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传统思想历史悠久长远,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无尽的中华智慧,体现着明显的民族特色,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与时代任务,在学界的不断努力下,在思想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当代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与恒久的活力。中国传统思想源远流长,延绵不断。从出土遗物和神话传说来看,早在四千年前巫史文化笼罩下,灵魂不灭、神鬼思想就相当发达,至西周时期形成相对成熟的礼乐文明,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于《诗》《书》《礼》《易》《春秋》等文化元典中。早期中华元典汇集了上古礼乐文明的精髓,蕴含了无穷的精深妙义,成为后世各种思想文化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儒家元典中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从儒家元典(即通常所谓“十三经”)中仔细耙梳原始材料,从中分析先秦儒学的人精神。本反对否认儒学中具有人精神的认识,认为,儒家元典中不仅具有丰富的人精神,而且正是人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和中国人的人格个性。人精神不仅在先秦时期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仍然是值得我们借鉴和继承的化资源。同时本还对林语堂先生有关人主义语焉不详的认识提出了补充。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与明清其他历史演义小说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丰富多彩的明清小说中,历史演义小说是一个非常兴盛的分支。而在众多的历史演义小说中,《三国演义》无疑是最为成功的典范。将它与其他历史演义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是一个很有价值然而迄今很少有人致力的课题。中国是一个历史极为悠久,史学传统极为发达的国家。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上,史官文化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民族文化形态和文化心理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中国历史典籍之丰富,社会各阶层对历史的兴趣之强烈,都是举世闻名的。而由于“史氏所志,事详而文古,义微而旨深,非通儒夙学,展卷问,鲜不便思困睡。”①缺乏阅读能…  相似文献   

4.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创立,起了奠基作用,由此而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成为中华传统价值观的标帜。从历代的典籍记述可以看出,黄帝以人格形象凝聚和代表着中华传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征。黄帝所代表的中华传统价值观主要是:一、崇尚文明的观念。崇尚文明,摒弃野蛮,注重文野之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观念。《尚书》有“睿哲文明,温恭永塞”(《舜典》)之赞,《易传》有“天下文明”(《乾.文言》)、“刚健文明”(《大有.象》)之志,《荀子》有“不敬文,谓之野”、“君子贱野而羞瘠”(《礼论》)之论。这些观…  相似文献   

5.
本探讨了简帛《五行》与《孔子诗论》的内在联系,认为孔子的《诗》学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有深刻影响,开启了曾子、子思的“慎独”说,给中国的心性之学留下了印记。  相似文献   

6.
张宝明 《寻根》2004,(6):88-92
作为新文化元典的《新青年》,引领中国语言文学从传统走向了现代:从“文言”到“白话”,从“句读”不知到“标点”分明。本来,从“竖行”到“横排”也应该是《新青年》的一大举措,但它始终都只能坐而论道,致使“左行横迤”的倡议坐失良机,最终成为新文化元典一个永远的遗憾。这  相似文献   

7.
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艾尔曼(Benjamin A.Elman)的两本清学史论《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以下简称《面面观》)和《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学派研究》(以下简称《研究》)相继翻译出版,给研究方法比较单一、陈旧的国内思想史学界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引起国内学的浓厚兴趣。有盛赞,  相似文献   

8.
日前,首都博物馆主办的名为《多彩中华》的大型民族历史文化展以《团结自强·觉醒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的民族家园》《百工之艺·深厚的造物文化》《交心神灵·精神世界的造物》等4个部分,汇聚12家文博机构100余件(套)民族文物精品,引发观者对祖国现代化进程中关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守望、存续、弘扬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9.
寻根漫谈     
寻根漫谈季羡林世间万事万物总都有个根。根者,产生之根源也。我国文化也必有其产生的根源,寻找这个根源,其意义无比重大。前几年提出的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号召,目前流行于社会中的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倡议,实际上也都是寻根的举措。《三国演义》一开头就说:“夫天下...  相似文献   

10.
与旧“中华理性”不同的新中华理性主义,是自觉地扎根于中华化、自觉地为中华服务、自觉地以中华或中国的眼睛看待世界的中华性,与以民主精神、人精神、科学精神、开放精神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新理性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其中的民主精神、人精神、科学精神、开放精神是相互联系而又与理性相通的。新中华理性主义的勃兴,有助于削弱、清除旧“中华理性”的负面作用、影响,有助于解决我国面对的失序、失衡、失范现象,并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应该加强关于新中华理性主义的研究,促进新中华理性主义的勃兴。  相似文献   

11.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在京举行《中华文化论坛》读者、作者座谈会在《中华文化论坛》创刊两周年之际,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为了支持、帮助办好这份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学术刊物,于1996年4月18日在北京新华总社新...  相似文献   

12.
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在学术上广有建树的萧君和、彭年等在统一潮的激励下,倾注他们的心血和热情,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梳理考证、发掘、审视、研究,探求中华统一历史的行进轨迹与发展线索,撰写了近30万宇的《中华统一史》。经过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多方努力,使《中华统一史》一书在1997年内得以出版。阅读《中华统一史》,深感其内容新颖,史料翔实,特色突出,见解独到,不仅是一部有价值的学术力作,而且是历史科学领域中的补阙之作,是中国门类史、方面史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一、…  相似文献   

13.
别集流變論     
小引 三十年前,予与纂《汉语大词典》,日与古书为伍,手不释卷。始知自注之体,古已有之,至赵宋吴正仪淑《事类赋》而极其盛。而效舍人之雕龙,援正仪之注体,则有近世姚茫父华之《论文后编》焉。观其行文简而隶事赅,三覆其诵,不能自己,私心所仪,历久弥笃。既而察四部之流变,究别集之演迹,思欲一叙其颠末。适予友陈鸿森教授沉潜二十余年所辑之王鸣盛、  相似文献   

14.
正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书1994年1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12月再版,2010年4月出第三版修订版。20年来不断印刷和再版,受到读者的欢迎。该书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将理论性寓于知识性之中,为读者奉献了既有深刻理论内涵,又有丰富文化成果的精神盛宴。综观全书,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寻找文化创新的契合点──“元典文化丛书”评介刘小敏,汪维真“元典文化丛书”(李振宏主编),首批10种,即将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们得以先睹为快.乐于向读者作一介绍。“元典文化丛书”的编撰,从根本上说,是一项文化寻根性的研究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  相似文献   

16.
发扬道学精萃,促进社会文明──《中华道学文化丛书》序薛永新中华道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又是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道教之学,历来崇尚黄帝。黄帝是世所公认的中华民族的创始者,五千年的伟大中华文明皆同黄帝有着千丝万...  相似文献   

17.
范子燁 《中国文化》2015,(1):99-105
<正>《詩品》中"宋徵士陶潜":其源出於應璩,又協左思風力。①對於"其源出於應璩"品陶之説,前人之評論與研究頗多涉及,此不贅論;對於"又協左思風力"的説法,前人則極少討論,這是本文所要討論的核心問題。在鍾嶸看來,左思也是陶詩的一個重要藝術源泉。章學誠(1738-1801)《文史通義·詩話》説:《詩品》之於論詩,視《文心雕龍》之於論文,皆專門名家勒爲成書之初祖也。《文心》體大而慮周,《詩品》思深而意遠,蓋《文心》籠罩群言,而《詩品》深從六藝溯流别也。  相似文献   

18.
正君子是儒家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人格形象,也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体现人文精神的人格形象。张岱年先生就曾借用《易传》描绘君子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概括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君子的论述中,孔子是古代君子之道的开新者,也是儒家君子之道的奠基者。孔子君子之道的创新性贡献在于赋予了君子以人格涵义,赋予君子人格以人文精神,这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人们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需要读史。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建议干部们读《史记》与《汉书》。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华的第一部通史。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他介绍父亲司马谈的《六家之要指》;"六家"即六个思想文化学派: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即道家)。司马谈受汉初"黄老之学"的影响,对道家的思想文化予以很高  相似文献   

20.
正在《全唐诗》的五万余首诗中,大凡自然界的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无不囊括殆尽,即使"鹪鹩"这种小鸟也能在《全唐诗》中找到它的影子。北宋大文学家王安石在其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中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早在先秦时期,上古先民们就已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