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空连线中的“问题”———致白岩松白岩松现在主持的节目不再有振聋发聩的声音。因为节目的名儿变了,叫时空连线。时空连线的灵魂是“问题”,或者说是“问题”的电视表达形式———提问。从实际效果看,虽说提问使焦点访谈里那个充满激情和正义感,纵情振聋发聩的白岩松英姿不再,但人们不难发现,重归东方时空,提问的白岩松风采依旧,情怀依旧。白岩松深知提问之利害。问得好则话连线、线连心、心连众。节目存矣。反之,问如白水,必致话如嚼蜡,言不由衷,语不及意,节目必败。他也深谙提问之真味。始终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  相似文献   

2.
《东方之子》节目主持人白岩松采访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余秋雨时,精心设计了 这样几个问题①: 1.您的文章很多人看了之后就说鬼斧神工,经常有神来之笔,那么当您写完 之后,回头看自己的文章,是否也有种新 奇感?  相似文献   

3.
新闻采访角度为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鲁豫主持的一档谈话节目<说出你的故事--鲁豫有约>,当期的嘉宾是白岩松.出于对<新闻周刊>及白岩松的喜爱,我这个很少看情感类访谈节目的人也破天荒地静下心来聆听了一个内蒙汉子的电视情节.  相似文献   

4.
正犹记得2013年年末《一个人与这个时代》北京新书首发式上,当记者向白岩松问起为什么这套"华语名主持人丛书"的开篇之作是他的书时,白岩松笑着回应说:"为什么开篇作是我?与大家的各种联想、位置,都没有关系,可能因为我姓白,所以让我当了一回小白鼠。"《一个人与这个时代》是白岩松首次尝试由他人采访而整理出来的访谈录,记录着他二十年在央视的心路历程,更反映了这个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这种出书形式对于白岩松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而对于我  相似文献   

5.
<正>中新网北京电(上官云):白岩松,有"央视名嘴"之称,主持风格幽默而又犀利。2015年9月16日,白岩松新书《白说》在北京举办首发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白岩松提到传统媒体转型的问题,并明确指出了"内容"的重要性,"新闻媒体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传统媒体人是一个特别规范的内容供应商。在转折时代,这种需求又在  相似文献   

6.
白岩松版解说的主要特点 1.解说表达的人性化叙述 在解说方式上,白岩松版亚运解说的最明显特点是叙说,而非诵读.在叙述中,白岩松语调自然、平和,语言简洁、朴实.白岩松的解说还富有人文意识,解说中白岩松多次提到演员和演出舞美、音乐等工作人员的名字及其经历等信息.  相似文献   

7.
白岩松直面“东方之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28岁的青年正逐渐为全国电视听众所熟悉并接受,他就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总主持人白岩松。白岩松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毕业后先是在《中国广播报》担任编辑,1993年入选为刚开播不久的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东方之子》节目主持人。3年多时间.白岩松以其严谨而充满理性,恬淡而蕴含挑战的主持风格把全国各地各界的精英介绍给了广大观众。《东方时空》也因此名扬海内,一句“东方之子,浓缩人生精华”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口碑语。主持艺术:准确定位,正视名人,打有准备之仗。《东方之子》是《东方时空》节目的重头戏,它要…  相似文献   

8.
“电视法庭”——争议背后有文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畅 《视听纵横》2009,(4):94-96
一、“调查、陪审、调解”三大元素开创“电视法庭”崭新概念 白岩松曾经就中国电视的功能,给出过新的解读:解闷、解读、解气、解决。话音落地已多年,再看当前电视荧屏,节目精彩纷呈、创新不断,而对照“四解”功能,每档节目都能对号入座,可见“四解”功能概括力和生命力之强。  相似文献   

9.
成放 《新闻实践》2011,(3):74-76
明星的畅销书我是不买的,但白岩松是个例外。十年前购了他一本《痛并快乐着》,断断续续看完后,就建立了一种信任:他出的书必购无疑。以后就陆续买了《岩松看日本》、《幸福了吗?》。他的《岩松看美国》、《岩松看台湾》却失之交臂,只能待机再补。  相似文献   

10.
正经典的黑框眼镜、典型的国字脸,出现在人们面前的白岩松,总是一脸正色,滔滔不绝地阐述着自己对新闻、社会以及这个时代的理解。网络上常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类型的"白岩松体"心灵鸡汤。对此,白岩松自己调侃道,"我以前觉得叫白岩松的人在全国可能很少,这些年我觉得叫白岩松的人一定非常多,因为有很多白岩松说的那些话说得真好。"这话虽是自谦,但白岩松确实很少在网络上活动,"我没有开微信,我也没有上微博。足够有价值的内容一定会绕着弯来到我面前。到了我这  相似文献   

11.
《档案管理》2005,(6):93-94
7月9日至18日的十天行程里,白岩松和他的同事在台湾,访名流政要,观故宫寺庙,察世态民意,遇国民党大选,遭台风洗礼。辛苦制作而成的《岩松看台湾》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播出后,社会反响颇大,两岸同时关切。7月21日,从台湾归来没几天的白岩松,虽然神情疲惫,谈起十天行程,  相似文献   

12.
王平 《新闻采编》2005,(1):11-13
《东方之子》节目主持人白岩松采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余秋雨时,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宇飞 《新闻天地》2007,(5):20-22
作为央视“名嘴”,白岩松的名字家喻户晓,但他的情感生活鲜为人知。白岩松的妻子是位普通的女性,在白岩松最艰难的岁月里,是她用一个妻子的坚强和爱,推丈夫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4.
我写这篇文章,是在近两年里读到有关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先生的两篇短文而引发的。第一篇是王学锋写的白岩松渴望“充电”,登在1996年5月25日的《钱江晚报》上,说的是白岩松做节目主持人的困惑和危机感,他本人认为需要冷静、旁观和“充电”,提出了主持人的知识积累问题,全文共400字左右。第二篇是白岩松本人写的渴望“年老”,提出了主持人的成熟心态问题,登在《焦点处的时空》,1998年2月6日《浙江日报》转载时不足600字。如此短小的两篇文章,竟击中主持人职业的要害,指明了做好节目主持人的关键问题。我与白岩松先生素不…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白岩松的犀利、尖锐是有口皆碑的.这不仅体现在他的”说”上,也体现在他的“写”上。其实,他最早的功夫还是从“写”开始的,熟悉他的人对于他的文字之潇洒、到位也是相当认可、欣赏的。毫无疑问,白岩松是主持人中颇具思想家气质的一个。两年多以前他曾在本刊发表过名为《我们能走多远──关于主持人话题的胡思乱想》的长文,反响剧烈。两年多过去了,已届而立之年的白岩松(这其间除了参与了万众瞩目的几次大型新闻直播外,他还成为了父亲).在这篇新作中将向我们表达什么呢?还是让我们读完后再“说三道四”吧。做人有时是…  相似文献   

16.
白岩松.蒙古族,1968年生于内蒙古,1989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之后就职于《中国广播报》。1993年,白岩松出任“东方之子”栏目首任主持人,1996年任“东方时空”改版后的总主持人。之后,他勇于突破,出任“新闻调查”首任主持人兼出镜记者;创办“时空连线”、“中国周刊”和“新闻会客厅”;2008年,与同事创办“新闻1+1”。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白岩松的犀利、尖锐是有口皆碑的,这不仅体现在他的"说"上,也体现在他的"写"上。其实,他最早的功夫还是从"写"开始的,熟悉他的人对于他的文字之潇洒、到位也是相当认可、欣赏的.毫无疑问,白岩松是主持人中颇具思想家气质的一个.两年多以前他曾在本刊发表过名为《我们能走多远──关于主持人话题的胡思乱想》的长文,反响剧烈.两年多过去了,已届而立之年的白岩松(这其间除了参与了万众瞩目的几次大型新闻直播外,他还成为了父亲),在这篇新作中将向我们表达什么呢?还是让我们读完后再"说三道四"吧。做人有时是悲哀的,你…  相似文献   

18.
不爱不恨     
《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白岩松等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5月从靖国神社到动漫、相扑,白岩松带我们且行且思,近距离观察、认识日本社会,深入剖析日本政治、经济、文化、时尚等诸多方面的深层问题。读完这本《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想写的也就是这篇文字——不爱不恨。之所以不爱不恨,是希望一切都以客观冷静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眼前这个世界,尽量不想带有太多的倾向性感情来述说对某个国家或民族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荧屏上的白岩松,冷静、睿智、从容自信.他在二百多期“东方之子”的主持中,特别善于巧妙地提问,丝丝入扣地拔动观众的心弦.  相似文献   

20.
1993年夏天,当我第一次看见白岩松在电视上露头时,心里当即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抵触,他那张硬梆梆加紧绷绷的脸实是既严厉还不好看,于是心里顿生偏见,接着又看了几回电视仍然觉得他很不顺眼,于是想也没想随笔就在南方一家大报上点着名把他恶损了一通。眼光浅的人还不只我一个,还另有一位外地观众也跟我一样眼浅,他当时一见白岩松在“东方时空”露头,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直接把一张明信片寄到白岩松手上,上面这样写:“每天早上都看见你那张哭丧的脸,之后弄得我一天心情都不好。”一个初登电视门槛的毛头小伙,心里哪受得住这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