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朝科举有汉进士科和女真进士科之分,汉进士科又分词赋和经义两科。本文主要考察了金朝不同时期汉进士科的授官制度及相关问题。金初实行"南北选",北榜进士释褐授官优于南选。海陵王贞元二年实行南北通选后,其授官制度才完全一致。世宗朝对进士授官制度略有调整,但大体上与唐、宋、辽制相似,一直实行到金亡。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学校则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学校产生后,教育考查或考试也就产生了。最初的教育考查或考试是和官吏选拔统一于一体的。大教育家孔子就主张“学而优则仕”。在汉代,学校考试授官与推荐选举授官结合进行。魏晋南北朝取消了考试授官制度,实行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致使选官不重德才,专讲家世门第,严重地摧残了寒门知识分子学习的积极性。到了隋朝,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  相似文献   

3.
选举制度,是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其他国家公职人员的制度的总称。我国宪法以及选举法等法律共同规定了选举制度,内容包括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选举机构、选举程序等。  相似文献   

4.
历代官制,有职事官、散官、勋官、爵号等区别。授于有功者勋官,叫策勋,即将其官号记之于策。这种制度滥觞于南北朝,所授之官,名位虽高,但无实职,故最初只叫散官;自唐始别称为勋官。据《新唐书》卷十六《百官一》载,勋级共分十二转,每一转都各有其勋官官名及品级。一转为武骑尉(视从七品),二转为云骑尉(视正七品),三转为飞骑尉(视从六品),四转为骁骑尉(视正六品),五转为骑都尉(视从五品),六转为上  相似文献   

5.
澳门回归以来,行政长官选举制度经历了从建章立制到配套修订的过程,而立法会选举制度则走过了从调整适应到修订完善的过程,总体上,特区选举制度的发展呈现出"衔接配套"与"稳定渐进"的特征.一方面,特区选举制度在时间及内容上与回归前相关法律制度之间形成承接关系,并与<澳门基本法><中葡联合声明>,以及不同选举法律之间形成体系化配套;另一方面,特区选举制度的发展坚持以巩固民主成果、提高选举素质为主题,以渐进方式而非激进方式来推进.因此,选举法律制度的修订既避免了社会争拗与分裂,又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6.
贾岛举进士与遭贬考辨 苏绛《贾公墓志铭》云:“穿杨未中,遽罹飞谤,解褐责授遂州长江县主簿。”这段话颇费解,盖作者或有所讳,未便把话说透,有意布了一层迷雾,令人有扑朔迷离之感。今之学者,一般都认为贾岛因遭飞谤,未能考取进士,并被贬为遂州长江县主簿。这种解释,考之唐代仕官制度,于理未安。按唐制进士第后,解褐授官,一般都为九品。作京官即为秘书省校书郎;地方官即为主簿,县尉。走科举道路的人,极难解褐授官。即已举进士,还要经过铨选,方能授官。贾岛既未举进士,又遭飞谤,何以反解褐授官?未举进士而授官,则已属例外,对贾岛来说,可谓侥幸之至,何以言责?  相似文献   

7.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收买和笼络知识分子以巩固其统治的一种手段,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它是逐渐形成的。从周代的三年一次“德行道艺”的“大比”、汉代的察举贤良方正的制度、魏晋南北朝的九品官人法品评人才优劣授官任用到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  相似文献   

8.
一、表授官、做官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宋史·辛弃疾传》)。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李密《陈情表》)。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相似文献   

9.
赵国在战国七雄中较早地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和与之相应的官僚体制。赵国实行的郡县制、"因能而授官"和强化君权的考课制度,都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体现。赵国官职分为以相邦和大将军为首的文官系统和武官系统,官制体系较为完善。  相似文献   

10.
选举权是公民享有的一项重要的政治权利,但是现行的法律和制度设计并不能完全保障每一个具有选民资格的公民的选举权都得以充分实现,尤其是那些日益庞大的"流动中的选民"。应该通过完善相关选举法律和改革相关选举制度的途径,来推动"流动选民"的选举意识和参与,保障"流动人口"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1.
在宋代官吏选拔中,举官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发挥过重要作用,一大批杰出人物都是通过举官脱颖而出的。举官既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责任。宋代的举官责任,主要由举主资格、被举资格、荐举程序及举后任职等方面原因造成,而重点在被举资格的真实有效和举后履职的清廉胜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举官责任追究的基本原则,一是担保责任的追究,二是同罪连坐的处罚,三是依法减轻免除责任。宋代对举官有较高的认知,并形成较为系统的举官责任制度,也发挥过一定作用。至于实施的效果,则与举官以及政治环境密切相关,并随之盛衰起伏。责任追究能够解决举官中担保、程序方面的某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防止失实、滥举等,并且制度的设计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应是我国传统政治智慧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这一制度自身存在局限以及政治环境制约,实施起来又步履维艰,困难重重,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举官以及选举方面的问题。在各类推荐、荐举盛行的今天,宋代举官制度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宣武帝"正始泛阶"以后,北魏在考课制度和选举制度两个方面将地方官与中央官相区别,中央散官与中央职事官相区别.产生这两个特点的背景是,王朝在设计官僚迁转模式时,要求地方官与中央散官互相"对流".在这种对流的背景下,北魏最终出现了"停年格"这一选举制度.王朝的政策对北魏后期的官制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是加剧了人们对散官的歧视,二是进一步降低了地方官的待遇,并最终刺激了"重内轻外"观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征:招聘授官,尤指朝廷直接招聘授官。荐:下级向上级推荐授官。点:指派,尤指皇帝指派。进:升任,尤指高级官员的升任。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行:兼官,指比本职低的兼职。署:代理无本官的职位,也称“署理”。护:上级官员离职,由次一级官守护印信代行职权。赠:对官员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员授予职称封衔。拜:初任命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迁:由一官调任另一官。转:同“迁”。除:再任某官。试:试任某官。摄:兼理,尤指暂兼。判:中枢官兼任地方官。知:同“判”。辟:招聘授官。选:量才授官。举:选拔。阎:任命。…  相似文献   

14.
罗丽君 《学子》2013,(7):194-196
人大代表的选举是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途径与方式。由于法律规定得不具体、不完善,以及实践中种种客观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在代表名额分配的具体环节上容易出现一些影响选举的问题,影响了选民参加选举的积极性和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影响到选举的普遍性、公平性、公正性和社会主义选举功能的发挥。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革的意见,以促进选举制度的民主化进程,切实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由于传统的"重文轻武"观念的影响,武举长期以来一直未曾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其相关史料极度缺乏。而对武举制度在历史中的地位也争论不休,特别是在初创期的唐代。近年来,一批碑刻、墓志等新史料的发现,为研究武举提供了新的资料。本文根据史书记载以及碑刻、墓志等新史料,从三个方面探讨唐代武举的地位。第一,武举的存废及调整;第二,武举及第后的授官情况;第三,唐人及后世对唐代武举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今日中学生》2010,(7):77-77
征:招聘授官,尤指朝廷直接招聘授官。荐:下级向上级推荐授官。点:指派,尤指皇帝指派。进:升任,尤指高级官员的升任。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署:代理无本官的职位,也称“署理”。护:上级官员离职,  相似文献   

17.
村委会选举的相关法律制度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制度基础和重要保障。由于现行的农村民主选举制度的历史还很短,缺乏历史和文化的根基,各项制度和法规还不健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我国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就村委会选举发展中暴露的法律制度不足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健全和完善我国村委会选举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是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是干部权力合法性的基础,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途径,是扩大人民民主的前提。目前我党党内选举制度内容欠民主、体系欠健全、落实欠规范,因而它的完善成为时代的诉求。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必须改革其内容,推进民主进程;健全其体系,加快法规建设;理顺其关系,加强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9.
相比世界其他国家而言,我国选举法律制度存在一些疏漏,其中之一体现在缺乏健全的选举救济程序。通过梳理选举诉讼概念以及比较考察世界其他国家选举诉讼模式,完善我国选举诉讼制度理论构架以及实践操作,借此保障公民选举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英国长期以来都实行的是简单多数选举制度,自1997年工党上台之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权力下放改革。苏格兰开始实行简单多数制与比例代表制并存的混合选举制度。新的选举制度对政党格局、政府决策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威斯敏斯特议会的选举方式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