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啥老师”姓修,每开口必先说“那啥”,而且使用频率极高,在一次校会上他讲了半个小时的话,竟用了五十八次“那啥”。于是“那啥老师”之名不胫而走,就连不少学生家长碰见了也毕恭毕敬地称他为“那啥老师”。  相似文献   

2.
今天,“有没有理想无所谓”的观点在我们中学生中很有市场,他们说当今社会纷繁多变,随时都有难以预料的机遇,也许会在一夜之间成名,要理想那玩意儿干啥?并且还有根有据地说:“中央电视台的赵忠祥少年时就没有当节目主持人的理想,凭机遇和资质今天照样不是干得很出色吗?”提到这我想起了《中国青年报》1996年3月1日版刊登了一篇赵忠祥访谈录,记者把他的成功归之为三个方面——机遇、资质、努力。他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是努力,而我认为应该是理想加努力共同造就了他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一天下午,孩子们在教室里打打闹闹,吵得一塌糊涂,为了使大家安静下来,我对孩子们说:“小朋友,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想不想听?”我料想孩子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大喊“想听”,谁知李君等几个小朋友却说:“不听,不听,我要画画!”在一旁的周老师火了,她大声呵斥道:“老师让干啥就得干啥!都给我老老实实听故事,看谁敢再说‘不’!”我知道周老师这样做,是出于好心,为了使我不致在孩子们面前丢面子,但我觉得不必勉强孩子,让他们怀着满肚子的委屈听故事,于是我说:“那好,  相似文献   

4.
上学期临放假时,我和几个学生閑聊,谈起了語文学习的問題。他們说我备語文課一定是个苦差事,理由是:“既然我們学得不起劲,认为它是个苦事,那么老师整天和它打交道,不是更苦了嗎?”我说我并不觉得苦,他們很吃惊。于是我便以《荔枝蜜》一課为例,讲我是怎样咀嚼揣摩課文的。他們听得津津有味,此听我讲課入神多了。讲完之后,他們充滿希望地对我说:“胡老师,以后你就这样給我們讲課好了,可別再叫我們硬記那些条条。”学生的意见給了我很大的启发。从前学生語文学不好,我总是责怪他們“不会动脑子”,现在才发现,我讲給学生听的和記的都是些什么“結构严謹”、“生动活泼”、“深刻透辟”等枯燥的結论性的东西,至于这些結论是怎样得出来的,我就很少讲,甚至根本不讲。这就无怪乎学生“不会动脑子”、“学得不起劲”了。  相似文献   

5.
幽默之页     
●读书甲:“瞧你愁眉苦脸的,什么事呀?”乙:“老师让我们写篇文章,题目是《昨天我干了些啥》。”甲:“那好说,你昨天干了些啥呀?”乙:“喝酒呗。”甲:“你多傻呀,我告诉你吧,你写下去,凡是出现了‘喝酒’的字眼,你就把它改成‘读书’不就成了么?”乙受到启发,笔下来了神:“我一早就起来读了半本书,我想了想,又把后半本也一口气读完了,可是我觉得还不够,于是又到店里去买了一本。回来时在路上迎面遇着李大,一瞧他的眼睛,知道他也读得差不多了。”朋友的儿子读高二,有天晚上打电话给女同学,很不幸被女同学的母亲接到。正为女儿成绩下降着急的…  相似文献   

6.
小风 《神州学人》2003,(6):42-42
来日本之后,在日语学校里,见到来自我总努力脱去自己的讲普通话。南方人听我说话“灵”,问我是不是来自北京。我说不是:稍有一点中国常识的日本老他们的意思而是每当这时,“我从沈阳来”。其实,我说普通话很费劲,也因此吃了沈阳人说话喜欢用“咱”,除了父基本都用“咱”。“咱”,不知不觉间就说“可想咱班同学了”,“咱家寄来的东”,别人听了就笑,说这个东北女孩对人说什么都用“咱”。有一天,有我一个男生拿来信对我说“咱爸咱妈来”。我真是哭笑不得,被人这么一钻空才知道自己平时说话听来是多么滑稽。上大学后的一天,初次见一个研究室我…  相似文献   

7.
《少年电脑世界》2010,(6):26-26
请放心订阅2012年的《少年电脑世界》 哈,看了前面的报道和分析,大家是不是坐不住了?既然都这样了,咱还上什么学啊,还看什么“少电”呀,还不赶紧想吃啥吃啥,想干啥干啥去?嘿嘿,如果丢丢是本着这个目的写这篇文章的,那我没准会因为妖言惑众被乱砖拍死!所以啊,大家放心,咱这叫先抑后扬,让大家多少有一点儿危机感嘛。  相似文献   

8.
写张条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看,我这记性,怎么就忘了。”还有一些孩子,老师查他们作业时,他们有时也会说我忘了。”我想,如果大家都养成写张条的习惯,备忘一下不是很好吗?一日,正和儿子玩得起劲的小伙伴被他的母亲带走了。儿子一下子好像变得很孤单了,非让我带他回学校看“奥特曼”。我说:“行,明天妈妈一定带你去看。”“好。那你要说话算数,我们拉钩。”说着,儿子伸出了小拇指,我也伸出小拇指与儿子拉钩。儿子紧接着又说:“妈妈,别忙走,还要写张条。”“写张条?干啥?”我头次听儿子讲这话,感到很奇怪。“就写你明天带…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有个奇怪的习惯,就是在孩子尚小,没有明确的选择意识时,偏偏让他们自己做主,比如让刚满百日的孩子“抓周”等;等到孩子长大了,渐渐有了自己的意愿,想自己做主时,家长们又不干了,“不行,哪能你自己说想干啥就干啥。”  相似文献   

10.
滑县方言第一人称代词单数一般用“俺”或“我”。第一人称复数使用的是“俺、咱”或短语形式,短语形式是在“俺、咱”后边加数量短语。滑县方言用“俺”“俺仨”“俺一班儿”等表达包括式。“咱”“咱俩”“咱仨”“咱一班儿”“咱几个儿”也表示包括式。第二人称代词单数一般用“恁”或“你”,复数是“恁”“恁俩”“恁仨”“恁一班儿”“恁几个儿”等。第三人称代词单数一般用“他”“她”“它”,复数一般是“他俩”“他仨”“他一班儿”“他几个儿”。滑县方言中,“这”类为近指代词,“那”类为远指代词。滑县方言的疑问代词有“谁、啥、咋、咋着、咋样、为啥、干啥、哪儿、多昝、啥时候”等。  相似文献   

11.
佳宝失踪了。爸爸妈妈找了好几天,都不见他的影子。他们都快急疯了。后来听人说,一个男孩摇着一条小船,往月亮湾去了,不知道那男孩是不是佳宝。“佳宝去月亮岛干啥呢?难道是去了爷爷家?也应该给咱说一声啊!”妈妈说。佳宝的爷爷住在离月亮湾不远的瘦龙  相似文献   

12.
火热夏季,艳阳毒辣,令你心生骄傲的雪白肌肤总是在接受阳光的“亲吻”之后,变得黯然失色,甚至红痛脱皮。怎么办?愁眉苦脸、束手无策可不行,行动起来,让自己进入夏日防晒一级战备状态,击退阳光“杀手”,还你“清白”!在阳光猛烈的日子,只需到外边走上两三个小时,皮肤就会发红、涨痛,鼻子等突出的部位会变得油光光的,这种经验大概是很多MM都有的,那就是名符其实的晒伤了,有效防晒,一款合适的防晒护肤品是少不了的必要装备。选择防晒品,其中也是有不少的讲究哦。  相似文献   

13.
乖爸爸     
约翰买了一个玩具回来,他对五个孩子说:“谁表现好,不和妈妈顶嘴,妈妈叫干啥就干啥,玩具就给谁。你们说该给谁?”孩子们沉思了一会儿,齐声说:“给爸爸!” 乖爸爸  相似文献   

14.
说潇洒     
今日的潇洒,远不是往日所说的“风流倜傥”,甚至也不是“拿得起放得下”的坦坦荡荡。今日的潇洒,更多的含义是“什么都不论”,“老子想干啥就干啥”,或者“人生就一回,干吗那么累”。德国哲人斯宾格勒说:“一个失去了自身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漂泊无根的民族。”我认为,“潇洒”只不过是多制造些阿Q。阿Q虽是中国  相似文献   

15.
盯梢     
人人都这么说,二姐姐是村子里顶漂亮的美人。是不是这么回事儿?我可说不清楚。我整天跟在她后头转悠,总是黏黏糊糊地缠着她。她上哪儿,我就上哪儿。她干啥,我就干啥。娘就会吼我:“那点事用得着两个人?还不喂你的猪去!”  相似文献   

16.
一阳光暖暖的,凉爽的风吹过长长的街,让小笨和小兔觉得很惬意——本来逛街的心情就很不错嘛! 远远地看到E老师摇着肥肥的身体走过来。小笨说:“咱是不是得笑笑打声招呼?”于是两人眦牙咧嘴地开始笑。半  相似文献   

17.
这一期“我的故事”栏目中发表的几篇文章,使我很自然地想到了“阳光”这个词。“阳光”本来是名词,意思是“太阳的光芒”,可是最近这些年,人们常常把它当作形容词来用,比如“阳光少年”什么的,意思是“像阳光一样明亮、灿烂”。名词当形容词用,这是常有的事,很正常。那么这几篇文章怎么被我想到了“阳光”这个词的呢?那是因为这些作者在写作时的心态就像阳光一样明亮、灿烂,不由得使我的心情也明亮、灿烂了起来。其实,这几篇文章所写的都是所谓“倒霉”的事。那么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这些作者真的怀着一种“倒霉”的心情来给你讲起这些事…  相似文献   

18.
在班级里,咱是个学习委员,两道杠,经常被评为“三好学生”。但是在家里我可是个十足的“大少爷”,派头还不小呢,零花钱有的是,这不算啥,咱光是“保姆”就有一大群: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叔叔和阿姨。谁让咱是独生子呢,每天从早到晚,他们都得为我服务,谁也不敢得罪我。  相似文献   

19.
爱花找对象     
爱花找对象贾文科有个姑娘叫爱花,今年芳龄二十八。只因缺个合适的茬,至今仍然没婆家。隔壁二婶当红娘,引来一个城里娃。这娃长相挺不差,西装革履长头发。爱花开口把话问:“你在城里都干啥?”小伙儿掏出带把烟,打火点烟就答话:“啥活儿咱都不想干,投机倒把把财发...  相似文献   

20.
稻草     
许多稻草聚集在“彼岸世界”里闲谈。“唉!”一根稻草说,“我的命多苦啊!我在阳光下听着云雀的歌声生活了一个夏天之后,被扔去让驴子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