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儒家"事死如事生"观念影响之下,中国人的死后世界——地府,具有高度官僚化的特征。汉魏以来,这一观念逐级被佛道教提倡的修行功德、超拔度人的宗教思想实践打破:中国人以"地仙"模式来理解死后不归地府,而往生他方净土。道教逍遥自在的地仙信仰与佛教的十方净土观念相互影响,逐渐在死后世界"体制外"建立起一块"飞地"——西方极乐世界,为中国人死后的"去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佛道教地府超拔与净土的逐渐成熟,成为儒教正统生死观的重要补充,在民间尤其有着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对于生死问题的首次探索与思考,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存在主义一方面被人们当作"死亡哲学"看待,但更应当被理解为"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的真谛是对死亡的消解与重塑生存,死亡在存在主义这里更多是作为生存的保证而出场的,死照彻了生。  相似文献   

3.
《庄子·天下》篇述庄子学行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与《庄子》他篇叙述庄子行迹所显示的价值取向并不一致,原因多端。庄子在精神、人格上追求道通为一、至人无己、自然无为、虚己顺人,在践行叙事中却睥睨天下、傲视王侯,具有突出的自我意识和傲然个性。笔者从文献、生存论根源等各个维度对这种不一致性予以新的诠释:一是庄子提出"至人无己"理想本身即表明他具有非常突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二是这种理想若要影响社会,必须在践行中具有坚强独特个性;三是文献所述庄子思想与行迹均各自有自己的历程,需细致辨析才能适当把握。这提示读者必须整体、辩证、多维、过程、超越地解读《庄子》文本,才能准确地领悟庄子人格理想及其践行。  相似文献   

4.
作为日本当代文坛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作家,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一再引起世界范围内的"村上热"。自2006年《海边的卡夫卡》出版后,村上春树连续10年入围诺贝尔文学奖,但年年失之交臂,令人惋惜。虽然村上春树未真正获得这一世界最高文学奖项,但丝毫不影响他的文学成就及影响力,其作品表现出的后现代性更具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从宏大叙事的消解、无逻辑的荒诞以及虚幻的"真实"世界三方面入手,结合具体作品,探讨村上春树小说蕴涵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及特征,希望能给相关研究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徐强 《文化学刊》2014,(5):90-98
汉学界对《庄子》"自我"观念有浓厚兴趣并进行了极具特色的研究。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对《庄子》"自我"的西式诠释是用西方的"自我"解读《庄子》"自我",但难免将西式"自我"的蕴含强行赋予《庄子》。比较研究则试图解释两种"自我"观在深层次上的差异或相似,以期真正理解两者。对《庄子》"自我"的当代意义研究则着重于揭示《庄子》自我观对于当下的自我理解或人生的启示。这些研究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丰富了我们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对于推动《庄子》哲学走向世界也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文坛著名的作家,《且听风吟》是其第一部小说,也是村上春树早期代表作之一。村上春树多次将自己的小说比作"房间",把写小说比喻为"构造房间"。因此,本文以《且听风吟》为例,对村上春树"房间"的隐喻特点入手,通过论述"房间"象征意义来探究村上春树小说的写作特点,体会村上春树小说中展现出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7.
刘伶,与刘邦,李后主,刘禹锡等人一样,是个不会生锈的名字。只是别人的身份证都有详细的出生年月,而他却生焉不详、死焉不详。有人说他与阮籍年龄相仿。这厮身材短小,容貌丑陋,沉默寡言(既如此名字还叫什么伶牙俐齿的"伶"),不善交游,做过小官,曾为建威参军。可能是受老庄影响太深了,有一天,晋武帝司马炎问他一些治国方略,他大谈"无为而治",说什么天下本来是好好的,就因你们这些人不会管理才管坏了的。他这么一"无为"不要紧,晋武帝认为他无用。刘伶先生的官运也就到此为止。  相似文献   

8.
艺术人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是《庄子·秋水))篇里的一段经典故事.千百年来曾一直被人们作为诡辩的代表作广为引用。而朱光潜先生则把它当作哲理性的命题来诠释,他认为庄子反应的是一种移情作用,即把自已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庄子看到鲦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仿  相似文献   

9.
杨时的易学,在程门弟子中水平最高。其易学论述,一是《易说》,保存在《大易粹言》等书中,一是《语录》、《文集》中的相关议论。从解《易》的思想来看,他受到了二程天理观的影响;其解《易》的方法,也多与《周易程氏传》一致。但这并不是说杨时就仅仅是二程易学的复述者。事实上,杨时易学展现出了"程—朱"主流脉络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杨时易学在一些主要的概念如易、神,以及由此展开的生死观方面,都受到了张载的影响,并与佛、道有丰富的互动。  相似文献   

10.
近40年庄子研究成就突出,著述数量空前,其中杰出之作质量优异,对于《庄子》文献、解释史、哲学等有更细密、透彻的梳理和论述。相当多的优秀论著或充实深化了先贤定论而更清晰可信,或颠覆了权威成见而能卓然独立。昭示新的文化语境中的学者们学风沉潜、视域宏阔、功夫深厚、思维缜密,使极具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庄子》思想焕发出新的光辉,改变了此前一段时间《庄子》蒙尘晦暗的状态,也必将相当长时间影响此后的《庄子》研究史。  相似文献   

11.
美国阿米什人(Amish)拒绝现代文明,遵循着"避世归隐"的田园生活,认为灵性的拥有比物质更具有价值。这与中国古代学者庄子提出的"逍遥游"的价值观有共通之处。本文通过两者价值观的比对,展示中西方社会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与魏晋士人郭象的遭遇,既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又可以在人性的根源处找到依据。郭象注的《庄子》,最终成了郭象自己的《庄子》,这与他所采用的"寄言出意"的诠释方法密不可分。郭象运用这一诠释方法建构了"独化"的哲学本体,为当时的社会存在找到了合理的依据,使得"天人"之间,乃至"自然与名教"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得以解决。本文主要从"独化"的哲学本体论、"名教"与"自然"的调和、对现代经典诠释的启示三个方面阐释了郭象哲学中"寄言出意"这一诠释方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绝圣弃智"是庄子的主要思想之一,对于"绝圣弃智"的相关论述主要集中体现在《庄子·外篇·胠箧》一文中。《胠箧》一文通过采用事物类比的方式对统治者治理国家,以及世人对待智慧的态度进行了深刻论辩。庄子认为,治理国家应"绝圣弃智"。本文立足《胠箧》且结合庄子"绝圣弃智"的思想来源,以及其产生时代的社会背景,探讨"绝圣弃智"带来的社会启示。  相似文献   

14.
苏霞 《文化学刊》2022,(4):174-177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从未停止过对生命的探索与思考,每个人对生命的认知都有所不同,许多哲学家、思想家也终身都在为此进行探究与总结。庄子作为古代中国历史上对生命有特殊见解的哲学家,他对于生死的见解犀利而深邃,冷静中不乏玄妙。他所著的《庄子》一书中更是对他的生命观进行了宏观、微观的阐述,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德育教育都有着巨大的引导与借鉴价值。本文就从生命教育视角出发,结合《庄子》生命观,剖析了当代大学生应当如何面对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野猪群(下)     
正五这白大爷不让人打猪,猪已如此疯狂精怪,让人不好想啊!猪打一头少一头,有什么不好呢?不止文所长,大家心里都疑惑:这老人是不是昏聩了?这是一定的。文所长已经发现,他的徒弟们也没对他作多大指望,他的存在不过是一种精神象征。他受人崇拜,是猎王呀,可他已经死了,就算从棺材里爬起来,也已经死了,已到了神龛上,或者说是活着的神像。可沿途的百姓认他,打到哪个村子,村子  相似文献   

16.
《庄子·天下》篇对墨家学派进行了多方面的评点,具体评述了"非乐""节用""自苦""后世弟子倍谲不同"等主张的不合理之处,最后得出"为之大过,已之大循"的结论。《天下》中对墨子个人的评论"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存在明褒暗贬的意味。《天下》中对于墨家学派的评论是以"道"为参照的,即是以道家的原初性理念为依据,得"道"才能算是至境,自然就会主张顺应自然、遵从本心、无所凭借、顺"道"而为,所以最后才会认为墨子"才士"也,对他的"才"因不得道而无法施展感到惋惜。  相似文献   

17.
李春林 《文化学刊》2013,(3):94-105
鲁迅盛赞索洛古勃是"死的赞美者"。鲁迅本人亦如此。两人都乐观地直面死亡,都能从形而上的本体论层面对死亡进行表现和思考;都认为死亡是对恶的抗争与终结;都将"死"视为追求自由和创造新天地的工具,视为"爱"的等价物;均通过死亡仪式的描写,强化死亡深藏的意义与功能。两人也都认识到死亡的负面意义;都用死亡描述和概括自己所处的专制社会的状态。两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索洛古勃的死亡观受到基督教和西方其他宗教及神话的深刻影响,鲁迅则更多地基于其生物学的人生观和进化论;索洛古勃对形而下的意义上的死亡的关注程度不如鲁迅;两人对待自杀的态度不同;在阐释死亡时对于先觉者与民众的关系的表现不同;探求死亡意义时彼岸此岸场域的立足不同;最大不同是鲁迅对于死亡始终持唯物主义的态度。鲁迅死亡观存在着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二律背反,正因此,他超越了索洛古勃。  相似文献   

18.
针对章启群先生把"《庄子》美学"作为悖论的问题,本文将为庄子美学的合法性进行辩护。首先,本文采用了彭富春"无原则批判"的方法,以此划分庄子美学的四个边界。其次,本文辨析了庄子关于美的言说,以此揭示庄子美学的诗意性。然后,本文立足于庄子自身的道,澄清了庄子美学的合法性问题。最后,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庄子美学的可能道路。由此,本文得出结论:庄子美学非悖论。即使庄子美学存在章启群先生所谓的悖论,作为悖论的"《庄子》美学"也反映了庄子美学的真相。  相似文献   

19.
陆机生命意识中有两个矛盾:一个是乐生哀死与生死如一的矛盾上,另外一个矛盾体现在陆机追求对生的超越上,也就是儒家入世"三不朽"与道家出世隐居思想的矛盾。陆机的生命意识由乐生哀死改变到生死如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陆机的生命意识看似矛盾,实则是陆机在经历了那残酷的社会现实体味惨淡黯然的人生之后,穷极思变思想自然回归道家思想时必然会有的一种体悟。  相似文献   

20.
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有一位睿智的老太太。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向她问问题,而她总是有问必答。小孩子中有个调皮的捣蛋鬼。有一天,他抓到了一只小鸟。他双手捧着那只小鸟,然后招来一群朋友,对他们说:"我们去耍弄一下那个老太太,好不好?我先问她我手里有什么,当然她会说有只鸟,然后我就问她这只鸟是活的还是死的。她要是说死的,那我就松开手让鸟飞走;她要是说活的,我就猛地一捏,给她看一只死鸟。这样,她怎样答也答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