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我国弱势儿童德育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弱势儿童道德情感淡漠、道德判断标准模糊、道德意志淡薄等问题。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对我国弱势儿童德育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启迪,在实践中应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互动的关怀式道德教育体系和道德情感作用机制,建设弱势儿童德育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多样化促进弱势儿童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2.
关怀式教育是德育中转变知识论范式,回归对个体道德情感、生命价值关照,以个体发展需要的关怀、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尊重与实现为价值诉求的德育。针对国内高校德育中关怀式教育的缺失,积极构建关怀式教育的有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造成高校公共理论课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道德关怀。道德关怀教育以人生美德系统的建立为目标、以道德情感的激发为基本方式、以平等互助的主客体关系建构为模式,为高校公共理论课德育实践与创新提供了一奈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4.
德育首先应该是一种道德关怀。德育中的人文关怀要求教师以生动的情感、丰富的生命去触发学生的情感、润泽学生的生命。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宏志班班主任正是以关怀为核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育人为主要内容,采用恰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关怀伦理视野下的德育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以及师生的共同成长。当前,中学德育应该在克服情与理、公共与私人、公平与偏心等矛盾的基础上,将学会关心作为德育的重要主题和主要途径,发展德育中的人文关怀,促进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中学德育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将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有机统一起来,无疑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中学德育的效益。在德育目标普适化、道德价值取向多样化和德育内容生活化等趋向的指引下,通过加强人文关怀,重视德育主体参与;积极开展心理疏导、素质拓展等活动,以网络道德教育为突破点,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并举,来提升中学德育的效益。  相似文献   

6.
内尔·诺丁斯的关怀理论是基于“关系”的理论,这种“关系”具有接触性、接受性、方向性、相互性、道德取向等特征。内尔·诺丁斯的关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认知成人德育的新视角。基于“关怀关系”的成人德育应注重榜样、实践、证实与对话四个方面。我们应该转变以往成人德育的模式,重视关怀关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因关怀的缺失而引发的大学生道德滑坡现象,已是高校德育不可回避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与高校的体制和德育模式有必然的关联.文章从美国教育家诺丁斯的关怀理论角度出发,从德育内容、教育者的培养、德育评价机制及德育网络的构建等方面进行探析,找寻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的德育向何处去?笔者认为最突出特征就是关怀人、关怀人的德性发展,亦即以道德主体的德性发展为本,走向主体———发展性的德育。具体走向为:从德性化走向人性化、从功利化走向人性化、从器物化走向人性化、从封闭德育走向开放德育、从阶段性德育走向终身德育。  相似文献   

9.
针对科尔伯格以公正道德价值为取向建构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吉利根提出还存在一种关怀取向的道德观,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这一理论观点对现代学校德育的重要启示是学校德育应考虑性别差异,培养学生学会关怀、德育生活化.  相似文献   

10.
解决德育实效性低的积弊,需要树立凸显道德的复合学习观和教育角色观。我国青少年生活的空间以及经历的时间和道德关系表明:学校和班级是核心的道德学习场城,教师是道德学习的首席引导者。所有教师都需要成长为关怀者,懂得如何通过实践关怀式道德引导,促进学生实现道德学习的圈层拓展。大量关怀型教师的涌现有赖于全面的教师培训、重视教师道德素养的在职提高、构建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等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1.
德性人文关怀本质是关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旨在为社会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完整、道德高尚的人。它丰富了青少年道德情感,提升了青少年灵魂本质。德育人文关怀要求青少年实现精神上的自律,引领青少年道德生活从道德理性出发。这对于青少年德性养成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培养道德情感、启迪理性自觉、引导精神自律、完善心灵和谐。  相似文献   

12.
关怀授课法探索"两课"教学的关怀模式;在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知识结构方面提升教师的关怀素养;在德育工作者关怀任务、德育途径的生活化和德育机制的合力教育方面保证关怀德育实践环节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3.
关怀伦理,一种以人类的情感为出发点的伦理,提倡人与人之间"爱的表达与关怀的流露",人们在面对伦理困境时,要彼此关怀、依赖、合作,依靠道德直觉、综合多种因素做出正确选择。当今社会,教育者和青少年在接受生活德育理论和融入德育生活时存在许多困境,关怀伦理也许是指导他们摆脱困境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4.
情感是个体德性形成的中介,注重人的情感需要是发展美德以及德育建设的需要。现代德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人的主体精神,尊重并关怀人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人们理解道德准则对生命的意义,道德准则也才会内化为道德学习主体自身品德结构的有机内容。  相似文献   

15.
对意义的追索是入存在的永恒情结,这种永恒情结就是终极关怀情结。德育作为一项以道德为依托使入成“入”的事业,应该是一种蕴含终极关怀的活动,更应该是一项发展入的终极关怀能力、成就入的自主关怀的活动.这应是德育的深层意蕴和永恒使命。首先,德育要使人成就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意识。德育不仅仅是要培育德性,夏要启迪学生认识道德与生活意义的关联,领会“生活意义”的合理意涵,主要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独处存在与联合存在的统一及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道德对话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它包括民主、理性、宽容、平等的因子,是生产性的德育活动,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德育方法,它可以促使双方真正地理解,从而谋划了德育价值的本体论视域,奠定了德育具有终级关怀的价值向度。在对话的过程中,双方都向对方真诚地敞开自己的心扉,同时又是对对方的真正的接纳,不仅如此,对话还从根本上克服了由灌输所造成的道德中的动机危机,通过对话,[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李菲 《教育学报》2006,2(6):85-90
生活问题归根到底是生活意义问题。生活意义为人的生活确立根基,使人的整个生命富有灵魂和生机。对意义的需求是人存在的总体需求,对意义的追索也是人存在的永恒情结,这种永恒情结就是“终极关怀”的情结。“终极关怀”指人对生活意义的自始至终的关怀状态和过程。德育作为一项以道德为依托使人成“人”的事业,应该以“终极关怀”为精神意蕴或指向。当前,以“终极关怀”为视角思考和建构学校德育目的也是对德育回归生活的深化。终极关怀的视角下,德育目的应该是成就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人。这种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是具备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意识和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18.
所谓伦理关怀是指对大学校园中那些需要关怀的人在心理与生理、物质与精神上的道德关照和热情扶助。注重伦理关怀以便使党的阳光通过一系列的善举普照到大学校园的每个成员的心底 ,并演化为人们对党的认同和信服 ,对大学生活的聚合和归属 ,最终为改善整个校园的人文环境 ,形成温馨和谐、团结拼搏、积极奋发的校园伦理精神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达到培养有科学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合格人才的目的。伦理关怀在本质上和功能上与大学德育是一致的 ,探讨两者的关系和属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高校德育中注重伦理关怀是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  相似文献   

19.
学校建筑是教育发生的场域,是师生生活的空间,具有丰富的德育价值,它以潜在的方式对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道德情感的丰富、道德行为的塑造产生深刻的影响。学校建筑常因其价值的隐蔽性而未得到必要的关注,因此,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学校建筑亟需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关注中实现其德育关怀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现行的学校德育在强调规则和形式化的活动过程中。忽视了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关怀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校德育的效果,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该文围绕基于关怀理论学校提出的榜样、对话、实践与认可的德育模式,从实践操作的层面提出了学校德育变革的基本路径,即构建基于生命关怀的情景、激发情感关怀的内在体验、践行基于生活的道德行为和强化基于认可的道德分享等,对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