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术主体所养之“气”包括生理之气,心理之气,道德品质、精神人格之气,还包括艺术家创作前的精神状态。艺术主体所养之“气”的不同,转化为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气”就是人对自我本能、自我生命的体察,从而以自我生命去体合宇宙生气流行的大生命节奏。从文艺创作和批评的角度看,艺术家“养气”就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他在力求把握和艺术地表现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2.
屈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创作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体现出了雄伟的艺术气魄。文章首先指明屈原诗作,特别是《离骚》、《天问》中透露出的雄伟艺术气魄,然后揭示出屈原艺术气魄与屈原崇高的人格的关系,最后昭示出作家、艺术家要具有独立、崇高的人格和精神上的自由,才能创作出具有雄伟艺术气魄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3.
“气韵”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创作与品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标准。如果将其用于书法艺术的创作与品评,书法的“气韵美”也就更多地表现为书法艺术家将胸中之“气”,也即,书法艺术家内在的品德修养,生活情调,人格气质,文化品位,学术涵养等,通过用笔、结字、走势、布局等诸方面体现出来,形成一个气贯全局的书法“艺术意象整体”,它如若给人的感觉为元气淋漓,酣畅通达,氤氲神妙的话,我们就说这样的书法艺术作品有了“气韵美”。  相似文献   

4.
在王国维心目中,“古雅”之美就是指“时空之美”,艺术的“时间之美”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艺术作品中的节奏,韵律体现出来的艺术家个体生命的存在感,另一方面,则是这个作品产生的历史感。年龄感,艺术的“空间之美”也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从作品中所体现的“神”,“气”的氛围氤氲的“虚无飘渺之域”的审美境界,另一方面是指艺术家的修养,风格的高远,前是生命的存在,后是生命的自由,在艺术中,时、空之美的关系是统一而相互转化的,这就是“古雅”的本质,也是艺术美,形式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当代架上绘画艺术,存在着迎合“市场文化”低级趣味,“精英体制”的“压榨”、“形式主义”的“怪圈”等时代弊端。绘画作品的价值取决于作品能否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文状态,作品反映生活的角度和对艺术语言把握的准确程度。生活永远是艺术主源,因此,真正的架上艺术家应该永远贴近生活,而大可不必改换门庭,追赶时髦。  相似文献   

6.
论屈原的艺术气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创作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体现出了雄伟的艺术气魄。文章首先指明屈原诗作 ,特别是《离骚》、《天问》中透露出的雄伟艺术气魄 ,然后揭示出屈原艺术气魄与屈原崇高的人格的关系 ,最后昭示出作家、艺术家要具有独立、崇高的人格和精神上的自由 ,才能创作出具有雄伟艺术气魄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7.
巴洛克艺术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洛克”艺术的风格特点、时代背景、典型艺术家、具体作品及历史艺术价值进行探索和研究,旨在唤起人们对巴洛克艺术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鲁迅因其“鸱枭”型战斗性的人格精神,因其思想启蒙的文学主旨,其作品内蕴着一种“荷戟在路”的中心意象,表现出一种如黑夜闪电般的穿透力,是一种“铸剑”的艺术;沈从文则因其“凤凰”型独立性的人格倾向,因其生命讴歌的创作题趣,其作品内蕴着一种“漫步于园”的中心意象,呈现出一种如黄昏夕照般的抒情性,是一种“招魂”的艺术  相似文献   

9.
托尔斯泰的美学观如其世界观一样,是极其复杂的。19世纪80年代他站在俄国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以道德作为衡量和评价文艺作品的标准,审视了欧洲文学艺术领域及其历来被推崇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也包括他本人的创作,进行大量的否定。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告诫艺术家要“深入到一般人的生活中去”。托尔斯泰认为真正的艺术必须创新,创新主要是用新的艺术技巧表现生活中的新东西,和颓废派艺术家只是在形式上的标新立异有本质区别。托尔斯泰强调艺术必然具有感染力,并把感染力的大小归结为艺术家的真诚程度。作家强调“以情动人”是正确的,但这里过分强调感情有损于作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0.
“媒体间性”指的是不同媒体在技术、信息、社会等方面的关系。数码艺术家在作品中对媒体间性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其中包括:数码媒体与印刷媒体、电影媒体与电视媒体的关系,艺术媒体与新闻媒体、历史媒体的关系,个人媒体与大众媒体、商业媒体与大众媒体的关系。这些作品丰富了媒体生态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在王国维心目中 ,“古雅”之美就是指“时空之美”。艺术的“时间之美”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是指艺术作品中的节奏、韵律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家个体生命的存在感 ;另一方面 ,则是这个作品产生的历史感、年龄感。艺术的“空间之美”也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是指从作品中所体现的“神”“气”的氛围氤氲的“虚无飘渺之域”的审美境界 ,另一方面是指艺术家的修养、风格的高远。前者是生命的存在 ,后者是生命的自由。在艺术中 ,时、空之美的关系是统一而相互转化的。这就是“古雅”的本质 ,也是艺术美、形式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善”作为艺术审美的哲学基础中的一部分,在中国艺术作品中时有体现。本文以艺术的技巧、内容、艺术家的人格等方面阐述“善”在艺术中的渗透,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总体的角度探究艺术的根本内涵,力求对艺术作出新的理解和阐释。之前的艺术观,由于缺乏一个总体现,故不能完整地把握艺术。从总体的角度看,艺术是一种审美关系,但是这种审美关系又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关系,它必须具有创造性、作品性和接受性。艺术应该定义为:艺术是创造、作品、接受构成的审美关系。有了艺术的本质才有艺术家、艺术品和艺术欣赏者,艺术是艺术家、艺术品、艺术欣赏者的来源,而艺术家、艺术品、艺术欣赏者和艺术的关系是:艺术家是创造、作品、接受构成的审美关系的开启者,艺术品是这一审美关系的物态体现者,而艺术欣赏者则是这一审美关系的完成者。从历时的角度看,艺术似乎是起于艺术家,存在于艺术品,完成于艺术欣赏者。但从共时的角度看,艺术家、艺术品、艺术欣赏者不分前后,融为一体。艺术家在创造艺术品的同时,也就是艺术品的第一个欣赏者。就艺术的外部而言,存在着艺术和世界的关系。世界和艺术的关系是:艺术在世界中。艺术在世界中有几层意思:首先,艺术起源、生存于世界;再就是艺术本身就属于世界;另外,艺术收藏、保存世界;还有,艺术创建了一个世界;最后,艺术使世界艺术化。  相似文献   

14.
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而排斥的是个人的感情:一旦有了个人情感色彩,就不科学了,没有意义了。可是在艺术家.则恰恰相反,艺术感觉(或心理学的知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为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的“歪曲”。正是因为“歪曲”了.或者用一个术语来说“变异”了.这种表面上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才成为深层情感乃至情结的可靠索引。有些作品,往往并不直接诉诸感觉.尤其是一些直接抒情的作品,光用感觉还原就不够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围绕陶渊明田园作品的热烈反响已持续一千多年了。陶渊明田园境界的创造,是他理想人格对现实人格的一个突破和超越,表现了中国中世纪一个知识分子用艺术家的手段,进行了一次对生命本身意义的追索。  相似文献   

16.
意大利之旅后,歌德以“希腊理想”作为他艺术的信念和标准。龙格是深受浪漫主义影响、以作品中的神秘信念和象征图像著称,但又相对游离于浪漫派圈子的艺术家。该文通过描述在歌德举办魏玛艺术竞赛后,歌德与浪漫派画家龙格的关系,揭示在当时的艺术环境下歌德对自己信念的坚持,以及在这信念和承认艺术家创造力之间的两难诀择。  相似文献   

17.
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来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格,是在广泛的文化关系中体现其价值的。人与自然(物)、社会(他人)及其身心之间的关系,容纳了人生活动的全部内容。苏轼处在专制体制进一步强化的历史时代,作为一个既具有典型的艺术气质、又坚持用文艺干预生活,既努力超然于物、又始终执着于现实人生理想追求的文学艺术家和政治实践家,他的人格思想,既重视生活的智慧与灵动,又体现了“群居不倚、独立不惧”的高气伟节,既探寻着“寓意于物”、游心物外的“达物”人生观,又坚持着“不逃世之事”、凡事不分巨  相似文献   

19.
象征性绘画认为:艺术品从根本上来说是艺术家的思想,而不应限于有形的实物,关注点应是“外表”背后的“思想”;创作更为自由,强调艺术家创作时的理念、态度等内在因素的审美意义;观念艺术的介入使绘画的意义表达层次更为丰富,更具内涵性,作品“空间”很好的体现了这些观点。  相似文献   

20.
艺术的价值     
当“艺术”和艺术家不搭界时,“再创作”便显得很做作,因为这个世界,除艺术家外并无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