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教作为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宗教,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而且其宗教典籍也成为研究汉语发展进程的重要语料。《度人经》作为魏晋时期道教古灵宝派的代表作品,其宣扬的教义不仅对道教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其经文中使用的名物新词,具有鲜明的道教色彩,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作者詹姆斯·米勒(James Miller),加拿大皇后大学汉学研究教授,是世界在道教和环境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在研究中国"绿色宗教"及生态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著有《道教:入门指南》,主编过《中国的宗教与生态可持续性》和《道教与生态》等书籍。  相似文献   

3.
老子作为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领域的一座丰碑.<道德经>道尽了自然、人生、政治、军事、经济的真谛.尤其是他的"无为而治"思想,2000多年来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甚至含垢蒙尘.今天的炎黄子孙不仅要给"无为而治"思想正本清源,而且应当弘扬光大,让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升华为"无为效应",使其造福华夏,福泽寰宇.  相似文献   

4.
一人类文明文明人类"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中国被现代学术界称为"天书"之《易经》对人类文化所下的定义。从东方人的宇宙观,通过观察天象,推断与了解时序变化。而通过人类的生活与劳动所呈现的一切以及创作的精神物质则谓之文化!当然,这是东方古代对文化较为狭窄的精神层面的阐释。西方人的宇宙观及对文化的解读则更为深入。或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其生活过程中通过工作与劳动所体现出来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所产生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综合整体;或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历史上某一时间段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上所发生、  相似文献   

5.
孔子"仁"学说的功利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从"大功利观"的角度肯定了道德论与功利论的同一性,指出迄今为止研究中国传统道德学说的论著,仍然有过分地强调两者的对立,而忽视甚至完全抹杀它们之间的同一性的倾向.同时以孔子"仁"论为例阐释了其道德学说的人本特色和功利特色,发掘其中功利论内涵与道德观传统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并尝试着为中国古代道德思想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菲律宾华人社会是一个宗教气氛浓厚的社会,不仅有信奉中国传统宗教的,还有崇拜故乡神明的,又有信仰西方宗教的。其中,道教在菲华社会的宗教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宗教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道教也不例外。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有着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华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通过道教的传播得到延续。道教又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既善于容纳别的宗教,又善于向别的宗教渗透。道教的这一特点,通过华人对其移居地社会的影响力和适应性得到体现。而正是这种影响力和适应性,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亚洲最西方化的国家菲律宾争得了立足之地。  相似文献   

7.
人类学中的仪式是一种文化现象,被纳入文化传播研究中。中国古代木偶戏的诞生和发展与"仪式"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四川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至今保留着鲜明的仪式符号。"传播的仪式观"强调在研究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视角从传统人类学研究的时间维度转向空间维度,提示我们应当在传统民族志中的时间过程记录基础上注重影像民族志中的时间加空间记录,重新思考"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为代表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领域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其本身价值的判定准则之一,然而在具体保护工作中不能固化地执行这一准则,不可简单粗暴地认为一成不变地传承下去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也不能出于各种所需就随意地"建构"它,否则它就会被歪曲而变异,失去其本真性与相应产生的社会价值.该文拟采用文化人类学中"他者"...  相似文献   

9.
"四个时期仨跨越,三个领域两头真"是对周有光一生的高度概括。周先生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贡献可概括为"思想先驱、文化启蒙"。文章从敢为人先与独立思考、求真务实和与时俱进、道德情怀与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周有光先生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10.
历经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国古代社会早已发展出一整套自身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以便有效地处理情感领域中的各种问题,如鼓励一些高尚的或文雅的道德情操,抑制另外一些过激的或卑俗的情感欲望.传统中国拥有关于情感文化及其表现方式的独特而丰厚的财富,这是无可置疑的历史事实.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遗产在当代中国仍未受到人们的普遍忽视.  相似文献   

11.
从清末到新文化运动期间,一些文化人对家族制度的批判,展示出了不同的思想维度和动机。这些批判叙事大要从两个维度切入:一是政治的,一是道德的。我们以为,从政治维度切入的批判,一方面展示出在近代国家救亡图存、政治秩序建设、个体自觉和文化变革上,传统家族制度所存在的不适;另一方面也见证了,在文化人的思想变迁上,家族制度的评论和质疑起到了接引西方观念的桥梁作用,进而形塑了文化人思想因子发生发展的具体情境。从道德维度切入的批判,一方面将对家族制度的认识推向了深入,另一方面也让新旧道德更张的吁求得到了具体的载体。纵观此期家族制度的叙事,在各个阶段,多为各种时势所裹挟,使得批判也显现了一定的片面性,尚不足以勾勒出传统家族制度的全貌。这也给后来者对家庭、家族和家族制度的认识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麦金泰尔的美德伦理思想作为西方伦理学史上的重要思想,有其独到之处。麦金泰尔在批判和反思当代西方道德哲学的基础上,融合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精华,提出了一套系统的、令人耳目一新的美德伦理思想体系,通过架构"实践""人生统一性""传统"三个重要概念,描绘了美德理论的蓝图。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当代中国正在大力推行道德建设,美德理论对于推进道德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化哲学研究思潮可以视为我国哲学研究领域的显学之一,这在其论著发表、团队形成、学科建制、学术会议等方面便可见一斑。然而,从施特劳斯和施米特对政治概念的论争视角观之,我们可以看到国内文化哲学研究在研究起点、问题意识和理论资源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因此,在深度上向西方哲学的古典方向推进,在广度上兼顾中国传统文化的图存与发展,就成为文化哲学研究领域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老子是道家创始人、道教所敬奉的教主,庄子是道家又一重要代表人物,司马迁谓庄子之学“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见《史记·老庄列传》),人们常并称老庄,可见其思想一脉相承。记载老庄学说的《老子》、《庄子》二书为道教重要经典。道家与道教思想,涉及多种学术文化领域,乃中国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为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本文拟从逻辑角度试析老庄有关思想,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定位问题进行探讨。当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已逐渐摆脱"左"的思想影响而趋向成熟,应当以"民国文学"和"新中国文学"姿态回归"中国文学"队列,这不仅有助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也将促成中国文学研究的整体化,促使一个统一、大气的"中华民族"文学观的构成。  相似文献   

16.
"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阐释"孝道"文化的历史演变,说明社会发展、家庭和谐与"孝"观念和行为密不可分。"孝道"文化中养亲、敬亲的思想以及由此产生的"仁爱"精神、立身行事、积极入世的思想一脉相承,并对安邦治国具有道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共同体的概念在"共同体"的理论基础上,既强调文化的内涵,又把共同体的身份认同与共享价值观结合在一起,指称具有共同理想和相同的文化价值性状的社会个体所构成的有序群体。这就意味着,文化共同体将在强调共同体身份认同和共享价值观的基础上,更加突显其文化及道德意义。习近平的文化思想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同时又重视红色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道教斋醮仪式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斋醮是道教祭祀仪式的名称 ,道教斋醮在世界宗教祭祀中独树一帜。本文通过对“斋”、“醮”内涵的辨析 ,认为道教灵宝斋法、正一醮仪的产生 ,不同斋法、醮仪的配合使用 ,使道教具有完备的科仪格式。在道教兴盛发展的唐宋元明时期 ,斋醮仪式成为国家祭祀大典 ,并成为民间传统祭祀文化的主流。道教斋醮具有济度、祈禳的宗教功能 ,斋醮是道教思想的仪式化反映 ,它充分显示宗教仪式象征的特质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不仅弥补了教育理论基础领域的某些空白,而且也为一些国家进行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借鉴经验,该理论也被证明是科学有效的。然而目前我国对受教育者的德育多采取一种强制性的方式,给受教育者灌输一套既定的道德准则,教育者向受教育者进行德育的唯一任务就是通过道德知识的讲解、传授来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能力,这种德育方式产生的德育效果并不好。基于此,本文将以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出发点来思考其对我国德育的价值与启示。  相似文献   

20.
"伪满"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时间点,是中国人民的屈辱经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妄图通过实施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侵略,最终实现其吞噬中华民族的罪恶野心。本文立足历史文化的研究视角,考记伪满时期日占区城市规划、建筑设施等的历史流源,解析这一特殊阶段城市规划、建筑艺术的风格特征与时代风貌,进而揭示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期间对中国思想、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的侵略罪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