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细读韩愈的《马说》,“不”字的运用意味深远,以不”挈领,“不”平而鸣,亦能探求《马说》真味.文章从伯乐之“不”、千里马之“不”、食马者之“不”、韩愈之“不”四个方面阐述,深入领悟现实之凉,韩愈之痛,千里马之悲,食马者之蠢.  相似文献   

2.
姜夔的《扬州慢》词人选高中语文教材有些年头了,读了教,教了读,几遍下来,对序文中的“《黍离》之悲”一说愈来愈觉着不靠谱。  相似文献   

3.
今昔巨变黍离之悲。在朗诵充分的前提下,学习词作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了解词人写什么,怎么写,抓意象,品意境,明情感,深切的感受词人的“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4.
《扬州慢》是南宋词人姜夔自谱的调名,虽然是调名,但它是“因歌而造名”,这首词描写的是扬州被毁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所以称“扬州慢”。由此可以看出它的调名和词的内容密切相关。词前的序,交代了作词的时间、缘由,揭示了主旨。在序中,词人通过描写的手法,展现了战后扬州的沧桑,使人仿佛耳闻用虚实相结合的写法,描绘出扬州昔盛今衰的景象。戍角悲吟,感受到《黍离》之悲。而在词中,作者更进“春风十里”取之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一步通过对比描写,采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抒发不如”。《赠别》其一)写的是当年扬州十里长街的繁(了…  相似文献   

5.
据唐圭璋1979年重新编订的《全宋词》,现存范仲淹的词有《苏幕遮 碧云天》、《渔家傲 塞下秋来》、《御街行 纷纷堕叶》、《剔银灯 昨夜因看蜀志》、《定风波 罗绮满城》等五首,又存目三首。 现代的文学史家对范词的评价很不一致。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诗史》(以下简称陆冯本)只把范词一语带过说:“十一世纪前期的词人还有范仲淹、宋祁等,不能一一尽述,故皆略去不讲。”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下面简称郑本)虽然引了范的《苏幕遮》和《渔家傲》两首词的全文,但评语却仅只是“清隽绝伦”“读之唯恐其尽”几个字。文研所编《中国文学史》(下面简称文研所本)和游国恩等编的《中国  相似文献   

6.
范仲淹的《渔家傲》写的苍凉悲壮,慷慨哀婉,忧国忧民.戍边将士身孤而心不悲、力薄而思建业的精神充溢全诗,真可谓是一首名留千古的戍边之曲.本文就此进行了赏析,并对大家名人赏析中的白璧微瑕予以补缺.  相似文献   

7.
我在《孔乙己》的教学中 ,发现鲁迅先生反反复复写到人们对孔乙己的笑 ,孔乙己在人们的嘲笑中出现 ,又在人们的笑声中默默地离去 ,人们对他的笑贯穿了他的一生。因此 ,这个笑也贯穿了全文 ,难道这不是这篇课文的“主旋律”吗 ?鲁迅说 ,写《孔乙己》是要写出“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而文中的“苦人”孔乙己 ,人们对他的“凉薄”是通过人们对他的笑来实现的。课文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主旋律 ,通过这样的一条主线来揭示主题的。基于这样的思考 ,我在教学中做了下面三点 :一、让学生找出《孔乙己》中的“主旋律”点…  相似文献   

8.
王军 《现代语文》2007,(12):38-38,35
姜夔南宋著名词人,才华出众,以词名世,备受时人推崇。他抱有“致君尧舜”的信念,但却命途多舛,最终未能显达仕途。经历坎坷,一生徙转江湖,年轻时结识合肥女子,两人一见钟情,但也是聚少离多,中年之时无奈分离,至死未能相见,以致留给词人无尽之悲。词人外表的放旷、潇洒,根本无法掩饰内心那种失落所引起的痛苦,这种痛苦愈演愈烈,以至终老也未能释怀,而这些都在合肥情词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也由此看出姜夔是个对感情深挚专一的至情至性之人。  相似文献   

9.
于保泉,魏克芹在《山东电大学报》2005年第3期《淡魏晋玄学“悲为美”之缘起》一文中文指出了“悲为美”的源起,作者认为,“悲为美”命题的提出,始见于先秦。《韩非子。十过》记晋平公听师旷弹琴,师旷为之鼓《清商》,晋甲公“闻鸟鸣而悲”。钱钟书曾经蜕过,西方聆乐有两种人:聚精会神以领略乐之本体,是为“听者”;不甚解乐而善怀多感,声激心移,追忆绵思,示意构象,触绪动情,茫茫交集,如潮生澜泛,是为“闻者”。  相似文献   

10.
以悲为美,在唐宋时代,曾为一时审美风尚。因而,词体亦呈现出一种悲情美。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自序》尝云:“后人之感,感于文不若感于诗,感于诗不若感于词。”原因之一,即在于词之“情长”、“味永”、“其为言也哀与思”、“其感人也深与婉”。在相当程度上,词情词境确以伤极、痛极为尚,以悲为美。李清照评南唐君臣词作“亡国之音哀与思”,即如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渔家傲)之作,亦不免“苍凉悲壮,慷慨生哀”。的确,词在它诞生的时候,悲情就伴之而生,成为它抒情的一种特殊基调。中晚唐时,诗人对词染指渐多。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写游子的愁思,《忆秦  相似文献   

11.
本篇《渔家傲》的教学设计中,运用诵读法、比较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对词中的上阕和下阕分别进行了赏析教学。本设计旨在帮助初中语文教师进行《渔家傲》的教学设计,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新作文》2006,(3)
唐人韩愈写过一篇《送穷文》.以自己想把“穷”送去但“穷”以相随40多年而不去入话。介绍了“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实际上是阐述了自己为人刚直、学风正派、不趋炎附势、不损人利己所遭致的坎坷。最后。韩愈又以“穷鬼”之口说明:君子小人,其心不同;穷可使人立名,百世不朽;故欲逐穷而求富,不帝以珠玉换羊皮,小聪明大糊涂也。  相似文献   

13.
在“词为大国”的两宋时期,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湖南,却只有十四位词人,这对于作为南方文学的词来说,的确是一种特别的文化现象.其中有一位衡阳籍女词人,在国破家亡身被俘的险境下,写下了一阕《沁园春》以明志,全词风格苍凉沉郁,国破家亡之痛,亲人离散之悲,全聚于笔端,充分体现出湖湘文化的深厚意蕴.  相似文献   

14.
李一平 《教学随笔》2016,(9):155-156
本篇《渔家傲》的教学设计中,运用诵读法、比较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对词中的上阕和下阕分别进行了赏析教学。本设计旨在帮助初中语文教师进行《渔家傲》的教学设计,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扬州慢》是姜夔词中的名作。我所看到的十几个选本中都选了这首词,并一致认为词中有“黍离之悲”,有家国残破之痛.表现出词人一定的爱国思想,这基本成了定论。最近看了黄凤炎同志在贵刊一九八三年第七期发表的一篇文章——《浅谈<扬州慢>的主题和写作特色》文章对《扬州慢》的主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否定了词中有“黍离之  相似文献   

16.
《屈原列传》教学三疑甘肃/魏泽民一、“恒”“怛”不通,疑为字误。高中语文第六册(人教社1991年4月第一版)《屈原列传》云:“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恒··,未尝不呼父母也。”课本注释中将“惨恒”二字写作“惨怛”,解作“内心悲痛”...  相似文献   

17.
<正>无论是古代的诗词,还是现在的文学作品,只要是描写季节的,那“秋”总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季节。在我国的古代,古典诗词在宋玉时代就确立了悲秋的母题,且成为一种传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很少有意识地去打破这个多少有点封闭、凝固的套路。在宋代大词人、政治家范仲淹那里,有一篇描写塞下秋季风景的词,这就是被收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渔家傲·秋思》。一般认为,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突出了国力衰弱下塞外之秋的景象,虽然外在意象悲凉,但他的内心却始终怀着“燕然未勒归无计”的豪情壮志。  相似文献   

18.
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前后期风格迥然不同,前期活泼而富有情趣,后期哀愁而消沉。她的《武陵春》和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比较明显地体现出这种特点。二者都写“泛舟”,一个是“乐”,一个是“愁”,风格差异极大,但都是词人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只不过前者是游玩中“不知归路”,而后者是忧愁的内心“不知归路”。  相似文献   

19.
徐灿是继南宋李清照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女性词人。她的《拙政园诗馀》在清初词坛佼佼不群,在中国女性文学序列中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徐灿处于明清易代之际,遭遇到一种痛彻骨髓的亡国之悲、黍离之痛。她一直深爱着的丈夫陈之遴又投降清廷,成为她无法直面的"贰臣",而她本人又不得不接受清廷的封诰。因此,徐灿的感情异常复杂痛苦,她的词作具有了一般女性词人少有的沧桑之感和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中,“清”“静”“悲凉”与作者的情感形成映照,蕴含着他独特的审美情趣,体现出物哀美学的思想。本文以物哀美学的视角来对《故都的秋》中蕴藏的内涵进行深入的剖析,从秋之悲凉、词之细腻、情之真切三个层面来感受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对故都、故国的怀念与热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