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二)比例由于比的知识已经提前到第十一册教学,所以本单元的内容包括: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正、反比例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比例尺的应用和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应用题.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和涉及平面图形的比例尺的有关计算;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相似文献   

2.
比和比例是小学六年级一个重要的知识,包括比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等内容。新教材对这章知识的编排,更多地关注与生活的联系,并且教学目标明确提出":联系平面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性质解比例,会列比例式解答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在学习中,如果能够熟练掌握比例的意义、性质并巧妙运用,就可以很简便地解决许多数学难题。  相似文献   

3.
比和比例是小学六年级一个重要的知识,包括比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等内容。新教材对这毒知识的编排,更多地关注与生活的联系,并且教学目标明确提出:“联系平面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性质解比例,会列比例式解答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在学习中,如果能够熟练掌握比例的意义、性质并巧妙运用。就可以很简便地解决许多数学难题。  相似文献   

4.
九义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系列讲座(之十)比例应用题的○教○学刘北荣比例应用题是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小学阶段学习用比例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熟练...  相似文献   

5.
一、知识点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比例尺和正、反比例的意义及应用。二、教学目标1郾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能应用其性质解比例。2郾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关系以及成正、反比例的量,并能对“关系”和“量”加以区分,会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应用。3郾使学生运用比例知识会看比例尺,并能求出比例尺中的各个项。4郾通过让学生经历比例的各个环节的学习,逐步渗透函数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三、内容分析与建议(一)总述小学数学教材编排到第十二册,要…  相似文献   

6.
《比例》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比例尺,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和正比例、反比例应用题。单元复习前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掌握的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确定复习重点,做到有的放矢,以提高复习的质量。复习这部分知识应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梳理,  相似文献   

7.
比和比例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之一。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判断两种相关的量能否成比例关系,成什么样的比例,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能力。一、比和比例的概念讲解比时要联系除法、分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等概念,使学生知道两数相除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册(下同),第四个单元是比和比例,在讲了正反比例的概念后,有的教师说:“比例分为正比例和反比例。”笔者认为把比例分为正比例和反比例是错误的。该册数学第47页的题目为“四、比和比例”。在这部分内容中先后讲了““4.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第58页),“5.正比例”(第62页)和“6.反比例”(第70页)。从这部分教材的编排顺序上看,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  相似文献   

9.
<正>"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小学阶段学生在总复习之前最后一个学习内容,也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学生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时常常要用到的比例知识。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初步感受函数思想,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似乎并不难。以正比  相似文献   

10.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例的应用是在教学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1.
一、说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比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后面学习解比例、比例尺、正反比例做准备的。教材首先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工作,然后再通过例题:用汽车两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得出两个数比的比值相等,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性质,首先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然后引导学生计算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让学生利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二、说目标:1.使学生…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修订本)第30~3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与比例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举例、分类、观察、比较、抽象与概括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享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教学方法:在分类与比较中自主构建比例的意义,在猜测与验证中自主感悟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有意义的接受中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在比较分…  相似文献   

13.
省编小学五年级《算术复习》,包括分数四则计算、求积、比和比例三部分内容。通过复习应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分数四则计算法则;进一步理解几何形体公式、建立形体概念;加深对比和比例意义、性质的理解,并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迅速地判断计算正、反比例应用题。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的及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数量关系中的比的关系及正、反比例的关系,并能应用比和比例解决比例尺、按比例分配以及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渗透一些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函数打下基础.教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比,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在除法的基础上,通过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的实例引入比的概念,概括出比的意义.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以及化简比的方法.第二层是比的概念的实际应用.包括:1.通过化简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组成的比,归纳出比例尺的意义、关系式以及用方程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的方法.2.讲按比例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15.
《比例》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比例尺,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和正比例、反比例应用题。单元复习前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掌握的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确定复习重点,做到有的放矢,以提高复习的质量。复习这部分知识应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梳理,使之进一步系统化并形成知识网络。还要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含义,明确它们的区别。注重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弥补知识上的缺陷,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根据本单元教材的特点和基本要求,谈几点建议。一、弄清概念,提高判断能…  相似文献   

16.
反比例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学过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正比例意义的基础教学的。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掌握了反比例的意义,就能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还能用反比例的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函数思想,...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一节,是在学生已学过一些常见的"三量"关系及有关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后面学习比例应用题的关键所在。在学习这部分内容前,学生遇到的大都是某一组具体数量之间的关系,而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需考察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并且要用字母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问题就显得抽象、概括,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分步考察,揭示意义成正、反比例的量的主要特征有:(1)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2)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  相似文献   

18.
正、反比例应用题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小学阶段学习用比例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加深对数量关系的认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相似文献   

19.
“比”的知识,通常是安排在小学的最后阶段,和比例放在一起进行教学的.义务教材(五年制第9册、六年制第11册)都把这部分知识提前编排在《分数除法》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节,教学比的意义、性质和应用(只讲按比例分配问题),其主要意图是:利用比和分数的密切联系,加深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和比的认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  相似文献   

20.
一、复习内容:浙江省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和比例》单元复习(一)二、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以及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性质。2.进一步沟通比与分数、比与除法、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并能正确解答有关实际问题。3.通过课堂复习交流,培养学生探究交流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复习实录:1.复习梳理比的概念和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教师出示8∶9。师:这是什么?生:这是比。(教师板书:比)师:什么是比?生: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师:既然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那么比与除法有什么关系?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