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校复合图书馆藏书建设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分析了馆藏数字文献和印刷型文献被读者利用情况,提出高校复合图书 馆藏书建设要根据读者需求调整策略:印刷型中文图书仍然是馆藏建设的重点;从“舍书 保刊”转为“舍刊保书”;数字文献建设要更加理性、稳妥;要围绕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新建地方院校图书馆要围绕“学科性”和“地方性”建立特色数字馆藏,通过引进网络数据库、自建数据库、建立网络资源导航的途径来建立特色数字馆藏的问题,并建议通过建立学科信息门户等方法来对数字馆藏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3.
“伪馆藏”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中国图书馆事业进入百年的时候,我们都期望着图书馆事业走着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遵循阮氏五定律,是健康发展的保障。图书馆员要有一颗勇敢的心,对“伪馆藏”说不。本文列举了“伪馆藏”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性,并就如何解决“伪馆藏”提出了三点措施。  相似文献   

4.
馆藏资料是档案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馆藏档案作用的发挥具有补充和说明作用,做好档案馆资料收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要做好这一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十个原则”:一、相关性原则。所谓“相关性”,是指档案馆所收集的资料必须在内容上或形式上与馆藏档案密切相关,对馆藏档案有补充或说明作用。这是档案馆资料收集工作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也是《档案馆工作通则》对档案馆资料收集工作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档案馆工作通则》明确规定:“档案馆要注意接收和收集与本馆馆藏档案有关的各种资料。”二、地方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社会档案观”、“社会服务观”与“社会记忆观”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资源建设的策略:拓宽馆藏资源的广度,扩大档案形成主体与反映对象的范围;拓展馆藏资源的深度,加强特色馆藏与微观馆藏建设;树立“大收藏”意识,丰富馆藏资源的种类与形式;转变馆藏资源建设方式,直接采集与生成档案资源;紧扣社会需...  相似文献   

6.
张梦怡 《浙江档案》2023,(9):51-53+57
当前,档案馆馆藏档案开放审核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存在进度缓慢、质量参差不齐、档案形成(移交)单位参与度低等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是档案开放审核制度不够细化、参与者权责不明、审核手段比较落后、人才队伍严重不足等因素造成的。基于此,笔者认为,要充分利用数字思维和数字技术,探索馆藏档案开放审核新路径——细化馆藏档案开放审核制度,变“模糊化”为“精准化”;建立权责明确的多方协同机制,变“单兵式”为“协作式”;开发AI辅助开放审核系统,变“人工化”为“智能化”;打造跨地域人才共享专家库,变“封闭式”为“共享式”,通过多角度创新,推进馆藏档案开放审核工作高效、高质开展。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是物本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以馆藏档案等实物为主要管理对象。围绕馆藏档案开展编研、检索等工作,馆员们往往满足于保管好馆藏档案和日常的利用工作.而往往忽略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服务过程中的人性化服务。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协调发展”的今天,“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馆藏档案是一定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的综合反映。千方百计地充实馆藏,丰富馆藏,是发挥现行档案信息作用,发展振兴档案事业,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重要前提。丰富馆藏要在三个“集”字上下功夫,即定期收集、重点征集和广泛汇集。  相似文献   

9.
郑飞 《四川档案》2010,(4):36-37
档案是一个民族、也是一个城市不可再生的集体记忆,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档案理事会就把“档案文献遗产”定为“世界记忆工程”之一。成都市档案馆作为保留城市记忆工程的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的档案除要具有权威性、真实性外,还应该是丰富的、生动的、形象的、多方位的。要改变现有馆藏中机关文书档案多、声像档案少;纸质档案多、实物档案少:官方文件多、民生档案少等现状,丰富馆藏档案资源,  相似文献   

10.
测评纸质馆藏质量的方法很多,但均是针对某一方面而提出的,不能全面、科学地对整个馆藏作出评价.在没有一套科学的、全面的为图书馆界所认可的测评方法前提下,各图书馆应根据各自馆藏特点,采取“抓大放小”“由点及面”“借用他人研究成果”“实地调研”等简便易行的统计手段进行馆藏测评,以期促进馆藏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网络环境下,馆藏资源建设应实行“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相结合的原则。“实体馆藏”应以搞特色馆藏为本。只有提高每个实体图书馆单元的特色水平,才能扩大整个虚拟图书馆的整体信息量和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有关“优化馆藏”的讨论,档案界曾发表过不少文章,其中涉及优化馆藏的原则、标准和途径,还包括如何开展“消肿”,如何正常“鉴定”,如何组织接收以及如何开拓档案门类等等,这些都是现有馆藏的必然要求。一个档案馆优化馆藏的工作必须置于改革开放的环境,坚持“以利用为中心”作为优化馆藏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使优化馆藏的工作走向一个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3.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以馆藏资源为原料,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内部机制和结构为保障,通过馆员和读者(用户)的作用,达到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目的。为了保证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顺利进行,图书馆要将馆藏资源的学科特色和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等情况结合起来,将馆藏资源整合为不同学科专业的“知识中心”,并要科学组织和配置“知识中心”的工作人员,努力实现服务创新。  相似文献   

14.
档案馆藏“虚拟化”是相对传统实体馆藏而言。传统馆藏以实物载体文献为基础,主要是印刷型纸质文献。虚拟馆藏强调仅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的网络信息资源,以电子文献为主,即这种馆藏是“通过通信网络连接本地与外界信息资源的逻辑意义上的馆藏。”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馆藏形态,彼此或均衡共存发展,或相互调整中形成新格局。笔者以为,伴随时代发展日趋信息化,多种因素将推动馆藏“虚拟化”建设进程,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一、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在信息时代,我们要按照有关规定,千方百计地将呆滞在库房中的档案变成现实有用信息,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加快实施步伐。要统筹规划,将大量的档案电子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馆藏调查,包括档案的类型、状态、数量、档案信息利用等基本情况。根据馆藏情况制定科学的实施规划,坚持“突出重点,分步进行”的原则,对馆藏重点档案和利用率高的档案先进行电子化,尽早满足利用者需求。  相似文献   

16.
浅谈档案馆教育功能的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富而优化的馆藏是发挥档案馆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要想更好地发挥档案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必须做好档案馆的基础工作,包括档案的接收、征集、整理、鉴定、编目、保护等一系列工作。为开展各种教育,各个档案馆还要形成各具特色的馆藏结构,正确处理好馆藏的“精”与“全”、“综合”与“专业”的关系。在大力加强馆藏建设的基础上,还要对档案信息进行多层次的开发。对那些不宜用作教育素材,不宜传播的东西,需要进行选择加工,对其分析、综合、研究,形成二次、三次档案文献。具备一支相当规模、知识结构合理的社教队伍是实现档案馆教育功能的必…  相似文献   

17.
尹莉 《山东档案》2006,(4):50-51
一看馆藏档案现状,重视档案资源基础工作“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从目前情况看各级档案馆馆藏档案数量在逐年增加,但利用率和利用效果多年变化不大。档案利用率低、发挥作用范围窄是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本原因无非是档案自身价值含量的局限性。因此,提高档案利用效果,要在把着眼点放在加大馆藏“总和”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抓好档案资源建设,丰富馆藏门类,改善馆藏结构。首先,依法加强对基层档案工作的执法监督,从源头上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基层档案室作为档案资源建设之源,关系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否“流之远”。实践…  相似文献   

18.
从获得角色方式上谈馆藏特色的类型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图书馆如同人一样,只有个性分明,才能在社会中充当一角色,具有“馆藏特色”才能在同行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从社会学意义来研究图书馆的馆藏特色之“获得角色”,可以归为“先赋角色型馆藏特色”和“自致角色型馆藏特色”两类。文章讨论之目的是:图书馆只有自己的社会角色得到确立了,馆藏特色才有意义,自己才不落入一般层面上的大小、好坏、高低等排名俗套;自己在同行中找到属于自己独有的“拿手好戏”,树立自己的角色现象。  相似文献   

19.
张辽亚 《兰台世界》2006,(13):43-44
“十一五”期间期待我们要做的档案工作很多,但是在规划种种方案的时候,有一项老生常谈的工作即优化馆藏建设却也不能疏忽。优化的馆藏、合理的结构是城建档案馆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措施之一。通过对城建档案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本人认为馆藏优化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六条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数字时代赋予传统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建设新的内涵,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通过外向型服务能够更好地实现其使用价值,资源建设工作要有针对性地为外向型图书馆服务提供必要的文献保障。该文为2009年第三期“数字环境下的深圳图书馆专刊”文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