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薛琼 《现代教学》2014,(6):56-57
从2010年到2013年,经过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形成了家校互动合作的组织架构与制度设计,为家校合作实施的程序化与制度化提供了保障。一、"家校互动联合"实施原则我校开展了动态生成式的实施和运行,以下是"家校互动联合"机制的运作流程图。如图,我校由学校、社区、家庭三方组成"家校发展促进委员会"直接管理校级家长理事会工作,校级家长理事会具体管理班级家长理事会工作。以一个学期为例,  相似文献   

2.
从 学 校 生 存 和 发 展 的 角 度 观照 ,现 代 学校 制度 必 须 体 现现 代 社会 多元 、开 放的 基 本特 征 ,构建 开 放的办学制度和运行机制,让学 校面向社 会办 学 ,使学 校 在与 社 会 (主 要 是社区和家长)的互动中不断完 善内部管理体制,并逐步地将互动作 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机制之一 。因此,从互动切入,让学校面向社 会办学,是 构 建 现 代 学 校 制 度 的 途 径 之 一 。教 育议 事 会就 是这 样 的一 种尝 试 。 三大挑战 选择 把 “社 区— —家 庭— 学 — ——校 ”三 者 的互 动作 为 构 建 现代 学 校制 度…  相似文献   

3.
采用教育人类学的研究范式,对1980年代以来义村小学与社区之间的人际互动、校社互动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村学与社区由非正式的感性互动转向制度性的规范互动。村学与社区的具体互动及其变化反映出二者关系的变迁历程,即由感性崇敬的“虔诚”关系至安闲和睦的“自在”关系,再至体现工具理性的“效率”关系,进而转变为彰显价值理性的“协同”关系。在此过程中,教育也经历了融入村落生活情境、逐渐追求外在结果、重新观照人的存在的流变。村学与社区关系的变迁脉络与图景,既是村学教育权威的渐失与重构的过程表征,也是村学、乡村社区与社会结构互构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4.
笔者从重"课题引领",礼仪教育科研化;重"校社共育",校社携手一体化;重"文化熏陶",艺术教育特色化三个方面,探讨了科学推行养成教育,从而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4月13日至4月14日,S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成的督导评估组,对Z校进行了综合督导评估。Z校是一所随迁子女学生占95%以上的公办学校,经过督导组综合分析、评议、汇总,确定Z校综合督导等级为A级。督导组听取了校长的自评报告,察看了学校的校容校貌和教育教学设施,观摩了升旗仪式、大课间活动和学生兴趣小组活动,随堂听课21节,召开了学生、教师、家长和社区人员座谈会,查阅了有关资料,对  相似文献   

6.
地方本科高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就应把"校地互动"上升为学校发展战略。"校地互动"应遵循互惠性、主体性、层次性、市场性等原则,加强对地方和企业的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及资源服务,并通过"校地互动"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水平、师资队伍水平。地方本科高校应建立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的联动机制,制订"校地互动"绩效评价机制,推动"校地互动"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区小先生制”是上海市宝山区继承陶行知“小先生制”开创的新型育人方式,在育人过程中通过构建闯关活动、拓展参与平台、整合多样资源、质性量化并举等途径,彰显了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评价育人的意蕴,对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具有重要价值。明确家校社教育使命,创新以学校为主体的互动模式,丰富以家长为主力的合作内容,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联动机制,是新时代实现和强化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虚拟社区中的互动网络——以“广穆社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线互动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的社会互动方式。通过在线互动,网民建立和发展了新的社会联系。以"广穆社区"为例,通过对广穆BBS讨论区中由帖子互动构成的网络关系的定量分析发现,"广穆社区"参与者借助帖子互动,形塑了一个包含讨论关系、情感互动、信息交流和帮助关系等多种类型互动关系的弱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9.
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是主体,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重要的育人环境。社区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延伸与拓展。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关注孩子在校外的170天,使孩子健康成长,这种大教育的理念,让我们和社区走到了一起,共同携手走过了15年。15年来,"学校放学,社区上课",我们互相协作,不断总结,使得校社共建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建立学校和社区双向互动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学校与社区之间具有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能促使学生保持理想的学习效果,提高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当前学校与社区互动实践中产生了许多问题,这主要是由制度规范的缺失引起的。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政策法规、经费及督导评价三个层面构建学校与社区互动的长效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1.
质量强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是远程开放教育永恒的主题,督导评价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有效途径。学生参与教学督导,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观察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全方位、多视角的反映学生心声,起到桥梁和双向沟通的"绿色通道"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在中小学教育中已得到普遍的认可,但家庭、学校和社区的联合培养在高等教育方面现有经验还尚少。在此,为了强化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功能,本研究运用问卷法对西安外事学院学生、家长及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而对我国构建一体化教育模式提出高等教育中家—校—社三位一体化教育模式,为加快我国学习化社会进程的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结合本校实际,解读“育爱积淀底蕴,善学打造未来”的办学宗旨,突出“实践体验中感悟,亲历亲为中成长”、“小、实、新”的教育,以研究课题为载体,在实践中解读,在过程中发展,形成了“师生互动、家校互动、社校互动”的研究型互动方式,有效促进了学校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由于新型农村社区是一种"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阶段性产物,其文化变革很难自觉跟上基于行政导向的经济与环境骤变;因此,在"四位一体"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中,作为城市文化的典型组织,地方高校应当且可能是帮扶新农村社区建设新文化的重要力量。以四川C大学与L区的合作为实例,研究基于校地合作的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机制,探索"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途径,建立基于双赢共享的校地合作机制,拓展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领域,为政府实现"公共管理职能变革"提供实践契机,树立外部力量帮助农村社区实现自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政社互动"作为一种实行基层群众自治的新模式,其本质在于通过整合基层自治要素资源和"清单化"管理来实现基层自治。Y社区在"政社互动"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资源意识,通过整合与开发区内各类资源来实现基层自治,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果,更进一步彰显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本质精神。当然,Y社区在新模式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制度依赖"、社会组织发展缺位和权力寻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校国氛围是对校国内有关人际交往、学术交流和专业互动环境的客观判断以及主观感知,即学生及教职人员等个体和团体对校国环境的体验,以及不同背景的团体和个人间互动的质量和程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包容性的校国氛围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对"差异"包容的历史背景与脉络,政策层面上包容性的承诺与支持,研究与教学活动中反映的包容性,结构的差异以及不同团体间的互动与交往。  相似文献   

17.
社会力量的参与助推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家校社”应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良性动力系统。实现家校社多元生态共育是助推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一、多元共生,生态共育成都市金花中学基础条件薄弱,社区教育生态环境不够好,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较严重。学校立足区域实情,逐步建立起“教育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扩大校社教育功能,让学校与社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家庭、学校、社区的“多元共治”融合为“多元共生,生态合育”的新教育思路。  相似文献   

18.
由于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中出现育人主体观念差异、角色关系模糊、交叠影响不足等问题,从而导致协同育人效能不高。立足于全面育人理念,透析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内在价值,结合生态系统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交叠影响域理论,分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影响因素,最终构建“家校社”生态系统协同育人互动理论模型。基于此,提出了融通参与主体育人观念,创新协同育人文化,健全规章制度体系,优化沟通渠道等协同育人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闵行二中小贴士:学校旨在培养"身心健康、学力合格、富有个性、充满人文"的主动和谐发展的新人,形成了"敦品励学,以品养慧"的办学特色。近几年荣获"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等称号。  相似文献   

20.
王晓波 《成人教育》2009,29(6):62-64
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的互动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也是发展新型教育体系的前提。北美地区在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互动上具有鲜明特点和成功经验,其三层政府支持体系、社区基金会制度、高等院校的主动融合以及学校和社区间多元化的合作形式都值得总结和研究。我国学校和社区教育的互动应借鉴北关地区的成功经验,从构建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互补的资金保障机制、构建学校和社区互动的激励机制、构建促进学校与社区融合互动的教育督导机制、构建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的示范带动机制等方面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