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at 香皂说:我喜欢MM。 她说这话时我正在调节空调的风向,空调正对着狼烟,狼烟缩在一件夹克(或者是外衣说不清楚谁管呢总之是布一类的东西)里发抖。 我把事情详细解释一下。 现在这个季节开空调很正常,但空调正对着狼烟因此他常常喊冷但其他人依然很热,因此大家决定把温度再降低些,等室内的平均温度降到每个人都不再说热时,狼烟就可以脱离苦海了。  相似文献   

2.
高小定 《今传媒》2007,(10):40-41
一 不久前,参加了一个"朋友"的聚会.一大桌子人,其中有公务员、有在企业当员工的,还有一位记者.刚入座不久,一个在政府里做事的小头目就冲那位做记者的朋友说道:"你们记者现在自以为很牛?可你知道我们在下面说你们什么吗?说出来你可不要生气哦!我们说记者是苍蝇,碰到了也不能往死里打,一旦打死,就会招来一群.因此,我们现在对付记者,都是给塞点甜头,然后哄他赶紧走."  相似文献   

3.
嫁作人妇的玫子,依然是我们中最 有"职业道德"的一个:姐妹们的聚会她 极少说"不",亦不会扭捏地找照顾家庭 之类的理由迟到早退。就像株反常的木 棉,在别人都趋于黯寂收敛的季节,却还 可以妖娆得更自由。因为她说,婚姻是给 自由买的保险--而当两人感情尚不稳 定时,自由是没有安全感的,分分钟钟成 为感情的裂痕。 所以现在的她,依旧在自己认为合 适、先生又能接受的尺度里,扮演着手举 火炬冰淇淋的角色。 我们有时于心不忍,会关心他先生 在被"抛弃"时的动向,玫子答得干脆: 他也去约会啊。 显然我们都知道,玫子的先生是那 种典型的工科男人,除了工作需要,社交 史几乎一片空白,"约会"二字于他,像 是荡漾在修女黑装上的浓妆艳抹。后来  相似文献   

4.
时光飞快流转,以九十高龄谢世的黄宝珣,离别我们有七个春秋了.说起当年,生活书店的小青年都得叫她一声大姐.因为她在生活书店孕育时期,<生活>周刊只有两个半人的时候就走进<生活>了.  相似文献   

5.
传媒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再过些时日就要开始了,现在学生们都在紧张地搜集、整理材料。我在接触的几个大学的大学生中听到一种说法:不求冒尖得优秀,有个良好就心满意足,合格也行了。只求"过关"的想法在一些指导老师中也存在。  相似文献   

6.
陈谨 《大观周刊》2006,(26):57-57
今年的七月不热,只燥得慌,大姐说是火毒,需茶水浇浇。  相似文献   

7.
孙明泉 《今传媒》2009,(10):29-31
在多年从事编辑丁作的实践中,笔者多次在同一个主题上被读者和作者所"夹击":有读者说,你们报纸的理论文章主题都不错,但常常读来很费劲,能不能让作者写得再通俗点、生动点,毕竟报纸不是只办给圈内人看的;作者则认为,理论文章首先就要求有学理性,论文写法也有定规,不能为迎合大众读者就把论文写得像美文.  相似文献   

8.
关于"时尚",我基本认同陈村的观点:时尚属于那种"饭吃饱了"才想出来的东西。西梁不正东梁歪,现在基本是看欧美的眼色。他们较早就吃饱了,所以有闲心把时尚打造得一五一十。人一陷入时尚,社会就安定了。他们的本事在于让你被时尚愚弄了还很得意。什么事情最好不要说穿。时尚有什么用呢?无非是把人分成三  相似文献   

9.
报社的夜间生活繁忙而紧张。但是,在南方日报,上夜班的同志们都把吃夜餐当作一件惬意的事。因为从五十年代以来,南方日报就有这样的传统:千方百计为夜班同志办好夜餐! 现在,让我们作一次夜餐巡礼吧! 十月一日晚上。时针指着十一时半,饭堂开始供应夜餐了。当晚的食谱是: 点心(每份):奶皮猪油包一个;全蛋萨其马两件;虾粒炸酥角一个;明火白粥一碗。大米饭的菜式是:鸡蛋蒸肉饼、白菜猪骨汤食堂之内,笑语声喧。编辑部的同志都被那色香俱全的点心吸引住了,而体力劳动较大的工人同志,却挑选了大米饭和鸡蛋肉饼。几位来自兄弟报社的同志和县里来的通讯员,边吃边赞好味道,还打听明天夜餐的品种,因为他们听说南方日报的夜餐每晚不同。其实,说每晚不同,也许过于绝对,但南方日报的夜餐花色品种较多,而且经常变换,这确是事实。我们访问了主持夜餐的炊事班长、厨师何英。他说,他们  相似文献   

10.
北大荒之夜     
冯建福 《传媒》2002,(6):42
山东作家毕四海几次慷慨激昂地说那夜空,而每次都感染得我心潮澎湃。因为那天夜里,在那个地方,我也看到了那夜空,只是没想到被他抢了话题。 那是中国作家采风团参加前哨农场的广场文化活动。与前两次一样,仍由团长张炯和谢真子大姐带头,不过这次是在老英雄李国富的陪同下,我们几个又你拉我扯地进了秧歌圈子。“咚嚓、咚嚓、咚咚嚓”,说实在的,除谢真子大姐一招一式地扭得像样外,连同张炯团长  相似文献   

11.
小幽默     
<正>买空调售货员:大爷,你想买点啥?大爷:天热啊,我想买台空调。售货员:你老想要啥牌子的?大爷:啥牌子都无所谓,只要效果好。售货员:"中央"空调怎样啊?大爷:那不行,我那房子本来就小,中央再放上一台空调,多挤啊。姑娘,有没有放边上的。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与一批新进报社的年轻人座谈.当时问了一句:新闻理想与就业压力在你择业时的分量哪个更重?谁敢说自己就是为了新闻理想而来?没人接茬,也就没再展开. 谈理想,很奢侈.最有理想的,就是不知柴米责的小学生,理想一大把.当然,有些是真想,有些是作文逼出来的.只是,现在的小学生也实际得很,理想估计也少有人想了.成年人呢?有理想,就另类,甚至让人觉得偏执.即便是我们的父母兄弟、亲朋好友,聊得最多的也是"实际";你参加工作越长,工作越投入,亲人对你说的越是.差不多就行"、"悠着点"、"身体要紧",绝少有说"理想要紧"的.  相似文献   

13.
『借光』考     
郝全梅 《编辑之友》2010,(9):99-100
"借光"很早就是请求别人关照或者提供方便的礼貌用语,有时也用来表示感谢别人的恩惠或者帮助,现在仍然常在口头使用.在平时交际中常会听到:"我们事情办得这样顺利,都是借了您的光.""借光,请问去动物园怎么走?""借光,让我过去!"那么,"借光"一词的这种意义和用法,有什么出处吗?  相似文献   

14.
热词     
正最狠安全标语:亲爱的工友:在外打工,注意安全,一旦发生事故:别人睡你媳妇,打你孩子,花你的抚恤金!打工安全,为你自己。"近日,这段立于深圳某工地的个性安全标语走红网络。工地负责人表示,标语打出后,工人们安全意识有所提升。烧烤摊潜规则:"现在哪里有羊肉串卖,都是放了羊肉精。"一家烧烤店的老板娘直言不讳地说。记者暗访发现,市面上的羊肉串原材料多为鸭肉、鹅肉、鸡肉等腌制而成。有店主称纯羊肉烤串成本高不挣钱,还有的烧烤摊卖的羊肉实际是淋巴肉。豪华寝室:"房间面积45平方米,带有花园阳台,卫生间更宽敞,配有马桶。目前,宽带、空调、固定电话都已陆续到位。"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新学生宿舍的样板间效果图,在微博上一亮相即遭疯转,众网友对其三星级标间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惊羡不已。  相似文献   

15.
正宗好皮草     
周末闺蜜夫妇来访,大家围坐看《雪山飞狐》,不断吐槽剧情。看到胡斐上雪山时,老公突然说:他围的狐皮围脖我们家也有一个。说着居然就打开衣柜,抽出一张全头全尾的狐狸皮围脖来,把人家两口子吓了一跳。这条围脖乃是几年前我公公从邻村养狐狸的人家买来的,现在光原材料价格就得翻两倍。为此他十分得意,每年冬天都要问我:怎么没围狐皮围脖回来呢?我说,路上戴着麻烦,再说天也不冷,等上班时再围。  相似文献   

16.
怪人     
明朝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我交友没想那么多,气味相投就走得近些,不投就离得远些.就象狼和狐狸进窝时先要闻闻窝味,认可了便钻进去.有一位邻居对我说:"来找你的人都有些怪怪的."静心想想自己的朋友,还真有些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17.
正《画廊与画家》(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定价:38元/本),序言里有句话说得很到位:"这件事情,文化记者没做,美术评论家没做,而被钱晓征以杂志出版人兼画廊主人的身份完成了"。我也曾问钱晓征:政府文化基金,就应该资助这样的项目吧?作者当然笑曰:想都没想过。  相似文献   

18.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新形势下,如何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更加吸引读者,这是关系到报纸生死存亡的大事。今年以来,《邯郸日报》刊登的《知心大姐》专栏受到读者的欢迎,不少读者来信说:“知心大姐像一双万能的手,能解开心中的千千结。”“知心大姐像一个小宝库,很多问题可以从那里找到答案。”“知心大姐是群众的主心骨,一天不见心中就会失望好大一阵子。” 透过群众对《知心大姐》专栏的赞誉,我悟出这样一个道理:要办好报纸,编采人员必须树立浓厚的读者意识。所谓读者意识,就是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事事处处为读者着想,千方百计为读者服务,真正让“读者就是上帝”的思想在头脑中扎根。下面是我编辑《知心大姐》专栏的体会。 摸着群众的脉搏搞报道 所谓“摸着群众的脉搏报道”,就是说她报道  相似文献   

19.
斯大林说过这样一句话:"跟社会需要脱节的生产,最终是会衰退和灭亡的."这里的"生产",既指物质产品的生产,也指精神产品的生产.我们都是从事编辑工作的,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出版物受到读者的欢迎呢?显然就有一个研究社会需要的问题.什么叫做"需要"?说得通俗一点,是一种不满足的感觉;说得理论化一点,就是某种必须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人们才能产生相应的动机和兴趣,最终转化为行  相似文献   

20.
赵金 《青年记者》2003,(1):53-55
主持:赵金 嘉宾:敏瑞(笔名) 山东电视台国际部制片人 培宇:济南某报记者 赵:最近,接到一位在圈内供职的师弟的电话,告诉我他又另谋高就了.挂上电话我细想了想,这位师弟从毕业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已经换了5次工作了,有3家报社、1家杂志社,现在又到了电视台.他在电话里自嘲说:"我已经跳槽跳得找不到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