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金瓶梅》问世以来就屡遭禁毁,直到现在依然被限制发行.读《金瓶梅》,我们能看到故事外的世情;看万千世相,我们又会找见《金瓶梅》中各种人物的影子;观《金瓶梅》一书的坎坷遭遇,我们可以窥见自己内心的阴暗.从《金瓶梅》说起,从社会的种种怪现状谈起,反思人的劣根性.  相似文献   

2.
尽管《金瓶梅》叙事并不以底层民众为中心,但其中的一些片段仍足以反映明代后期社会下层的生活状态。首先,普通劳动者收入甚为微薄,维持温饱殊为不易。其次,由于生活艰难,鬻妻卖子乃至卖身为奴,成为下层民众常见的无奈选择,人口沦为最不值钱的商品。再次,司法极其黑暗,令人绝望。由于小说主题和艺术手法的限制,《金瓶梅》在反映明代后期社会下层境遇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3.
明代"妇妒"之风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在《金瓶梅》中,西门庆的妻妾们在权势、金钱、才貌、子嗣等方面的斗争可以见出。婚姻爱情的排他性、女性知识的增长和才能的提高、社会思潮的进步及书坊刻书的发达等因素对"妇妒"之风盛行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明代中叶,随着社会经济经基础的深刻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种种变化。产生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在对当时社会世态人情的描绘中,已经比较明显地体现了这一时期社会思潮中的某些重要方面:商业活动中社会各阶层对商业利润的趋之若骛,商贾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传统四民关系的转变;两性关系上人们打破了文化传统中那种社会性、伦理性对人的个体心性的禁锢,而表现出对非理性情感和欲求的渴望与追求;服饰上撼动了高压在人性上面等级观念的磐石,表现出一股“去朴从艳”、逾礼越制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德性文化上承孔孟之道,其后并辅之以佛家佛性理论,发展至宋代便成为了二程、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僧侣主义文化观。《金瓶梅词话》反映中国传统德性文化与民间市侩的反德性传统文化的冲突。《金瓶梅词话》中的反德性文化思想,通过系列人物形象凸显,并烙上深深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在揭示晚明社会诸多社会现象的同时,深入地、细致地、形象地再现了当时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晚明女性文化和心理不可多得的材料。其文化价值不仅开中国市井小说之先河。而且影响了中国人对文学作品审美对象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是明末社会道认审美观念等激变的产物,它的出现影响了我国小说发展的流向,推进了小说观念的变革,《全瓶梅》批评,推动了我国小说观念的充实、深化和批评体系的完善。明代《金瓶梅》的原始批评激活了后人的审美思考,崇祯本《金瓶梅》的评点者,是我国以审美眼光审视《金瓶梅》的第一人,评点使原始批评中美学判断具体化并成为张竹坡系统批评的先导,在《金瓶梅》批评史上起着双向联结的思维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牛芳 《文教资料》2010,(22):11-12
从文化学的视角来对《金瓶梅》进行研究,有其明显的合理性所在,文化批评的方法为《金瓶梅》的外缘研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审美角度和操作方法。但文化研究的批评方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对于当前的《金瓶梅》研究中的"文化热",我们仍要保持一种谨慎和反思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的故事框架是从《水浒传》第22回到第31回中移植过来,又加进了作者天才的创造。细比较二书对于同一人物的描写,有助于对《金瓶梅》作者的创作初衷、《金瓶梅》一书主题等方面的探究。文章选用潘金莲作为剖析的材料,发现存在诸多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正与二书的主题、表现重点各有不同等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以写实的笔法,塑造了一批丫鬟形象,揭示了她们的悲剧命运,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们的婚姻状况。婢女被视为主人的私有财产,主人可以随意奸占,同时其婚配也完全由家主决定,即使被收为妾也不能彻底改变自己的地位。由于正常的婚配权得不到满足,婢女心存不满,往往会借出轨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随着婢女买卖的合法化,婢女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化,她们的婚配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11.
从商业文化的视角对《金瓶梅》中的商人及普通市民的商业观念进行概括与分析,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商业意识社会化倾向及其原因进行探讨,从而对《金瓶梅》的价值作出更加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的作是谁,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诸多说法中,“大名士说”是较有影响的一种。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仍会发现此论多有不能自圆其说之处。在《金瓶梅》研究中,有一块不被人们注意的死角。那就是它的诗词部分。《金瓶梅》及《金瓶梅词话》有着大量的诗词,以洁本《词话》而言,共有诗词362首,一是创作出现的错误,如混韵、重韵、失律、重字、串调等。从《金瓶梅》的诗词中存在着大量谬误来看,可以证明:《金瓶梅》的作绝对不是什么“大名士”或“名士”,甚至绝对不是中地举的“士”,《金瓶梅》的真正作,应该是无名的民间艺人,是说书艺人的“脚本”。  相似文献   

13.
潘金莲是一个被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文化压抑、逼迫,从而被扭曲异化的妇女典型形象。她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下觉醒的女人,她不安于现状,她渴望得到幸福,但是在她所生活的夫权制度社会下不容许她有这样的想法和行为。她企图改变命运,追求幸福,却遭到重重阻拦,在追求中丧失了自我从而走向堕落的深渊。她为了达到目的,手段凶狠,但是在封建夫权制度下她又束手无策,必须得到男人的帮助她才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这点上她又很懦弱。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中,有大量的用药情节,形成具有审丑文化意蕴的药意象。药意象折射人物灵魂的丑陋,隐喻社会现实的弊病,体现小说的审丑特色.西门庆的罪恶人生,始于生药铺,历经借药纵欲、以药自救,终至无药可救.李瓶儿一生痴迷,依赖于满足病态情欲的药物。潘金莲偷情杀夫、纵欲争宠、通奸堕胎的人生畸变过程,药物始终参与其中。论文着重对《金瓶梅》的药意象进行阐释,并探讨其在药意象源流史上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世俗小说,反映了明代生动鲜活的生活场景,其中不乏对于筷箸文化的描述与记载.其叙述之非常到位,情节之连贯,充分表现了中国人对于筷箸文化的信仰与习俗.而这一切都是以往文学作品所缺乏的表现内容和文化要素.筷箸文化之所以在明代文学作品中得以充分地展示,是因为明代商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宴请及社会活动增加之后,才有了对筷著文化的注意与重视,其意识才会随之而提升.因此可以断定,大凡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必然会真实地体现出一个时代的历史传统及其社会面貌.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向来的研究,着重于关注其"俗"的审美特点,忽视了"雅"的因素,有欠全面与公允.即以以"帘子"意象为切入点,也可以看出<金瓶梅>所营造的意境美、韵律美、意旨美,在"俗"之外也展现出富有诗意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词话》有许多涉及当时习俗的名物制度描写,“头脑”就是一例,它还出现在时人著述的笔记、史料、小说、戏曲中。从语源、风俗、社会学角度出发进行比勘,“头脑”实为存在于官方的一种饮食制度,其构成由低度甜酒和肉菜合煮而成,其本字可考证为“投醪”。  相似文献   

18.
"财婚"作为一种古代婚姻结合模式,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它的存在和发展冲淡了传统的门第观念。在我国第一部以家庭日常生活为素材的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中,"财婚"模式的婚姻关系被淋漓尽致地书写出来,甚至"财婚"成为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张竹坡评点《金瓶梅》 ,为我国文学理论留下一笔宝贵的艺术遗产。他创建性地提出《金瓶梅》是泄愤的世情书 ,是史公文字、第一奇书而非淫书的论断 ,确立了《金瓶梅》为我国“四大奇书”之首的崇高地位。他精辟独到地评价了《金瓶梅》的艺术 ,论及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学风貌等诸多方面 ,高度总结了因《金瓶梅》的出现而丰富了的小说艺术。尤其是张竹坡首创的书首总论的评点方法 ,健全了中国小说批评理论的组织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金瓶梅》的话语特点。第一 ,小说的叙事话语体现出晚明文化转型期的特点 ,用巴赫金的术语来说 ,即“众声喧哗”、“语言杂多”的“小说化”倾向取代了“大说”。第二 ,作者道德说教者与欲望宽恕者这两种身份同时并存于小说的话语中 ,这一特点体现了作者的悲悯心态与对欲望某种程度上的宽容。正是由于这些话语上的特点 ,才充分展现出小说可被挖掘的多义性与丰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