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漂泊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十分繁盛,相对于漂泊母题的男性书写,女性漂泊书写具有其独特性:首先它缺乏象男性漂泊那样古老的文化历史传统;其次,它的产生建立在传统女性书写中“守望”结构的坍塌之上。因此女性漂泊意识具有自身的特质。本文阐述从“守望”到“漂泊”的中国文学女性形象书写的结构变异,并试图以萧红的文学创作为参照阐释中国现代文学女性漂泊书写的一些特质。  相似文献   

2.
王海鸰通过对不同时期婚姻家庭生活的描写,反映出激烈变革的当代社会给家庭婚姻生活带来的冲击。她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当今婚姻生活中现代女性的痛苦与困惑,揭示了现代女性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与出路,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琴赋》两篇乐论是关于人心与音乐关系的探讨,体现出其音乐审美追求。但由于政治高压和创作目的的不同,出现了部分内容相互矛盾的现象。嵇康与阮籍音乐思想有着追求"自然"的共同点,但对于儒家礼乐和郑声却有着不同的态度,其根源是由于嵇康近道而阮籍近儒。  相似文献   

4.
聂华苓是20世纪60年代旅美台湾作家中一位相当独特的作家。目睹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身历女性在社会动荡中的生存困境与人生遭遇,聂华苓特别描写了中国女性那种流浪在路上的"异乡人"处境,并通过她们的逃亡与无处逃亡来加以体现,同时也触及到异质文化语境中女性所面对的身份认同与文化归属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唐闻君 《文教资料》2013,(35):116-118
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著名出版人杰米·拜恩发起了“重述神话”项目,邀请世界各国著名作家进行基于神话题材的小说创作,中国作家作品苏童、叶兆言、李锐分别以作品《碧奴》《后羿》《人间》加入,用当代人的思维道德来重述久远的神话传说,由文学视角转向社会视角、从神话层面落至现实层面,从传统背景延伸到当下背景,结合当代女性生存现状,挖掘新世纪背景下女性获取身份认同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生存危机,并探讨其历史渊源以及传统文化对各种危机的推动力,解析当代女性在社会身份认同道路上所遭遇的阻力.  相似文献   

6.
出自《庄子.至乐》的寓言故事"庄子叹骷髅",自产生后经过不断的流传和改编,对后世政治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作者在这里将汉末张衡的《骷髅赋》与魏晋时期曹植的《骷髅说》做比较分析,通过研究"骷髅"的寓意从庄子"乐死悲生"到后人政治命运中"叹死悲生"的转变,进一步揭示"骷髅"内涵随时代变迁的不断演变,及这种演变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日本当代女性文学在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之后,日本女作家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进行文学创作。田边圣子是日本战后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其作品表现了日本新一代女性勇敢追求自我的精神。从田边圣子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日本当代女性"家庭观"的变化,这也体现出了日本当代女性的"家庭观"。  相似文献   

8.
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角色规定往往是通过女性对社会性别身份的认同内化在其精神世界之中的。这种理性蒙昧的角色认同尤为突出地表现在她们对于自身客体身份的自觉承纳上,女性总是自觉地把自己摆在一种“被看”的地位,古老的“看-被看、男人-女人、主体-客体”的两性结构,已经深化为一种女性“戏剧化的”心理模式,张爱玲正是通过对女性这种戏剧化心理的细腻表现,从而表达了其对性别制度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9.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经典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经典形象,为追求婚外爱情而卧轨自杀,演绎了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悲剧。海斯特·白兰是美国作家霍桑《红字》中的女主人公,是因婚外恋受清教戒律的惩罚而孤独一生的爱情悲剧。虽然两位女主人公追求爱情的结果都是悲剧,并且均受到宗教信仰的压抑、受到社会的排斥和孤立、受到恋人的冷落,但两位女性形象的精神境界却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0.
《金色笔记》是莱辛最著名的一部小说,不少评论家认为它是当代最佳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安娜这位已经获得解放的女性的理想追求,解读小说主人公及其好友这两个典型的自由女性形象,通过她们从破碎到完整,从束缚到自由的人生经历,展现了现代女性渴望自由的理想和为之奋斗的精神,以及自我救赎的勇气和智慧。  相似文献   

11.
夏仁娟 《文教资料》2011,(14):19-20
毕淑敏的小说对女性的关怀和解读有着独特的视角。本文通过整理毕淑敏小说中的几个典型女性形象,来分析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和女性价值。本文主要从女性的社会意识、母爱意识、灵魂救赎三个角度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工作重心的不断转移,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向也随即进行了调整。从建国初期的“接班人”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建设者”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的“四有”公民.反映出德育培养目标与国家人才期望之间的有机联系。文章试图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德育目标变化的解读,并结合当前我国培养接班人的德育目标所面临的困境.提出要满足新形势的需求并顺利实现转型。就要努力寻求我国德育目标从“接班人”到“公共人”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3.
传统认知科学的身心二元观点在面对人的复杂认知时产生了教学的离身困境,即教学观念的离身性、教学设计的预设性、教学环境的封闭性三重困境。文章以国内外具身认知思想下的认知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进行梳理,从现象学、生物学、技术学三个视角的研究实例中归纳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具身特征,进而提出教学应从体验性具身技术开发、生成性具身课程设计、交互式环境构建三个维度促进认知科学的具身转向。  相似文献   

14.
由于宋代歌伎业的繁荣和理学对妇女的禁锢,多数学者认为宋词中的女性多为歌伎,故而擅长写恋情词的周邦彦笔下的众多女性形象多被认为是歌伎。其实不然,这些女性形象多数是身份不明的。拟以史料为基,以史证词,从宋代的经济氛围、社会习俗、教育风气及法律制度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来探究以周词为中心的宋词中女性形象身份的多元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雷慧慧 《海外英语》2012,(23):183-184
《蝇王》是20世纪英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一本重要的哲理寓言小说。作为世界上对人性挖掘最深刻、最悲观的作品,小说问世后不久即在西方引起轰动,并被莱昂内尔·特里林(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文学与社会文化批评家)誉为"扣动一代人心弦"的杰作。各国学者们已从心理分析、女权主义、神话原型等各个视角对其进行过研究。该文通过对《蝇王》中的女性缺失现象进行剖析,对已取得卓越研究成果的女权主义批判作一些必要的反驳。事实上,正是由于女性人物的缺失,才导致荒岛生存存有缺陷,这恰是戈尔丁女权意识的一种反映。没有男女共同主宰、相互钳制的荒岛,最终沦为血腥的屠宰场。所以要构建完整、和谐的社会,女性的存在是必要的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6.
“永恒女性”的崇拜是俄罗斯文化中一个古老的人文传统,也是俄罗斯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仅有着自己的概念体系,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形象体系。在俄罗斯作家的笔下,诞生了许多“永恒女性”的形象,她们既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永恒女性”的共同气质。索洛维约夫把“永恒女性”崇拜发展成一种完整的学说,即索菲娅学说。本文拟以索菲娅学说为切入点,深刻解读勃洛克和帕斯捷尔纳克作品中的“永恒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7.
《大学语文》教材与文化是一对关系颇为密切的价值共同体,是一种天然的关系性存在。当代《大学语文》教材的定位是由"实体性"、"关系性"到"建构性"的转变。《大学语文》教材与文化之间的逻辑理路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双向建构性关系。这种双向建构性关系是文化不断地建构教材,教材不断地建构文化,教材与文化呈整合方向发展,其价值追求是提高大学生主体的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8.
在对新时期几部具有明显女性主体意识小说分析的基础上,从与传统的对抗、对异性的两种姿态及如何自我定位等几个角度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成长小说摆脱了长久以来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家”的种种遮蔽,还原出“家”在女性成长过程中深刻真实的本相。在这些小说中,“家”带给女主人公的感觉常常是破损压抑的,小说文本深入到女性微观的生命世界中,淋漓尽致地书写了在这种“不完全”家庭的阴影之下女性个体性格特征和性别意识生成的过程中细微的生命感觉,并以戏剧化的情节展示出家庭对于女性成长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茅盾小说中的时代女性形象是一群"时代"与"女身"的合体.它体现了新的身体观感和身体的认知模式,并被结合进关于现代性和时代精神的宏大叙述,从而初步实现了对于新女性"历史意义"的想象和对于历史进程和时代精神的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