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也罢,B也罢”一类无条件句,表现形态复杂多样,语义类型丰富,有着很强的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2.
张晓刚 《海外英语》2011,(15):286-287
该文在吕叔湘先生《现代汉语八百词》对"也"字用法总结的基础上,将其四类用法进一步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性用法,一类为主观性用法;在认为"也"表示两者类同的语义基础上又进一步从"也"的主观性与句重音的关系、"也"委婉语气功能的内在动因、类同与甚至的区别等三个方面对"也"的主观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郭琴 《现代语文》2007,(1):53-54
"把"是一个具有多项语义、语法特征的量词,它既可以作名量词,也可以作动量词.在作为动量词表行为、动作次数时,其语义与"次""回"大致相同,本文将对动量词"把"表行为、动作次数这一用法进行分析.本文的动量词"把"均指这一用法.  相似文献   

4.
从语用标记语的角度对近代汉语白话讲说体文献中的用在句首或句中位置独用的"也罢"进行研究,认为它具有组织话语和指示言语行为的语篇功能、表达言者对前文语境中所发生的或所提及事件的容忍和退让性态度或评价的人际功能;并对"也罢"的词汇化过程进行研究,指出语用标记"也罢"的形成与动词"罢"的去范畴化密切相关。通过对语用标记语"也罢"与"也好"进行对比,认为两者在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两者虽有一些重叠,但在语义、语气和篇章功能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罢癃"为汉代的一种特殊人群,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故而国家对其也有许多优抚措施.通过对"罢癃"具体定义的考证,来探究其享有的优抚,并利用荆州松柏汉墓木牍研究汉代户籍中如何登记"罢癃",有利于我们对汉代"罢癃"问题系统地认识,从而进一步了解汉代社会优抚.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旨在从历时角度考察"上上"连用的语义、句法功能及其演变。研究发现:第一,"上上"的语义始现于周朝,发展于元朝,明清小说之中使用频率增多,在当代有表示"次序靠前的"这一新用法;第二,"上上"连用具有补语、定语、状语、主语和谓语等五大句法功能;第三,人们对"上上"的认知次序总体遵循空间域社会域时间域。  相似文献   

7.
"除了X,Y"句式中Y句中的表意副词分为独用和连用两种情况。大家对表意副词的独用比较了解,相关研究也较多。我们将从表意副词连用的角度出发,扩大对"除了X,Y"句式中Y句中表意副词的研究范围。本文涉及到七个连用表意副词:全都、也还、再也、也再、也都、都还、还都。我们按照单个表意副词所表达的语义关系的不同,将这7个连用表意副词分为两大类:表示同类语义关系的表意副词连用和表示异类语义关系的表示副词连用,并结合语料分析连用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多少"是一个古已有之且今天仍然常用的词,它具有名词、代词、副词等词性,呈现出多元化的语法特点.它在意义及用法上的繁杂和差异,实际上是其历史演变的积淀."多""少"本是两个表义相反的形容词,后来二者连用组成"多少"这一联合词组,在不断的连用过程中二者的关系日益密切,逐渐从词降为语素,共同构成一个数量名词,此后又进一步虚化,演化出各种新的用法,随着词性的不断虚化,意义也逐渐抽象.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多少"的众多用法,并分三个阶段对其演变过程进行阐述,试图理清其历史嬗变的轨迹和线索.  相似文献   

9.
汉代戍边的戍卒役期一般为一年.服役期满的戍卒,即为罢卒,开始复员返乡.戍所根据戍卒名籍,制好罢卒名籍,同时戍所也为罢卒返乡做好其他的准备工作.罢卒应该上交所配备的公家的兵器.各燧的罢卒先后被带领到候官、太守府,然后集中罢遣.罢卒返乡路上,仍由官吏带领,饮食费用则由国家提供.罢卒的行进速度似乎也有某种规定.罢卒在到达各自郡国后,可能由各自所属之县派员去迎接,并最终被带领回到家乡.  相似文献   

10.
王丽 《现代语文》2006,(10):67-68
"将"的语义和用法在不同时代会呈现出不同特点.本文拟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的<西游记>为语料,对其中所出现的"将"字进行穷尽式考察,研究"将"字在明代的语义与用法,并拿它同唐五代时期的<祖堂集>和现代汉语中的"将"字的语义与用法作比较,这对于全面了解"将"字的发展演变情况,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利用语料库全面探索习语"chances are that"的定义、结构、语法功能、用法以及语义韵.  相似文献   

12.
"as"是英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其用法很复杂,在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中也经常出现,最常见的是用作介词、副词、连词、关系代词等。为了把"as"的一些疑难用法搞清楚,本文主要从词法、句法和语义功能入手,对"as"的一些疑难用法进行作了初步的归纳和探索,重点弄清"as"一词在句子中的词性、词义变化以及该词和其它词构成的词组、短语、句子的各种功能和用法翻译技巧,达到准确掌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中有四个不同的"说不好",有动宾结构的"说不好",两个述补结构的"说不好",还有揣测副词"说不好"。对其主要用法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说不好"的功能随着语义的发展发生了变化。同时分析揣测副词"说不好"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一概"是现代汉语表全部总括性的范围副词,对范围副词语义所步及的全部对象进行总括,意思是总括对象都是如此.本文主要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对现代汉语总括性范围副词"一概"进行多视角的考察.其中句法方面,考察其充当状语和定语的句法功能及与其它同类副词、特殊句式如"把"字句、"被"字句的连用情况;语义方面,"一概"多为前指,偶尔也后指,具有表指向成分的多成员性及所修饰动词性成分的受事性弱的语义特征;语用方面,比较分析"一概"与其他类副词"都、全、全部、一律"的差异,发现"一概"具有表客观陈述的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15.
"真"在余干方言中既可以作形容词使用,也可以作副词使用.无论在作形容词使用还是副词使用,其基本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和普通话中的"真"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本文从运用范围、语法功能、语法表现形式、句子语气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廓清"真"在余干方言中的基本用法,以求为方言语法研究提供一些材料.  相似文献   

16.
"将谓"是唐代出现的认知动词,它来源于认知动词"将"和"谓"的连用, "将"和"谓"都有"认为" "以为"的意义. "将谓"和"将为"不是通用关系,两者来源不同,是两个不同的认知动词.  相似文献   

17.
山西榆次方言中有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即助词"地的"的连用。这种连用的形式不仅承担了一定的语法意义,而且承担了特殊的语义功能,以"地的"为代表的助词连用形式成为山西方言的一大特征。本文将对榆次方言中的"地的"连用的语法功能和语义特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分析。(1)  相似文献   

18.
"は"和"が"这两个助词在日语当中使用十分频繁,这两个助词也是日语学习的难点之一。本文将对二者的用法和区别进行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汉代,"罢癃"的称呼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不仅先天的侏儒和残疾或后天的残疾属于"罢癃",重症病人和受过宫刑的人亦称为"罢癃"。汉代对"罢癃"的管理有一些专门的规定:设专门官员严格编录"罢癃"户籍,地方吏员对"罢癃"人口申报不实要受到惩罚;"罢癃"一般情况下不具有到官府作证、举诉等权利;汉代"罢癃"在正常年景下要服更赋;"罢癃"要交假税、服刑,在特殊时候也要服兵役等等。汉代非常重视对"罢癃"的救抚,不但国家投入大量的钱物,而且宗族势力亦参与其中,体现了国家社会对"罢癃"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all"与"都"     
文章通过对"ALL"与"都"在词性、词义、语法功能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等方面的分析和比较,揭示了这两个词在互译时的相同之处和差异之处.这为我们更好的掌握这两个词的用法提供帮助.,同时也为对于"都"字的用法使用有偏误的外国学生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