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棘 《文化遗产》2015,(2):63-70
在迄今对1919年梅兰芳访日公演的舆论研究中,日本剧坛巨擘坪内逍遥似乎是个缺席者。实际上,逍遥不仅与梅兰芳有交集,还以连续的论文写作对公演做出了回应。这次回应不仅在当时的"品梅"言论中有诸多特立独行之处,对晚年逍遥而言也是自我反省和戏剧史观整理总结的表达平台。考察逍遥论梅的观点和写作背景,不仅揭示出逍遥本人和梅兰芳公演当时日本剧坛更为丰富复杂的一面,对从新的角度思考中国戏剧的历史和当下,亦有启发和补益。  相似文献   

2.
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与京剧之间,有过一段曲折的渊源。他对京剧经历了从不喜欢到逐渐热爱的转变过程。这在他所写的《谈梅兰芳》、《访梅兰芳》、《再访梅兰芳》、《梅兰芳不朽》等文章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而在认同的背后,则是京剧的魅力、艺术的融通、艺术观念的契合,以及梅兰芳先生人格的感动。这一过程典型地凸现出中国现代文人对京剧艺术观念的转变,意味隽永。  相似文献   

3.
正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通诗文、工书画,是一位极具文人气质的艺术家,这与他长期结交文人雅士不无关系。与梅兰芳声气相求的,既有旧派文人,也有新式知识分子。作家包天笑(1876-1973)就是一位与梅兰芳保持长期交往的新式知识分子。缘起《留芳记》说到包天笑和梅兰芳的关系,必得先从包天笑的长篇历史小说《留芳记》说起。包天笑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人和小说家,一生著  相似文献   

4.
夏立群 《出版参考》2006,(10):36-37
毕业于戏曲学院,长期从事京剧文化研究,曾以梨园文化作为突破口,集中研究梅兰芳文化现象,著有《梅兰芳与20世纪》和《梅兰芳百年祭》等的著名编剧、作家徐城北,说起读书来,故事太多了.  相似文献   

5.
刘贺 《新闻窗》2013,(6):96-96
《梅兰芳》上映后遭致了过多文艺理论家的批评。但个人认为,除对章子怡、黎明二人过于矫揉造作的京剧扮相难以接受外,就人物塑造、人性剖析、故事展开来讲,其实《梅》还算得上一部可以与《霸王别姬》相提并论的影片。不是《梅》输给了《霸》,而是黎明输给了张国荣,不是陈凯歌艺术修养的腐化,而是文艺输给了市场。  相似文献   

6.
北京培育了梅兰芳的梅派艺术,但他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最高荣誉的获得却来自上海。尤其是《申报》对梅兰芳持续的、大规模的新闻报道,使梅兰芳与他的京剧艺术脱颖而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梅兰芳也不再仅仅是一位戏曲艺人的名字,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符号意义,而上升为一种艺术境界、一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北京培育了梅兰芳的梅派艺术,但他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最高荣誉的获得却来自上海。尤其是《申报》对梅兰芳持续的、大规模的新闻报道,使梅兰芳与他的京剧艺术脱颖而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梅兰芳也不再仅仅是一位戏曲艺人的名字,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符号意义,而上升为一种艺术境界、一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闻周刊》2006,(16):72-73
作为国粹的京剧,是一种符号化了的文化,但是,京剧和《红搂》总是“人不托戏,戏不托人”,当年鲁迅就曾“刻薄”过梅兰芳在《黛玉葬花》中的扮相,“万料不到黛玉的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我以为她该是一副瘦削的痨病脸,现在才知道她有些福相,也像一个麻姑。”(梅兰芳演过《麻姑献寿》)虽说鲁迅虽与梅兰芳有过节儿,但是,到以男旦著称的京剧里去寻“千红同杯”“万艳一窟”的大观园,的确难。  相似文献   

9.
左仁 《兰台内外》2013,(3):11-11
梅兰芳能成为京剧大师,除了自身的天赋和努力之外,背后还有个特殊的智囊团。成员多是京城名流,因为酷爱京剧,自发组织起来,为他出谋划策、创作剧本、联系演出,事无巨细。这些人都是梅兰芳的超级"粉丝",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梅党"。他们出钱出力,共同把京剧艺术推上了巅峰。  相似文献   

10.
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与京剧之间,有过一段曲折的渊源.他对京剧经历了从不喜欢到逐渐热爱的转变过程.这在他所写的<谈梅兰芳>、<访梅兰芳>、<再访梅兰芳>、<梅兰芳不朽>等文章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而在认同的背后,则是京剧的魅力、艺术的融通、艺术观念的契合,以及梅兰芳先生人格的感动.这一过程典型地凸现出中国现代文人对京剧艺术观念的转变,意味隽永.  相似文献   

11.
近期,随着电影《梅兰芳》公映期临近,与梅兰芳有关的文化事件均成为热点,而有关他的婚恋故事更是重新成为话题。近日,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梅兰芳和孟小冬》刚上市,便引起媒体和读耆的强烈关注。本书为梅兰芳研究专家李伶伶的最新著作,书中首次撩开孟小冬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2.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和程砚秋早年有师生之谊,并同列京剧"四大名旦",后却一度分道扬镳,其间恩恩怨怨,扑朔迷离,长期以来世人为之困惑不解,本文试图揭开这一段尘封的历史,还梅、程两位大师由异质对峙,却异曲同工,最终殊途同归的真相.  相似文献   

13.
随着陈凯歌新片《梅兰芳》的上映,位居“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里。对许多人来说,梅兰芳是中国京剧界当之无愧的大师。同时,除了舞台表演之外,他的爱好十分广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绘画以及收藏方面的造诣,让他的价值不仅局限于京剧领域。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京剧大师梅兰芳在1930年曾经赴美演出,在与中国文化迥异的美国地盘上演出成功,而且激起了那个时代美国的一股“梅兰芳热”。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角度思考并试图解答梅兰芳的美国演出何以成功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时至今日,在我的影集里还珍藏着一张39年前采访梅兰芳先生时的留影。每当看到这张合影,总会浮想联翩。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闻名世界的文化古都,文人荟萃,艺术团体众多,而京剧又是诸多剧种中最有代表性的戏剧。当时,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均健在,梅先生又是京剧界的一位代表性人物,而且誉满中  相似文献   

16.
孙菁 《中国编辑》2014,(3):35-37
在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原新闻出版总署实施"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支持国内外出版机构在国际市场出版中国主题图书。文章以《中华文明探微》书系为例,探讨"走出去"图书在版权输出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各个环节,总结了中华传统文化读本类图书"走出去"的整体策划与具体环节实施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7.
雪里梅 《湖北档案》2009,(12):38-39
梅兰芳27岁时,经姑母和启蒙老师吴菱仙介绍,与16岁的“崇雅社”坤班青衣福芝芳确定了恋爱关系,并很快结为伉俪。福芝芳出身于满族旗人家庭,十分喜好京剧,与梅兰芳一样,都是师从吴菱仙,掌门戏有《王宝钏》和《生死恨》等.  相似文献   

18.
资讯     
"梅兰芳"系列书借势电影热推随着电影《梅兰芳》的上映,黄山书社趁势推出《梅兰芳与孟小冬》、《齐如山与梅兰芳》、《谈梅兰芳》,三书作者分别  相似文献   

19.
党洁 《北京档案》2011,(8):48-49
梅兰芳,著名京剧艺术大师。他是第一位将京剧艺术推向世界的人,其开创的"梅派"戏剧表演艺术,与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的表演体系、德国布莱希特的演出流派并称"世界三大表演体系"。梅兰芳在京生活50余年,留下了许多遗迹。梅兰芳的出生地——前门外李铁拐斜街45号,今铁树斜街101号  相似文献   

20.
民国报纸作为“中华民国”历史的信息载体,具有高度的人文研究价值,其中隐藏的民国历史文化也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之一。然而目前大部分收藏机构对民国报纸的建设开发仅停留在数字化阶段,缺少了对民国报纸的挖掘应用阶段。本研究基于中国历史文献总库——近代报纸数据库,针对民国报纸的内容特征与外部特征,结合数据库的元数据特点、新闻事件特点构建民国报纸知识本体,并以京剧艺术表演大师——梅兰芳作为实证研究主体,利用Gephi可视化工具构建面向梅兰芳的民国报纸知识图谱。从民国时期梅兰芳的文化外交、慈善义演、剧目演出三个维度分析民国报纸中记载的梅兰芳事迹,实现面向梅兰芳的知识挖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