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元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面貌全新的阶段。具有高度的民主精神和战斗精神的杂剧全面繁荣,冲击了诗文的正统地位.杂剧代表着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后人常把“元曲”和”唐诗”、”宋词”并称。诗、词、散文等文学样式在元代相对衰微。元代文学的学习重点是关汉卿的杂剧和王实甫的《西厢记》。概说这一部分概括地介绍了元代社会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基  相似文献   

2.
元曲是元一代的代表文学。元杂剧作为元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创了中国戏曲发展的新时代。作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是元杂剧作家杰出的代表,他们占据了元代剧坛的中心地位。元曲四大家的杂剧题材丰富多彩,几乎包罗了元人杂剧所有的类型。元曲四大家杂剧是元代社会的实录,它们像一面镜子,不但反映了“时代之情状”,其中充溢着“真挚之理”,而且摹写当世之人“胸中之感想”,时时流露着“秀杰之气”,成为记录社会现实的史诗和讴歌追求美好理想的号角。社会问题是元曲四大家最为关注的,他们把笔触投向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作为戏曲样式,实属综合性舞台艺术;但其剧本则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它是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堪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并驾齐驱而在中国文学史上确立其崇高地位.元杂剧现存剧目约六百种,留传于今的作品还有一百六十二种,迄今可知的作家约计二百人.仅此可见元代杂剧作家之众多,作品之丰富,实令人惊叹、仰服.元杂剧确以其辉煌成就而在中国戏剧史上竖起了第一块丰碑,也不愧于堪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闪光的里程碑在现存的元杂剧中,近三分之二是仰仗于明代著名戏曲家臧晋叔选编的《元曲选》而保存下来并得以广泛传播的,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是在继承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发展成熟。元代,是一个戏剧丰收的时代,优秀剧目层出不穷,表演技巧日臻完善。尤其是在反映社会生活上,较之元代其它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更为广泛深刻。元人胡祗遹在《送宋氏序》曾经这样说明元杂剧内容的广泛与题  相似文献   

5.
【文体概说】中国的戏曲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到元代形成了“元杂剧”。元杂剧把音乐、歌舞、表]、念白融于一体,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杂剧的兴盛,使元代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两百多名,有记载可查的杂剧剧本有七百多种。元杂剧从很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大众反抗压迫、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关汉卿是元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他一生写了六十多部杂剧,现存的还有18部。关汉卿的杂剧大多表现了下层妇女的苦难和斗争,歌颂了她们的机智和勇敢。他的代表作《窦娥冤》是元…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历史题材剧的繁荣兴盛令人瞩目。这其中既有元代统治者对杂剧的干预、观众对历史题材剧的欣赏偏爱、元代社会娱乐好尚、杂剧演出商业化等外部原因,也有中国戏剧的艺术特色、历史题材本身的特点、历史与戏剧内在的相似性等文学内部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第一套l填空题 1)最能显示元代文学创作成就和独特风貌的是_,它通常是对元代_和_的合称。 2)元代文学中,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地位并重的是 3)元代比较重要的诗人和词人有_、虞集、_、杨维祯、萨都刺等。 4)元杂剧代表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元杂剧是在_和_的基础上,吸取宋金_的曲调组合方式而形成的成熟的戏剧样式。 5)元代杂剧的发展一般以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一1307)划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活动中心在北方的_(今北京市)等地;后期活动中心南移至_。 6)元代杂剧前期重要作家有_、_、白朴、马致远等;后期作家重要的有_等。 7)元杂剧前期出现的…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历史题材剧的繁荣兴盛令人瞩目.这其中既有元代统治者对杂剧的干预、观众对历史题材剧的欣赏偏爱、元代社会娱乐好尚、杂剧演出商业化等外部原因,也有中国戏剧的艺术特色、历史题材本身的特点、历史与戏剧内在的相似性等文学内部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杂剧是元代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我国文学遗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是第一流的戏曲艺术.元杂剧中的骂詈语丰富且复杂,通过对元杂剧中与动物有关的骂詈语进行词义溯源研究,探讨其所透射的文化内涵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0.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就有元一代将近百年的历史来考察,杂剧确实堪称是“一代之文学”,名家蔚起,佳作如林。在这丰富多采的元杂剧作品中,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一部分悲剧作品,它们饱蘸着现实人生的浓墨重彩,逼真地描绘出元代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方面的生活图景,深刻地反映了广大下层人民群众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被侮辱的痛苦与不幸,塑造出一个个血肉饱满,并具有那个时代的典型意义的悲剧形象。研究  相似文献   

11.
母亲群像是元杂剧作品中的一类重要角色,不论是主角的母亲群像,亦或是配角的母亲群像,众多鲜活的母亲群像令元杂剧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散发着璀璨的光芒。她们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文学现象,也蕴涵了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对元代社会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从意识形态上看,母亲形象的塑造对于社会民众有着道德教化的功能;对杂剧作家所代表的下层民众而言,又具有情感宣泄的功能;此外,母亲形象的塑造也满足了大众审美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2.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的《元杂剧研究》是一部从精神史的角度研究元杂剧的力著。吉川拓展了杂剧的研究领域,透过听众和作者的社会背景模式分析了元杂剧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将其提高到精神史的层次,分析了元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的变迁。从语言学和杂剧的结构入手分析杂剧,认为元代的社会风气及汉人的时代精神决定杂剧的特征及发展更是吉川研究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元代文学元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面貌全新的阶段.具有高度的民主精神和战斗精神的杂剧全面繁荣,冲击了正统诗、词、散文的地位。杂剧代表着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元代文学学习的重点是关汉卿的杂剧和王实甫的《西厢记》。概说“概说”部分概括介绍了元代社会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情况;介绍了元代文学的基本情况.一、元代社会的性质。二、元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三、元代文学的总体特征:1.在元代,戏剧、散曲、小说得以长足发展,逐渐取代了诗词散文而占据了文坛的主要地位。2.诗、词、散文似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成就自不能比于唐宋,却保存了传统文学样式的种子,为明代的诗文起了一个开路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关汉卿以其杂剧在元代曲坛上奠定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作家”“关汉卿和以他为代表的元杂剧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突起的奇峰。”“关汉卿的主要文学成就还是杂剧方面。”事实上,关汉卿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剧作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卓越的散曲作家。但  相似文献   

15.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元杂剧作为元代文学的光辉代表,能在金元之交迅速崛起并在很短时间内进入繁盛时期,它的产生与繁荣除了有文学自身发展的原因外,还和元代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整体环境分不开。它的繁荣原因始终是学术史上的焦点问题之一。这几年学者逐渐把讨论的重点转移到元代文人与元杂剧兴盛的相互关系上来,并在长期的论争过程中形成一些共识,明晰地认识到书会才人组成的作家群体及由这些群体和杂剧艺人结成的巩固同盟,才是元杂剧走向兴盛的决定性条件。本文将从这方面作为切入点,去剖析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早在明代初期,朱权《太和正音谱》,就说是元代关汉卿“初为杂剧之始”。无可否认,关汉卿对元杂剧的兴盛和发展,曾有过杰出的贡献,但说他始创元杂剧,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关汉卿是元代初期的杂剧作家,到这时,元杂剧已渐兴盛起来了,而在这之前,还应该有个萌芽成长的过程,决不会突然一下子兴盛起来。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着萌芽、成长、兴盛、衰落的发展规律。由于史籍缺乏记载,元杂剧萌芽时期的历史,至今还是个空白。这里,我们试作初步探索。刘祁《归潜志》指出:金代北方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如所谓[源土令]之类”,能“见其真情”,“荡人血气”。这类俗谣俚曲,有些为北杂剧所吸收。仇远《金渊集》:“吴下老伶燕中回,能以北腔歌[落梅]”。[落梅],即[落梅风],原名[寿阳曲],系山西寿阳地区流行的俚曲。后为北杂剧所吸收,属双调。再看元代燕南芝庵《唱论》:“凡唱曲有地所,东平唱  相似文献   

17.
魏巍 《华章》2009,(23)
代大量蒙古语词为汉人熟悉并经常运用,杂剧作为当时最兴盛的文学形式,广泛地反映元代各阶层人们的生活,是研究元代汉人常用蒙古语词的最好材料.本文以<全元曲>所收杂剧作为语料,穷尽式研究其中的蒙古语词,力图揭示元杂剧中运用蒙古语的一些情况和特征.  相似文献   

18.
元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很多东西不同于前代,也异于后世,元代文人在夹缝中生存,晋身之路被阻隔,隐居遁世却也无处可去,很多文人混迹于勾栏瓦肆,于嬉笑怒骂中借杂剧这一奇葩或哀或怨或讽或刺,流行于山东的水浒戏在元杂剧中独树一帜,其创作者们把自己在现实社会中不能实现的理想抱负借助于水浒戏从而达到“穷亦兼善天下”,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虽历史短暂却有着其文化的特殊性,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城市经济的发展、宽松多元的文化环境奠定了“草根”文学的受众、传播者基础,元代文学作家与下层人民的联系更加密切,他们的文学创作蕴涵着“草根”情结,在题旨境界、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方面均表现出自身独特鲜明的美感风貌.元杂剧和元散曲以通俗质朴的语言、直敷其事的表达方式反映着人民大众的生活思想和愿望,典型体现着元代“草根”文学平民化、世俗化、创新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20.
元杂剧中有一特殊现象:同一故事内容的杂剧很多,如三国戏,水浒戏等,都多达十几部。这一现象是元代特殊社会现实的真实表现,元代罕见的社会压迫现实催生了一批包公戏,这些杂剧表达了老百姓对公道和天理的强烈渴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