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资源动员理论兴起于1970年代,主要是对1960年代西方蓬勃兴起的社会运动现象的反思.它颠覆了传统社会运动理论的非理性假设,提出了理性假设.资源动员理论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资源动员分析和动员背景分析.资源动员理论自身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其中在资源动员研究方向上形成了资源动员、成员动员和框架动员三个研究维度,展示出较强的理论综合能力,是研究集体抗争事件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2.
西方关于集体行动的主流理论——资源动员理论,在解释我国乡村集体行动问题出现了困境:它过于注重个体的理性计算,而忽略了乡村社区(族群)结构对个体的影响。文章在检讨这一理论之后提出的关于集体行动的社区边界理论认为,社区(族群)互动及其信任关系是推动集体行动的重要因素。鉴于社区边界冲突是导致乡村集体行动的主因,因此,应从政策层面上维护社区边界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后,海外华人移民以多种方式将汇款注入到有"侨"传统的东南沿海地区,带动了整个"侨乡"的社会转型。本文试图从"动员"与"被动员"的视角,考察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中华人移民作为一种跨国性资源是如何被各方力量动员起来的。一方面,中国国家至侨乡地方社会在将华人移民裹挟并卷入整个中国市场转型与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动员传统;而一方面,华人移民一直延续传承的被动员传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重新焕发生机。这种"被动员传统"与"动员传统"相互联结,促使华人移民成为侨乡社会转型的主要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4.
蒋介石发动新生活运动是为了动员民众对他的支持,他的动员是依赖政府权力的组织化动员,在对各机关、学生、民众团体以及下层民众动员的过程中,都借助了政府的权力。之所以采取这样一种动员方式,在于蒋介石所采用的“礼义廉耻”已失去了起作用的基础。新生活运动的社会动员由于不顾民众的实际需要,其动员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5.
强制辩护是辩护制度的一种,是辩护制度功能的重要实现形式。我国并没有建立强制辩护制度,需要按程序正义理论、宪政理论的精神进行构建,以保护宪法基本权利的力度对其加以重视。应当将“获得强制辩护权”作为宪法上的基本权利规范,扩大强制辩护适用的案件范围与阶段,构建国家不履行强制辩护义务的程序性救济制度,以保障强制辩护的应有效能。  相似文献   

6.
目前农村所发生抗争性集体行动都具有依靠社区自身资源动员的特征。通过对发生在福建沿海地区三起抗争性集体行动案例分析,认为传统社区乡族文化再利用是当前农村抗争性集体动动的重要资源,乡村老年协会等草根组织则发挥组织与带动作用,这是一种传统社区资源动员模式。为预防农民有组织抗争,需要引导农民走依法抗争之路。  相似文献   

7.
强制缔约可分为直接的强制缔约与间接的强制缔约两种基本类型,该制度的产生对既有合同法律制度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我国民事立法不仅要确立各种具体的强制缔约形态,而且要建立起关于强制缔约的一般规则。鉴于我国强制缔约制度在适用中的特殊性,违反强制缔约义务的责任应成为一种独立的责任类型。  相似文献   

8.
为了强化对强制医疗执行的监督,修改后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将该项职责赋予了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权力制约理论、权利救济理论和监所检察理论是强制医疗执行检察监督的法理基础。监所检察部门应重点加强对强制医疗交付、执行和解除的检察监督,以派驻检察或巡回检察、同步执行监督、提出纠正意见和检察建议为途径开展该项工作,并通过制定专门法规、构建协作机制、强化能力建设进一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集体行动理论的发展中,方法论变革是理论创新的直接动力。集体行动研究先后出现了社会崩溃理论、资源动员理论和政治过程理论等多种模式。这些理论分别从社会心理、个体理性和政治过程出发,考察集体行动的约束结构或资源条件。推进集体行动理论的深入发展,需要综合分析社会结构、行动者理性和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实现多种研究路径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10.
1953年,芜湖市政府积极响应中央政府号召,对贯彻婚姻法运动进行了全方位的社会动员,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贯彻婚姻法运动月"的群众运动,消除了群众对婚姻法的偏见与误解,树立了新的婚姻家庭观念。这次社会动员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果,究其原因在于婚姻法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基层干部在宣传婚姻法的社会动员中起到关键作用,人民群众的充分发动与参与是社会动员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回顾近、现代美国历史文化语境,明确了战争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对照文学研究的近况,提出战争文学研究缺位的命题,并引入甘督“战时动员理论”。在介绍理论内涵的同时,理清了战时动员理论与新历史主义和文化研究的文学批评方法论的互补性,结合战时动员理论的应用范例,预言了此理论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2.
我国《精神卫生法》规定对于符合特定条件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可以实施强制住院。《精神卫生法》的这一规定与《行政强制法》的相关规定存在难以衔接甚至相互冲突之处。为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防范和处理因行政强制进行住院治疗带来的纠纷,应展开《精神卫生法》相关条款"二次立法"的探索,即对"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措施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这一规定结合《行政强制法》进行明晰和细化,深入分析行政强制住院的性质、权限、程序、责任等,从而完善我国精神障碍患者行政强制住院治疗的具体制度。  相似文献   

13.
集体行动的研究传统、类型及其争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集体行动研究首要的问题是厘清集体行动的基本类型,而对已有研究的再研究并抽离出共识部分可以为划分农民集体行动的类型提供依据.对于中国的整个集体行动类型划分而言,政治信仰、组织化、理性是三个重要维度,但仅就当下中国的农民集体行动而言,由于其缺乏系统的话语体系作为有力支撑,政治信仰还构不成划分类型的重要维度,因此,组织化、理性是划分农民集体行动类型的两个重要维度.因而按照组织化、理性两个维度各自的强、弱程度不同,可以将农民集体行动划分为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国际意义的贫困治理道路,形成了独特的贫困治理经验,其中就包括广泛动员各种力量参与贫困治理.当前,中国乡村贫困治理"双轨双层"的社会动员结构已初步形成,展现出科层化社会动员占据主导、通过政策供给进行社会动员等鲜明特征,但也面临社会动员碎片化、科层化社会动员存在负效应、社会动员和社会参与失衡等困境.通过社会动员主体的整体性塑造、社会动员边界的适度性控制、社会动员结构的系统性嬗变,以提高贫困治理社会动员的效率,实现贫困治理与社会动员在获取现代性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财力动员是国防动员的基础和保障,但《国防动员法》对财力动员并无明确的规范,法律是规范行为活动的准绳,是确保国家意志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国防财力动员作为一种国家意志或国家行为,必然离不开法律规范的支撑.在法律法规的规范监督下,财力动员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动员机构的活动才有强制性的规范和制度保障.动员的各项准备活动才能依法有效开展,动员实施才能在法律的规范下产生更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6.
城市房屋行政强制拆迁成为当下拆迁中最受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强制拆迁的理论出发,探讨了强制拆迁的正当性并试图对公共利益进行界定。进而分析了强制拆迁当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日前广受社会关注的重庆"最牛钉子户"案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7.
实施绩效考核的企业都把考核结果当作调整薪酬和晋升决策的依据,所以要求绩效考核结果分布合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尤其是考核者的主观原因,导致绩效考核结果出现偏态分布而需要使用强制分布法来进行调整和修正.然而,强制分布法并没有因为广泛使用而得到广泛的接受.如果能将TQC与ISO9001的过程控制思想融入绩效考核,让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能正视绩效考核,都能客观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自然就合理分布了,也就能够真正对强制分布法说"NO"了.  相似文献   

18.
行政强制范畴之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行政法上强制性行为的统称,行政强制可以根据基础决定与强制执行是否合一为标准被划分为两类独立的行为,即行政强制执行和行政即时强制。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是一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属于行政强制行为内在的构成要素之一。只有当某种静态的手段被特定的行政主体所采用时,才会连同其他要素一起转化为一类正式的行政强制行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社会动员发展的两个阶段,分析并提出了社会化动员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并从"北京车友应急志愿者总队"成立仪式的工作入手,从社会化动员的出发点、载体和技术支持三个方面来对社会化动员的发动与实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公益性学生社团参与志愿服务,动员社团成员服务社会,成为培育和发展公民社会的重要力量.本研究以公益性学生社团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和访谈法,探究北京师范大学"农民之子"社团的资源动员的过程.发现公益性学生社团对学校资源的动员是一种"组织性动员方式",其特征是动员者和被动员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隶属性质的组织纽带;对社会资源的动员是"社会化动员方式",通过直接面向社会,采取市场化的方式,通过基于共同价值观的协商与承诺方式获取社会资源;对人员资源的动员是"责任感召和旨趣吸引方式",通过在校园内公开宣传来吸纳会员和招募志愿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