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改革在我校已实施两年,起初我对课标中倡导的“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的教学理念,把握不准,常常是顾此失彼。或是有了教学的“生活味”,却少了“数学味”;或是有了“数学味”,却少了生活的真实性。通过对小学数学第三册“统计”一课的教学实践,使我懂得了“生活数学”和“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内涵。现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数学“生活化”普遍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常常见到两种情况:一是有了教学内容和素材的“生活化”,却少了“数学味”;二是有了“数学昧”,却少了生活的真实性。那么,如何将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把生活化的素材上出数学味,让数学思想和价值蕴涵于生活内容中,就成了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从统计教学的3个片断比较中认识“生活化”和“数学味”二者关系的适度把握。  相似文献   

3.
如今,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已深入教师心中,数学课堂上呈现出一片红火的“生活化”景象。但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些景象背后的一些不良因素:如“生活味”浓得有时甚至超过了“数学味”:将数学作为单纯的生活叠加,致使数学教学走入了极端“生活化”的误区:把生活化作为数学课的单一追求,甚至是唯一追求:安排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就肤浅地认为是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面对生活化的学习材料,任由学生凭借其生活经验。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思考。而忽略了要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只关注其现实性和趣味性,  相似文献   

4.
课程改革在我校已实施两年,起初我对课标中倡导的“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的教学理念,把握不准,常常是顾此失彼。或是有了教学的“生活味”,却少了“数学味”;或是有了“数学味”,却少了生活的真实性。通过对小学数学第三册“统计”一课的教学实践,使我懂得了“生活数学”和“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内涵。现摘录如下:[片断一](背景资料:2005年11月6日,我县举办了盛况空前的首届美食文化节。在文化节开幕那天,适之街两边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风味小吃,来自全国各地的宾客们兴趣盎然…  相似文献   

5.
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这是数学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然而曾几何时,这一正确理念被误解为“数学教学生活化”,而流行于数学教育工作者之中。这一“化”就不得了,于是数学教学中用“生活味”干扰“数学味”甚至代替“数学味”的现象不胜枚举,对数学教学的危害令人忧虑。“化”是什么?“化”是从一种性质或状况转变成另一种性质或状况。“化”是一种整体趋势,是一种主流方向。数学教学不可能生活化,这是由数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说数学源于生活,这主要是从根本的意义上说的。原始的数学概念确实来源于生活,但建立在原始数学概念基础之上的数学的发展却主要地直接地起始于数学本身的需要,几何中由已知定理推演出新的定理便是明证。所以,千方百计地寻找所有数学知识直接产生于生活的背景材料而创设生活情境,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徒劳的,硬要这样做的恶果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说数学用于生活,但也不能因此而提出“数学教学生活化”。事实上,数学教学的“解决问题”中,问题类型除了数学实践活动和应用题这类生活问题外,还有大量的非生活问题——概念题、计算题和证明题,解这类题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这类题生活化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硬要这样做是荒谬的。况且,从数学知识本身来看,其用于生活往往是滞后的。一些当年看来于生活无用的数学知识,后来却被证明在生活中大有可为。所以,让学生学习非生活化的数学知识,解决非生活数学问题很有必要,对此,数学教师于教学中在时间和精力上必须提供足够的保证。本文作者对“加强数学教学与生活联系”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期另外两篇小学数学教学类的文章也与这一问题紧密相关,请读者注意阅读,一定会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6.
卞小娟 《今日教育》2007,(9S):42-44
数学教学生活化已成为当前教师研究的焦点问题。然而在现实的课堂中,有两种极端的现象依然存在。 一种是学科本位的应试思想影响,过分注重传授数学知识,忽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另一种则是形式主义的影响,一味追求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而忽视学科本身双基的形成. 怎样理解数学上的“适度”,我们不妨用一个“香咖啡原理”试着解释. 如果我们把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问题比作泡咖啡,那么数学就象咖啡因,生活就像糖。不难想象:如果数学味太浓(咖啡因太多),生活味太淡(糖太少),这样的咖啡太苦,学生学得乏味:如果数学味太淡(咖啡因太少),生活味太浓(糖太多),这样咖啡太甜.虽然学生学得有味.但学生必备的数学双基成为顾虑。 为此,我们倡导数学教学适度生活化,为学生泡一杯“香咖啡”.[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课程改革在我校已实施两年,起初我对课标中倡导的“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的教学理念,把握不准,常常是顾此失彼.或是有了教学的“生活味“,却少了“数学昧“;或是有了“数学味“,却少了生活的真实性.通过对小学数学第三册“统计“一课的教学实践,使我懂得了“生活数学“和“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内涵.现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8.
“数字生活化”的课堂使我们的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过分追求“生活味”,使我们的课堂多了几分热闹失缺了数学的本质,变得不像数学课了;过分追求“数学味”,又使得我们的课堂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变得枯燥与沉闷了。怎样协调两者的关系呢?我们首先来看看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9.
刘玉梅 《陕西教育》2008,(12):57-57
数学的本质是一种抽象,一种模型。正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一样,数学也是极具个性的。严密的逻辑使它精确,高度的抽象使它深邃,广泛的应用使它美丽。数学教育中要让数学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在小学阶段尤其要凸显数学的应用意识。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时,既要明确地反对数学教育完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又应该防止以“生活化”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具有的“数学味”。  相似文献   

10.
吴曼丹 《考试周刊》2014,(36):57-58
<正>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需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带来了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具有"生活味"的数学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数学回归生活。但如今数学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生活化、情境化呈泛滥的趋势,这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情境化直接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卡通化、浅表化"。由此,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这样一种声  相似文献   

11.
“数学化”——小学数学教学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婷婷 《江苏教育》2006,(2B):33-34
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不可避免地.我们现在数学教学中渐渐出现了一种较为极端的做法:为避免“数学味”过浓而日渐产生的“生活味”过浓的数学教学.  相似文献   

12.
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教学“生活化”成为新课程改革极为重视和倡导的内容之一,数学教学“生活化”,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片面理解,忽视了“生活数学”的狭窄性和局限性,错误地将“生活数学”等同于“学校数学”,出现了片面追求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倾向。要克服片面追求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倾向,要克服“生活…  相似文献   

13.
张奠宙  赵小平 《数学教学》2009,(12):F0004-F0004
晚近以来,数学教育改革的一项主要诉求是数学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现实”.国外有“现实数学(realmathematics)”一派,主张数学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现实.这固然有积极的一面,却往往“失之偏颇”.其实,学生的数学现实,至少有生活现实、科学现实、理性现实、虚拟现实等几类.  相似文献   

14.
徐斌 《湖南教育》2005,(4):39-39
有教师来信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并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的确,数学只有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但是,联系生活学数学是不是就可以淡化“数学味”而强化“生活味”呢?请看徐斌老师给出的意见。曾经的数学课,计算教学总是那样的单调、枯燥(复习→示例→模仿→训练),应用题教学则走…  相似文献   

15.
张健 《今日教育》2007,(9S):44-45
课程改革初期.“数学生活化”的理念被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数学教学是否生活化.成为衡量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这样的理念的推动下,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断地被扩大化和泛化.这种扩大化和泛化的“生活化”严重地冲击了数学教学.使数学教学缺乏数学味。卞小娟老师所举的一些例子.就是被泛化的生活化的一个教学缩影.  相似文献   

16.
数学情境"生活味"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但一些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却弄巧成拙,过多地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在数学课中失去了其数学的本质,丢失了"数学味",使"生活味"主宰了整个数学课堂。以平时数学课堂教学为例,先讲述了教师应如何调制数学教学情境的"生活味"以及如何保留数学教学情境的"数学味",最后有效地融合"数学味"与"生活味",创设出高效的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堂"韵味"十足。  相似文献   

17.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然而,正是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引下,我们重新审视了现行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却惊异地发现:时至今日,教材中随处可见的仍然是“修一条水渠……”、“加工一批零件……”等严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经典”应用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把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改革与尝试。然而在充满生活化的课堂中,我们也不可忽视数学课堂的严密性与思维性,不能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来冲淡“数学味”,应努力寻找“生活化”与“数学味”之间的平衡点,让“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回归数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数学知识生活化”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但在现实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对素材的选择和使用不当,致使一些数学课为“生活”而“生活”,从而失去了“数学味”。本文认为在教学中应将“生活化”与“数学味”统筹起来。  相似文献   

20.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这就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学生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次数学课程改革,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但由于一些教师认识上的绝对化,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时时强调实践,处处联系生活,甚至用“生活味”取代了数学教学应具有的“数学味”。作为一节数学课,究竟该如何把“生活味”和“数学味”融为一体,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里摘录了几个比较成功的教学案例,意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