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捣衣”浅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是李白诗《子夜吴双·秋凤》中的名句。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写到捣衣或捣练,以及用于捣衣的杉和杆,特别是写到砧上搞农声的名篇佳作,为数不算少。这类名篇佳作大都是描写夫妇或情人相思相化之情的,是描写妇女罹思念征戍边塞的丈夫之情。除了李白的《子夜吴敬·秋歌》之外,比较著名的如北宋温子升的《捣衣诗》、唐代杜甫的五律《捣衣》、北来贺铸依词牌本义写的《古捣练子》组词《现有五首》等,都是描写妇女为远戍边地的丈夫捣衣时所引起的思念之情的作品。虽然,涉及搞衣的诗词,未必都涉及征成之事,但…  相似文献   

2.
唐诗“捣衣“事象源流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白<子夜吴歌四首>之三曰: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① 对于诗中的"捣衣",众说纷纭,笔者拟对这一问题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3.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选用杜甫《秋行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篇,编者对诗中"白帝城高急暮砧"一句中"急暮砧"作了如下注释: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每每授课于此,心中不清不楚,甚至有照本宣科之嫌,学生更是一头雾水,不甚了解。师惶惶然,生默默焉,不了了之。其实,"捣衣""砧声"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唐诗尤为突出。如,王勃《秋夜长》"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李白《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岑参《杨固店》"客舍梨叶赤,邻家闻捣衣"等等。这两个意象几乎已成为游子思妇言写离情别意的专属品,所以,全面、正确、深入的诠释此类诗歌之内涵,绕不开"捣衣"砧声"两意象,这不是夸张。而这两个意象其实也如一纸两面,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4.
李晖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2 0 0 0年第 2期撰文指出 ,“捣衣”不是洗衣 ,不是缝衣 ,也不能说是捶衣。它是衣服缝制前的一种特殊劳作 ,设此道“工序”的目的 ,是使衣料变软 ,便于缝制。“捣衣”风俗的源头 ,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捣衣”诗赋 ,六朝时期已初盛于文坛。“捣衣”诗的兴盛 ,是在唐帝国的中晚期 ,与政局动荡和战争频繁息息相关。战争越频繁 ,征夫越多 ,需为征夫制作寒衣而“捣衣”的现象就越普遍 ,出现李白在《子夜吴歌 (之三 )》中描写的“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的典型情景 ,战争不息 ,“砧鸣”不歇。“捣衣” ,…  相似文献   

5.
《新作文》2011,(11):14-15
长安—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相似文献   

6.
长安忆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长安,是我心心念念的地方。渭水河畔,终南山下,灞桥送别,华山论剑,雁塔题名,晨钟暮鼓,这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历史的故事。骊山的秀美、华清宫的妩媚、碑林的瑰丽、兵马俑的雄壮,这城市每铲一抔黄土,都埋藏着沉睡千年的无价之宝。  相似文献   

7.
耳根的清静     
从前,人的耳朵里住过一位伟大的房客:寂静。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相似文献   

8.
捣衣诗是闺怨诗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那月下捣衣的凄凉哀怨的砧杵之声,是古代文学许多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捣衣诗的原型意象始于汉代班婕妤的<捣素赋>,她的这篇工于体物言情的小赋,直接开创了捣衣一类题材的创作.而在文学的发展流变中,以<捣素赋>为原型意象的捣衣诗也在经历着由艳丽而到逐渐切近现实人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捣衣,捣衣     
读到一本画册,画的都是唐人诗意。书中选了李白的《子夜吴歌》之三,这也是许多选本都选了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诗写得极为动人,与诗相配的画,也很幽雅,是几个女子在池塘边用棒槌敲洗衣裳。塘边有竹林,...  相似文献   

10.
读了陈四益《捣衣,捣衣》一文后,颇获教益。然而有几点补充,录供参考。一、我国向来就有九月准备寒衣的传统,《诗经·豳风·七月》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二、陈文引复旦大学《李白诗选》注,强调捣衣“是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两条木棒把它敲...  相似文献   

11.
"砧"是中国古代一种简单的捣衣工具,由捣衣活动而兴起的捣衣诗基本上都是思妇诗,二者表现为二位一体的关系,形成"捣衣-思妇"诗."砧"是这种"捣衣--思妇"诗中的主体意象,从文本接受角度看,这一意象既有文化价值又有文学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砧”是中国古代一种简单的捣衣工具,由捣衣活动而兴起的捣衣诗基本上都是思妇诗,二表现为二位一体的关系,形成“捣衣-思妇”诗。“砧”是这种“捣衣-思妇”诗中的主体意象,从本接受角度看,这一意象既有化价值又有学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这首家喻户晓,传诵千古的《静夜思》,曾经惹动多少游子的思乡恋情,曾经让人在如霜的月色中兴起多少对团圆的渴望与思乡的缱绻。而他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歌》)又牵动多少征人思妇的离情别绪,在月夜捣衣声中传递出多少绵绵不绝的情思。翻开唐诗,类似李白这样腊月抒写乡恋别情的咏叹,不绝于缕,绵延成一道月夜迷蒙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4.
母亲     
尚未成荫的嫩叶的第一声呼吸,露珠浓密的草地上深绿的足迹,小河边捣衣声孤寂的节拍,新割的饲草散发的哀愁的香气,或者是夜色里飘来的歌的余音,或者仅仅是那天空,蔚蓝的天空,每一次呵,每一次都使我想起你。  相似文献   

15.
耳根的清静     
这个崇尚感官享受的时代,竟从未想过要为耳朵做点什么。所有感官中,它被侮辱与损害的程度最深。——题记从前,人的耳朵里住过一位伟大的房客:寂静。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  相似文献   

16.
意象,乃是融合作者主观情感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亦可谓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产物。中国古代诗词意象繁多而鲜活,意蕴丰富而深刻,形成独特的艺术特征。因此,赏析古代诗词很大程度上就不能不剖析其意象内蕴。本文试就常见意象的常见意蕴作一剖析,或为管见。寒砧。砧是捣衣石,杵是捣衣用的木棒。古代制作寒衣,衣料染色后,要放在石砧上用杵捶击,然后裁制成衣。所以捣衣又叫捣练(帛的一种)。捣衣多在秋夜,那时天气已经略带寒意,所以捣衣石称为“寒砧”。它常常是思妇思念征人的寄托,也成为闺怨离情的代名词。贺铸的《杵声齐》:“…  相似文献   

17.
陈四益同志在《捣衣,捣衣》一文中指出古代诗歌中的“捣衣”不是“洗衣”,很对。但陈文对其它几个有关“捣衣”问题的解说,则尚可商榷。一、捣衣的方法至今仍流行于民间陈文中说“宋元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很少关于捣衣的描写,看来捣衣的方法已逐渐失传了”,并且认为“捣...  相似文献   

18.
正写诗的理由完全消失,这时我写诗——顾城01很多年中,我都想写李白,写他唯一存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我去了西安,没有遇见李白,也没有看见长安。长安与我,隔着岁月的荒凉。岁月篡改了大地上的事物。我无法确认,他曾经存在。02在中国,没有一个诗人的诗句像李白的诗句那样,成为每个人生命记忆的一部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君  相似文献   

19.
捣衣诗话     
中国古典诗词中写捣衣的不少。所谓捣衣,并非乡村妇女在小溪边用棒槌捶打衣物除去污垢,而是将练帛铺在石砧上,用木杵叩捣,使之软和。经过这道工序,练帛方可用来缝制衣服。捣衣之状,是两个女子相对而立,各执一杵,如同舂米。捣衣一般都在秋末冬初缝制寒  相似文献   

20.
童年的小河     
我家门前有条小河, 桥头跳水、洞中穿梭, 静静的河水泛着粼波。 村姑的捣衣声伴随着日出日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