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民族传统体育始终与人类活动存在着本质关联。文章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变迁进行了深层分析,探讨了我们应该从新的视角去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深层次文化底蕴,以适应新的要求,为民族传统体育发生文化变迁后应该如何去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苗族鼓舞文化生态变迁的人类学研究——湘西德夯的田野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历史过程比较和民族文献整理等方法,对湘西苗族鼓舞文化生态的环境、结构、变迁过程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苗族传统鼓舞与现代鼓舞之间的文化生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苗族鼓舞的文化变迁过程,本质上是苗族鼓舞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影响苗族鼓舞文化生态变迁的各种因素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力因素,其次是社会政治制度因素,最后是地理环境因素.民俗体育保护要完善现代体育价值理念,注重文化生态的活态保护,深化政府社会公共政策,保护和教育相结合,增强内源动力. 相似文献
4.
5.
文章采用实地访谈、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黔东南侗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侗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独特的价值功能,是侗族人民的智慧和结晶,挖掘整理侗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体育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崇左市左州镇"金山节"为田野调查点,结合当地文献资料对其进行深入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中越边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圈构建的可行性及理论框架,并就其实现途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对重庆“铜梁龙舞”的现代转型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结构—功能”视角对其实现铜梁龙舞这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项“再生产”的实践逻辑展开分析。研究发现,铜梁龙舞在其现代转型过程中分别通过“捡起来”“走出去”“请进来”和“传下去”的方式完成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再生产”。首先,“捡起来”失落的文化记忆,重塑了地方文化符号,龙舞文化得以振兴;其次,民间精英借势发展特色龙舞产业“走出去”谋生,创造性地发展出适应社会结构转型升级的多种产业;最后,地方政府一方面统筹文旅融合推进产业进一步升级,将外部力量“请进来”,另一方面从传统龙舞文化中提炼出地方人文精神并将其“传下去”。至此,完成了以铜梁龙舞为核心元素的地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再生产实践。从“结构—功能”视角出发,对其文化再生产的实践逻辑进行分析,得出以下启示:由内源性生产要素的挖掘与合理配置而形成的产业结构创新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再生产的实践前提;政府与民间良性互动的结构性力量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再生产的关键保障;对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功能开发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再生产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8.
"文化强国"战略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开发理应是"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巴山舞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种,已成为三峡地区重要的群众体育健身和比赛项目,并逐渐推向全国,其成功的传承经验值得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借鉴。文章阐述了巴山舞的演化与发展,并从"巴山舞"的成功推广分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开发。研究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开发的措施包括尊重传统,大胆创新,与时代契合;与旅游联袂;民族性、时代性、艺术性、简单易推广性与比赛宽松性结合;重视学校在民族传统体育推广中的作用;搭建平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广泛交流等。本文试图从长阳"巴山舞"的成功演变与推广找出一些值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10.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对舞幡活动的起源、流变历程和在当代的遗存进行梳理、归纳与分析.舞幡活动与汉代盛行的爬杆活动有历史渊源,经过时代的变迁,舞幡在现代社会仍有一定的遗存: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俗节日中的舞幡有京西古幡会、建瓯挑幡、正定高照;民间表演艺术中的舞幡有天桥中幡、安头击中幡;以外还有杂技竞技中的舞幡.建议从提高文化自觉、加速传统体育文化变迁、提高国家层面关注、发挥民间组织作用等方面推动舞幡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董新军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27(4):34-35
对舞凤运动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现状进行了挖掘和分析,找出了民间舞凤运动的不足之处,从6个方面对舞凤运动进行了创新研究。这对于发展民族传统舞凤运动、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内容、完善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项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广西南丹拉者村“斗牛斗”运动的田野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田野调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广西红水河流域的民族传统体育“斗牛斗”运动的变迁历程及传承基础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斗牛斗”运动的发展经历了牛角刀、斗牛武、斗牛斗三个阶段,其中,牛角刀是作为当地土兵的一种有效御敌的武器;斗牛武则是中原文化与当地武术结合下的一种训练士兵的方法;斗牛斗是当地在“改土归流”过程中由“斗牛武”衍生出来的一项传递情感的民俗活动.“斗牛斗”运动传承的主要载体为“演武节”.崇武尚勇的民风和壮族牛崇拜是“斗牛斗”运动传承的两大文化核心支柱. 相似文献
13.
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本质属性及其所处的自然、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决定了其文化的生态特征,在生存和演化过程中产生了相应的生态适应.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释义的基础上,从自然、社会、文化3个生态维度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具有"生态性"特征,从时间、空间、功能3个维度分析具有"演变性"特征.民族传统体... 相似文献
14.
新晃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拥有极强的民族特性,其民族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有着深刻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晃侗族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其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利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把握新晃侗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利用状况,提高保护与利用成效,本文运用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新晃侗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拥有状况、保护与利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给出了相关建对策议。 相似文献
15.
叶祥文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1):112-113,125
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生态观追求的是文化多样性,是一种文化多元的价值取向.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社会转型的演进,使民族传统体育在价值领域、文化领域甚至生存领域等诸多领域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进一步使其传承根基受到严重的威胁.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科学性、实施与健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样性战略和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生态性是当代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首要之举. 相似文献
16.
“文化强国”战略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开发理应是“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巴山舞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种,已成为三峡地区重要的群众体育健身和比赛项目,并逐渐推向全国,其成功的传承经验值得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借鉴.文章阐述了巴山舞的演化与发展,并从“巴山舞”的成功推广分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开发.研究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开发的措施包括尊重传统,大胆创新,与时代契合;与旅游联袂;民族性、时代性、艺术性、简单易推广性与比赛宽松性结合;重视学校在民族传统体育推广中的作用;搭建平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广泛交流等.本文试图从长阳“巴山舞”的成功演变与推广找出一些值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分析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和生存困境,并利用文化变迁理论重点研究了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变迁方式。从中得知,在本民族文化不断被汉族和西方文化所"涵化"的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通过"二次创新"和"传播"机制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同时,那些不适应当今社会的传统体育也不可避免地要遭遇"文化遗失",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化人类学变迁理论分析了维吾尔族传统体育项目达瓦孜的传承与变迁.研究认为,政府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达瓦孜艺人的带动、市场经济的需要等在维吾尔族达瓦孜传承与变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仍需在原生态技艺的保护、宣传及教育上进一步加强,同时得到其他省市的支持,并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月牙镜进行研究。认为:月牙镋具有较强的历史文化价值、教化价值和健身价值,家族传承、学校体育传承、社会传承相结合的方式使其得以保护,但其发展仍面临困境。建议加强地方政府主导的地位,进一步推进月牙镜进校园工作,建立科学研究机构,加强对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和人才培养,深入群众、广泛宣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红水河流域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化为研究内容,运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关键词分析法等方法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对文献进行了定量学分析。红水河流域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主要以文化生态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主体上集中于广西区内,研究群体规模和数量不足,缺乏持续研究的内生动力和互动型研究;研究质量上具有一定水准,成果数量保持稳定发展;研究方法上大多呈现出以归纳、描述为主的定性研究范式;研究思路上常用于问题对策型的研究模式,文化生态学研究模式则相对较少。本文结合国内民族传统体育基于文化生态学研究发展趋势,对红水河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进行了分析,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提出了未来红水河流域民族传统体育生态化发展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