的科举制度毒害了他的灵魂,于是他成了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然而,对于他的如此悲惨的命运,在《孔乙已》一文中却没有一个人去同情。相反,周围的人们无不“笑”他!那么,他们为何都“笑”他?这里,不妨让我们剖析一下他们各自的“笑”意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