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趣简说     
趣味,对诗歌来说尤为重要。宋代严羽曾说:“诗之法有五:日体制,日格力,日气象,日兴趣,日音节。”(《沧浪诗话·诗辩》)他很重视诗趣,首倡诗有“别趣”“兴趣”说。严羽所说的诗趣,主要是指含蓄蕴藉之趣。其实,诗趣并非只此一种,以下试分述之。  相似文献   

2.
“以诗为词”一语,首见于陈师道《后山诗话》: 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陈氏这一见解,盖源于当时文坛流传的一种说法。《后山诗话》引“世语”云: 苏明允不能诗,欧阳永叔不能赋。曾子固短于韵语,黄鲁直短于散语。苏子瞻 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王直方诗话》记有苏轼与晁补之、张文潜的类似谈话: 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人皆对曰:‘少游诗似 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相似文献   

3.
古代诗人和诗评家都很重视诗情的含蓄.宋代欧阳修认为:诗最好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清代吴乔也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围炉诗话》).含蓄,就是不直不露,能将诗情表现得更深更浓,刘勰把它比作“河流中蕴藏着的珠玉”(“川读之韫珠玉”);含蓄,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姜夔:《诗说》),给读者留有余地,由读者去咀嚼,去领悟.  相似文献   

4.
徐娟 《教师》2015,(19)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四趣法”就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这四趣分别是:激趣、探趣、汇趣、享趣.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引领孩子们走进数学与生活的趣味乐园,可以使学生在趣味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兴趣、培养能力,能够收到较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关于杜诗用字的妥贴、确切,过去在许多文评、诗话中曾流传有不少佳话。欧阳修《六一诗话》云:“陈公时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莫能到也。”又刘凤诰《杜工部诗话》引王彦辅云:  相似文献   

6.
诗圣杜甫的《游修觉寺》诗有云:“诗应有神助.”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引《南史》说:“谢灵运尝于永嘉西堂,吟诗不就,忽梦见族弟惠连,即得‘池塘生春草’之句,云此语‘有神助’.”此典不但见于《南史》,钟嵘《诗品·宋法曹参军谢惠连》记载的更加详尽.不过这只能说明“有神助”三字的出处,证明杜甫作诗,其遣词用字,都是有来历的,不是杜撰或生拼硬造的.至于“神”字该怎么讲?杜甫的用意何在?谢灵运的用意何在?读者就不得而知了.  相似文献   

7.
盛唐诗人王昌■称“诗家夫子”,盖出于同辈人的戏称,然史籍阙载,无以复按。《后村诗话》云:“史称其诗句密而思清。唐人《玻璃堂图》以昌龄为‘诗天子’,其尊之如此。”“诗天子”或为“诗夫子”之误, “其尊之如此”,是刘克庄对“诗夫子”的一种理解,未必符合原意。当代文学史家称王昌龄“诗家夫子”,则本之于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昌龄工诗,缜密而思清。时称‘诗家夫子王江宁’,盖尝为江宁令。”“江宁令”为“江宁丞”之  相似文献   

8.
一、课堂操作(一)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乐导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古人云“启其蒙而引其趣”,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来自充满趣味和问题的情境。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心理和兴趣的随意性心理,精心备课,乐中导,引趣激学,在课堂创设与教学相关的教学情境,感染和  相似文献   

9.
孙孟明 《语文知识》2000,(10):14-15
汉朝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卷三《精华篇》里云:“《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这可算是“诗无达诂”的起源。所谓“达诂”,换一种说法,即“通达的解释”。何以会产生“诗无达诂”的现象呢?因为凡诗历来就有“贵曲忌直”之评说。“贵曲”指写诗隐晦,是一种含而不露的艺术手法,通常称之为“含蓄”。诗之“含蓄”,我们以为可分“单义性含蓄”和  相似文献   

10.
就古典诗歌而言,其本质是抒情的,但也有一些诗人不甘拘泥于此,常常将在人生中觉悟出的“理”融进诗中,从而丰富了诗歌的内涵。然而单有“理”,没有诗的形象,还算不得真正的诗,那只能是以诗的外在形式所讲的“理”。清人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说:“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不贵有理语。”“趣”者,艺术趣味也。  相似文献   

11.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是脸炙人口、传诵千古的山水名篇。但是近千年来,围绕着这首诗里的钟声、时间曾产生过激烈的争执:夜半究竟有没有钟声?宋代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指责说:“句则佳也,其如三更不是撞钟时。”因为寺院一般都是早上撞钟,晚上击鼓,用来报时。如唐代杜甫《游龙门奉先寺》诗云:“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唐代李咸用《山中》诗云:“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成语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言及同光体诗人陈三立时云:"其诗不用新异之语",然而在散原诗中出现的"异常新警"之语,来自他对于世界十分敏锐的感受,亦可看出其对传统意象及其文学趣味的有限度的反叛。对于以泰西新名词、新材料入诗的问题,散原亦多有关注,在诗歌创作中更不是一味排斥之。所谓新旧之辨,在他看来都是寻求革新的手段,从深厚的文化传统根基中寻找出路以出新,才是目的。  相似文献   

13.
《初中生》2015,(20)
我们在阅读古诗词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文学现象——偶合,即后人在作诗时无意中写出了与前人诗意相似的现象,正如范唏文在《对床夜话》中说:“诗人发兴造语,往往不约而合.”阮阅《诗话总龟》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宋代诗僧惠崇曾写过两句诗:“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当时的读书人都很喜爱,然而这却是偶合了唐人的诗句.惠崇有个师弟向他学诗,学成后就赠诗一首云:“河分冈势司空曙,春入烧痕刘长卿.不是师兄多犯古,古人诗句犯师兄.”对惠崇作了善意的调侃和揶揄.  相似文献   

14.
宋代著名诗话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重要观点。这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是有特殊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的“艺术境界”理论,依类定品,区别高下优劣,颇有道理。对于语文教学艺术,很有启迪意义。目前,语文课上的确尚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情况。其症结之一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研究“境界”理论,对于解决问题,应该不无裨益。一、古代“艺术境界”的理论古代的“艺术境界”理论可散见于文化艺术领域。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学诗的三境。唐代王昌龄,在他的《诗格》中说:“诗有三境。”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将人生分为三境界。唐代书画家张怀瓘将书画作品分为“能品”…  相似文献   

16.
宋俞成《萤雪丛说》卷一《试画工形容诗题》云:徽宗政和中,建设画学,用太学法补试四方画工,以古人诗句命题,不知抡选几许人也。……又试“踏花归去马蹄香”,不可得而形容,何以见得亲切。有一名画,克尽其妙,但扫数蝴蝶飞逐马后而已,便表得“马蹄香”出也。构思颇具匠心。但这句诗究竟出自哪个古人笔下呢?清褚人获《坚瓠集·七集》卷三《冷香联句》条云:苏老泉一日家集,举“香、冷”二字一联为令,倡云:“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东坡云: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规律,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调动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把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为了使学生的兴趣得到理想的发挥,我在教学时,采用了“三趣”教学,即为:“以疑引趣”、“以智求趣”、“以趣迁趣”,收到良好效果。一、以疑引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是,各种兴趣的价值又莫过  相似文献   

18.
《雪浪斋诗话》云:“诗止于唐”。尽管世人颇多微词,但是在唐诗的巨大宝藏中、珍珠玛瑙黄金白璧俯拾皆是,由不得人们不承认这个事实。宋代诗论家严羽指出,“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从沧浪诗话·诗评》)这“气象”二字用得绝妙,一语便道破了唐诗——尤其是把唐音奏得最响最高亢的盛唐诗,是前人无法企及,后人无法模仿的。“盛唐气象”是盛唐人所独创的特有的现象,更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盛唐气象”,何谓“气象”?古人已有过许多的阐释·宋严沧浪云:“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  相似文献   

19.
“杀人如草不闻声”,这诗句过去曾经多次被人引用过。据一些引者说,这是鲁迅写的。不错,在《鲁迅全集》中,这句诗至少出现过两次。在《三闲集·“醉眼”中的朦胧》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知道人道主义不彻底了,但当‘杀人如草不闻声’的时候,连人道主义式的抗争也没有。”另外,在《伪自由书·王道诗话》中有如下一首诗: 人权王道两翻新, 为感君恩奏圣明, 虐政何妨援律例, 杀人如草不闻声。这首诗是揭露胡适的反革命两手  相似文献   

20.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言:“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丹丘认为“既多兴象,复备风骨”的盛唐诗歌其妙处旨在“兴趣”,其“兴趣”笔法追求浑成深厚、含蓄悠远的诗学境界。撷取盛唐诗歌中的五首经典吟唱,从“兴趣”的角度品味其间的“味外之旨”与“韵外之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