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茅盾的短篇小说《水藻行》(1936年作)最初发表在日本的综合性杂志《改造》上,尔后在中国被收到短篇小说集《烟云集》。这篇作品的经历很特别,在中国国内发表前,首先是在日本译成日语发表的,作品的内容也较有特色,它是以中国农民乐观的生活观(特别是性道德观念)为中心的。这篇作品有两点值得注意:这是茅盾作品中唯一一  相似文献   

2.
对于赛珍珠(Pears S.Buck),现在大约很少有人提起她了.然而就是这位美国的女作家,却给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带来了一股不大不小的冲击波:她的取材于中国农村的长篇小说《大地》①携着太平洋彼岸的西风吹到了中国的“大地”,引起了一阵可谓热烈的反响.不惟如此,此风也吹到了东邻日本,连日本老作家新居格先生也对《大地》推崇备至.②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中国以鲁迅、茅盾为代表的进步文化阵营,对此不仅没有保持缄默,相反而是认真对待的.鲁迅、胡风、谢冰莹等人在不同的场合从理论上对《大地》作了分析和批评.如鲁迅说“中国的事情,总是中国人做来,才可以见真相,即如布克夫人(指赛珍珠——引者),上海曾大欢迎,她亦自谓视中国如祖国,然而看她的作品,毕竟是一位  相似文献   

3.
《水藻行》是一篇独特的具有真正意义的短篇小说.然而它在20世纪中国现代小说中不同凡响的独特性在很长时期内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没有作出应有的评价.1986年《湖州师专学报》增刊《茅盾研究》第二辑译载日本学者是永骏的《论<水藻行>》的论文,引起了海内外茅盾研究学者对《水藻行》的进一步关注和深入的研究.1990年《茅盾研究》第四辑刊发青年学者李继凯的《略说<水藻行>与<大地>》.1991年在第四届全国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美国学者陈幼石提交论文《妇女沦落的革命意义:<水藻行>和<烟云>》.在王嘉良的《茅盾小说论》和其它有关专著里也有较过去为多的论述.文章从《水藻行》的诞生经过、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审美价值、国际影响等五个方面,对上述几篇专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作出相应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茅盾的《水藻行》与许地山的《春桃》,并无事实上的承传或影响关系,但在人物性格、故事框架上相似相同而交互相映.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与作家创作历程中,均是开拓题材的一次探索.两篇均涉及严峻的伦理道德,大致包括夫权、父权、妇道、人道诸方面.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园地里的两朵奇葩,正是“平行研究”的好范例.  相似文献   

5.
《水藻行》是一篇独特的具有真正意义的短篇小说。然而它在20世纪中国现代小说中不同凡响的独特性在很长时期内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它的价值也未给出恰当的评价。笔者认为,其价值在于冷静地展示了人类的三重困境:生存的困境:道德的困境;选择的困境。其主题超越了时代与社会背景,具体的题材突破了社会历史的思想意识,更趋向于生活实感和人性挖掘。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赛珍珠创作了若干关于中国的小说,在美国出版后比较畅销,其中一些被翻译成中文。但当时,鲁迅、巴金等对赛珍珠的作品持否定态度,并作出负面评价。茅盾则以自己小说《水藻行》中的中国人形象,反驳赛珍珠《大地》中的中国人形象,表达中国文化人的政治立场和道德追求。重新回顾赛珍珠在当时中国的接受情况有助于我们重新反思自身的文化立场和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7.
《蒙古秘史》,原名《忙豁仑纽察脱察安》,明初改称《元朝秘史》,是蒙占民族第一部书面著作。这部书运用编年的体例,传纪文学的手法,韵散结合的形式,从蒙古民族起源的原始传说写起,一直叙述到十三世纪四十年代为止。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  相似文献   

8.
英国小说研究者德斯特在分析小说人物时,说过一句值得深思的话:“小说家的功能就在表现内心最深处的内在生活。诸如“一些纯粹之热情,如梦想、喜乐、悲伤和一些不便出口或羞于出口的内省活动”,表达此一浪漫或神秘的人物面也是小说的主要功能之一。实际上这也是对“文学即人学”这个命题和对人的性格是一个复杂系统原理的某一方面的具体化,福楼拜在评论乔治·桑作品时曾说到,“书里的人物个个好,但是没有差异,没有弱点,读者同样会丢开了的,他看出这个不合乎人性,我相信艺术,这种叙述故事的特殊艺术,只由于性格对立而有价值……。”(《福楼拜和乔治·桑的文学争论书信》)小说家因触及人物  相似文献   

9.
邱冰 《语文知识》2009,(1):37-40
《佛所行赞》在《大正新修大藏经》中题为“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但实际上其译者在历代经录中的记载并不相同。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借助梵汉对勘材料以作研究,认为《佛所行赞》的译者不是昙无谶。  相似文献   

10.
嘉庆十八年(1813),岁在昭阳作噩,月在毕陬,二十有二日庚寅,临洮陆芝田,谨以酒浆果饵之仪,香草奇卉之品,追维灵均览揆吉日,与其友某某,暨屈子五十世孙,奉祠生屈士进等,上寿于左徒清烈公之庙,曰: “士有共时则忌,异代则怜,故韩非恨不并世,相如思得同年,然离之辄忆,即之复捐,日近前而弗御,遥闻声而慨焉。洎乎兰陵以圣人诽誉,长沙以才子播迁,达人贵德,有  相似文献   

11.
《天演论》,今译为《进化论与伦理学》,英国自然科学家赫胥黎(1825—1895年)著。这部书上半部主要讲生物界的进化发展,宣传科学的达尔文主义,是唯物的。下半部主要讲社会的进化发展,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错误地运用到人类社会,论证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物竞天择’、‘优胜劣败’,是唯心的。严复于中日甲午战争后,开始翻译西方资产阶级的一些著名著作,先后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  相似文献   

12.
解最红 《考试周刊》2014,(81):23-24
翻译对于传播国学经典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唐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其英译方面仍面临挑战,这源于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而选择的过程不可避免会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随着翻译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宽,译者主体性成为近年来译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庞德和许渊冲对李白《长干行》两种译本的分析,指出在古代经典的英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译者应该强化文化自主意识,充分发挥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陈慧华 《文教资料》2010,(33):51-52
对译本的探讨有助于推动翻译实践的进步。本文以中译本《话语与译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出现的一些死译、错译等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本序首先简述了译者翻译理念与过程,原作者生平简介和原作《吾兄杰克》的文学价值;接着就以主要篇幅介绍全书主要内容,这内容分对现实的生动再现、揭露战争罪恶和表现爱国情怀、人生成败的活教材、为何大多数澳人都喜欢主人公杰克这四个方面。译者在这四方面均适当利用古今中外先进思想文化遗产,引用多个章节的诸多典型段落和字句对内容进行分析。此序虽长达不下万言,但兴许会令读者读后有字字珠玑之感,并感到《吾兄杰克》实乃20世纪世界用英文写作的最佳小说之一,此亦未可确知也。  相似文献   

15.
“乱伦”情节使《水藻行》在茅盾创作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作品本身看,财喜的“乱伦”既是人的动物性在起作用,也有社会性的因素,它使小说显示出一种悲剧性。茅盾在正面人物身上设置“乱伦”情节,恰是为了增加小说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16.
论文是对王会均先生《日文海南资料综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订补之作,文末附以笔者收集的抗战胜利前日文定期干噼勿有关海南岛的论文及报道目录。  相似文献   

17.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日资企业对实用型的复合型日语人才非常缺乏,传统的日语课程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日文Office实训》是我校商务日语专业开设的一门将日语语言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结合的综合实践课程,本文将从课程的作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改革、课程特色等方面来对《日文Office实训》课程进行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文学评论家,本雅明是20世纪最重要的评论家之一,他的《译者的任务》是有关于翻译理论的最知名的文章之一。在这篇文章中,他为语言、翻译、译者、以及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系带来了文学视角。但是,他还是引来了很多批评的声音,例如有人说它自相矛盾,概念表达不清晰,以及思想抽象等。虽然有这么多批判的声音,但他提出的有关于语言和翻译的大胆的文学视角对后期的后现代主义家以及解构主义家例如德里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德译本《金瓶梅》共有两种,一是1950年弗郎茨·库恩的节译本,一是奥托·祁拔兄弟翻译的全译本。现把奥托·祁拔兄弟翻译《金瓶梅》的情况及其在学术界的地位介绍如下。奥托·祁拔生于1880年,父亲是东普鲁士里克市一名邮局官员。在兄弟姐妹五人中,奥托排行第四。他的哥哥阿尔图尔年长两岁。奥托的父母均在中年相继去世,兄姐五人便成了孤儿。叔父和姨妈收养了他们。奥托兄弟后来在柯尼希斯堡住读,中学毕业后,一起进入大学,奥托学习法律,阿尔图尔学习语言。1905年奥托参加了普鲁士皇家海军,不久开赴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青岛,从此,他便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奥托在中国学会了中文,从老师那里得知《金瓶  相似文献   

20.
《译者的任务》(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是德国学者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经典之作。在译学界,此文更被视为翻译研究的圣经,堪称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之一。但由于文章用词艰涩,并且带有一定的神秘主义色彩,导致一些研究者止步于表面的研究而对本雅明的翻译观有所误解。本文力图通过本雅明的艺术观、哲学语言观来对《译者的任务》一文进行解读。通过对原文的"可译性"、语言间的"亲缘性"等观点的重新分析来进一步解释本雅明哲学思想下的翻译观,并表明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