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法,是小学语文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朗读指导应该经历三个阶段。一读票入境。这里的“境”是指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朗读,让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了解。具体做法是:1.先试读,要求读准字音。2.读流利,做到不掉字,不添字,不重复,不该破句子。3.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进而要求学生把课文读熟练,读通顺,并且有一定的速度。4.读出意境。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作者以对话的形式描述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教师就应启发学生想象,把…  相似文献   

2.
教《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把自己用卡纸做的一只蝈蝈送给了朗读最好的那位学生。为了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再来读读这篇课文,我灵机一动,说:“现在有没有哪位同学再来试试,读得好老师教你画蝈蝈,你就可以自己画一只绿色的蝈蝈了。”我本以为这样课堂气氛会比刚才更热烈,却没想到无一人举手。可能是因为怕我下不了台,过了一会儿才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课后我百思不得其解:画蝈蝈总比拿一只现成的有意义吧,学生为什么不感兴趣呢?一位听课的教师说:“画、做多麻烦,拿只现成的多好。这年头,哪个孩子还乐意自己做。”  相似文献   

3.
故事一: 今天,我教学生学写一个“男”字。我刚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就不约而同的读出了这个字,有的还在大声喊:“田力男”。我点头肯定他们的回答,并示意让他们安静。  相似文献   

4.
今天,我有一次当老师的机会。我为大家讲《宇宙里有什么》这篇课文。我拿着语文书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说了一声“上课!”全班同学向我问好。啊!当老师感觉就一个字——“爽!”“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无边的宇宙。”我说。当同学们闭上眼时,我朗读起了课文:“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无尽的宇宙……”当我读完课文时,同学们发出一声声赞叹:“啊!实在太美了!”我让大家举手谈谈自己对宇宙的理解与看法。大家都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有的对宇宙充满了向往,有的对宇宙充满了疑问,有的则对宇宙充满了好奇……讨论结束后,我说:“翻开课本第八十九页,把…  相似文献   

5.
(一)“鲸”字妙解学习《鲸》这篇课文时(课前曾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我刚写上课题,孩子们就针对“鲸”的字形提出了自己的创见。一个孩子说:“老师,我认为‘鲸’实际上是一个错字,因为通过预习我们都知道鲸是一种哺乳动物,不是鱼,怎么能写成鱼字旁呢?”另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想是因为以前科技不发达,人们对鲸有着错误认识,以为鲸是鱼,把‘鲸’写成了鱼字旁,现在科技发达了,人们知道了‘鲸’是哺乳动物,就应该把鱼字旁改写成反犬旁。”又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认为‘鲸’不是错字,不应该改。因为‘鲸’是形声字,右边的‘…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教学当前流行的教法是理性分解法:导人——文学常识——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翻译——分析——总结等。而翻译则用“串讲法”,一句话从第一个字解释到最后一个字,然后串起来解释整句的意思,再一句一句地串下去.中间穿插讲解繁博的文言语法。我记得,著名作家吴伯箫先生曾针对这种文言文教学方法提出过言之灼灼的忠告:现在的古文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  相似文献   

7.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认D练内容,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其朗读能力呢?首先提出要求,循序渐进。开始认D练时所学生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漏字,不加字;再提出要读流利,也就是读得速度适当,不读破句,不唱读;在读得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也就是力求通过朗读,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现出来,经过这样一步一步的议席,学生的朗读水平就会逐步提高其次,朗读的形式多样化,以提高兴趣为主。朗读教学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果每一篇课文都采用同样的方法朗读,学生就会厌烦。如第三册《美丽的公鸡》一…  相似文献   

8.
一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时,点了一个学生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找出这个学生有哪些地方读错了。读书的学生刚读完第一自然段,一只只小手便齐刷刷地举了起来。有的学生还不停地喊着“我,我”。当这名学生读完课文后。学生们一个个不客气地把所有问题都列举出来,把这个学生说得一无是处。找到问题的学生当然都很开心。因为他们得到了老师的表扬;然而,读书的学生却一直埋着头,很沮丧。结果,老师还给读课文的学生一个定性评价——没有认真预习。  相似文献   

9.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介绍有关地球知识的说明文。我上这一课时,始终深深地注入一个“情”字,让学生跟着我的“情”而动“情”,时喜、时怨、时忧……课始,我用实物地球仪引出课题的中心词:地球。紧接着用知识小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抢答地球上有些什么。听说竞赛,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个个充满激情,短短两分钟之内学生们都积极动脑,搜索出脑中有关地球上事物的知识。乘学生们激情未消,我让他们带着问题“课文围绕地球写了什么”自由读课文。学生在饱含激情中上课,再枯燥的东西学生学起来也觉得有趣,容易吸收。文中把地球既…  相似文献   

10.
偶然听说一个学中文的博士立志改变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到一所重点中学做语文老师。但是,同事排挤他,同学也不喜欢他。他知识广博,在学科知识上更是能够举一反三,为什么这样的老师得不到大家承认呢?怀着这样的疑问,我去听了这个老师的课,终于明白了个中道理。我注意到这个老师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五个细节。第一个细节: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课文的题目,看到有的同学还没有翻开书,就大声教训说:“以后谁在上语文课时还没有打开书,那你就别上课了!”第二个细节:他在黑板上写了一些字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理解字词的意思。这时候,一个学生向另外一个学生借字典。很明显,这个学生需要字典来解决课文中生字的问题。老师制止了他:“你要字典干什么?哪一个字不认识?不用查字典,我板书好以后就去你那,你问我。”第三个细节:当时学习的是一篇古文。老师先给学生朗读了一遍课文。老师读得抑扬顿挫,真的显出了一个中文博士的功底。接着老师在黑板上写几个思考题,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黑板上的问题。学生们接到指示之后就开始大声地朗读课文,老师马上大声制止:“不要朗读,要默读,不要出声。”第四个细节:老师让学生读课文,大概十分钟之后,老师问道:“读完了没有?没有读完的举一下...  相似文献   

11.
把准课文固有的中心思想,是加强小语思想教育的基础一环。这似乎是不成问题的,其实不然。第一,抓偏了的情况是常见的。反映在学生的理解上:有一篇课文《骆驼和羊》,联系实际时,有的学生说,“有一次我在地上发现一个东西,我说是种子,妹妹说不是,我就和她争起来。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有的学生说,“有一次爸爸说我作业做错了,我不承认,跟爸爸争……”有的学生说,“有一次,某某问我一个字怎么写,我没告诉他……”如此之类的“联系”都得到了执教者的肯定,让大家鼓掌,甚至给他一朵小红花。其实这些理解与课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本意是根本不同的。再如《平平在家里》这篇课文中的平平,往往被说成是“说到做不到,言行不一”,甚至是“口是心非”。其实,这太冤枉了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因为,一、课文在写他  相似文献   

12.
一年级小朋友学了汉语拼音、识了一些字词和句以后,就开始读短小的课文了。尽管他们读音比较正确,但要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还会遇到不少困难。有的儿童字词会读了,但放在课文中就结结巴巴读不好;有的儿童则一字一板机械地读;有的儿童读书一气呵成,没有停顿……我觉得,这个时候是学生整个读书活动的开端,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就应从这里起步。因此,我抓住这个时期,采取了一些措施,教一年级学生读好课文。一、组词连句读,密切“左邻右舍”的关系初入学儿意读不好课文,主要是组成课  相似文献   

13.
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我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视朗读能力的训练,具体做法如下:一、读得正确所谓把课文读正确,就是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声音响亮,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字句,不唱读。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读时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懂不理解的词语和对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词语,以便他们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景阳冈》中的“挨”,就是这样一个词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的:首先,我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读课文最后一节:“课文最后一节是怎样描写武松打虎后下冈的?”这个问题比较容易理解,学生读后即可明白:“武松在石头边找到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一步挨下冈来。”我把“挨”这个字板书在黑板上,然后问学生:“挨”是什么意思?学生只能从字面上或查字典理解,认为“挨”是“顺次”“靠近”的意思。有的…  相似文献   

15.
片断一: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一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边读边把它画下来。 (生读文。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同桌轮读,有的小声读……) [评:这一环节充分休现出一个“放”字,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兴趣盎然,这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它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师:大家同意吗?  相似文献   

16.
前段时间,我在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初中青年语文教师讲课大赛的时候,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位男老师在讲授《陈太丘与友期》这篇课文时,抽了一个学生起来朗读投影上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当读到“轶事”时,这个学生读的是ti ě事。马上有学生说错了,  相似文献   

17.
陈善华 《学语文》2002,(6):15-15
“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听潮》中这个提挈全文的句子启示我们: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是这篇作品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确切地说,就是要使学生受到作者对“海潮音”的审美情趣的感染,学会欣赏这个“伟大的乐章”并认识“海的美”,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一、由于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是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必须高度重视朗读这一教学手段的运用,才能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积极活动起来。指导学生朗读的基本要求是: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探索,去感受、理解课文。笔者在《狼和鹿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曾实践过这一教学理念,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将这一课的课堂教学片断笔录如下:我首先让学生预习这篇课文,上课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在阅读课文时存在的问题。忽然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还不明白,谁是破坏森林、造成生态失衡的罪魁祸首呢?”我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对他们理解课文的重要性,于是就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的起点在什么地方?我认为应该在学生的心灵。在这个意义上,我赞赏邓老师的《乡愁》教学,因为她正是把教学的起点放在学生的“第一阅读”上。现在提倡课堂师生“对话”。其实,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话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其中朗读也是一种对话,因为课文朗读也是一种传递精神交流信息的方式,通过朗读过程中对课文抑扬顿挫的节奏甚至对某一个字的处理,听众感受到朗读者对课文的理解和再创造。这堂课,邓老师把朗读这种对话方式运用得很成功。最理想的课堂教学,是尊重(学生)与(教师)引领的和谐统一。可能出于对过去过分强调教师深度解读因而造成课堂上教师话语霸权的反感,现在的一些课堂上,有的老师往往情不自禁地尊重有余而引领不足——以牺牲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而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这堂课有没有这种倾向呢?不管有没有,就算是我一个善意的提醒吧!  相似文献   

20.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洋溢着浓郁的父子情,折射出斑斓的人性光辉。教学这篇课文,我突出一个“情”字,用一个大问题统领全课的教学:“课文哪一幕深深地打动了你?”围绕这个问题,我抓住两点组织:一是体会父亲的“了不起”;二是感悟儿子的“了不起”。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把描写父亲的句段还原为一幅幅具体的画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