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期语萃     
<正>"杠"先有顶撞的意思,为了表达的生动,便拈来语言中固有的"抬杠"一词使之生动化。"抬杠"原本是一种职业,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受人雇佣抬运东西,类似于今天重庆的"棒棒儿"。明刘若愚《酌中志》卷十四  相似文献   

2.
"扒灰"的理据是什么,古来说法很多,但都不得要领。本文指出"扒"的本字为"爬","爬"有"(动物)交配"的意思,"扒灰"是交配义之"爬"的生动化形式,前人都在"灰"字上做文章,迷失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人和事物的缺点为什么叫"毛病"?流行的解释是来源于马的毛发有缺陷的"毛病",本文指出这一解释不能成立。"毛病"最初指人身体上的小病。"毛"有小的意思,今称一角钱为"一毛",就是来自小钱义的"毛钱"。由小病引申泛指缺点。  相似文献   

4.
要"露马脚"义为隐藏的事实真相泄漏了出来,或无意之中露出了破绽。"露马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含义,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本文指出"露马脚"真正的起源应该是古代用驴马装扮麒麟的民俗活动。用驴马装扮麒麟时,身上虽然套着麒麟皮,但驴马的脚则是暴露的,所以就有了"露马脚"的俗语。生活中外露的现象很多,何以用"马脚"外露来表示露出了真相?原因在于唐宋以来常用"手脚"或"脚手"表示人的举止行动,"露马脚"是在"露手脚"基础上产生的,是后者的生动化形式。  相似文献   

5.
杨琳 《文化学刊》2016,(4):41-43
假装糊涂或装腔作势为什么称为"装蒜"?债务多为什么说"一屁股债"?这是大家颇感兴趣但又找不到答案的难题。"装蒜"最早写作"装酸"。"酸"有假装斯文、装模作样的意思,后人因不知"酸"有此义,故写成了同音字"蒜"。口语中表示欠债时,与"债"搭配的动词往往是"背""负""拖""拉"等词,"背""负""拖""拉"的对象总是在人身后。语言中常用"屁股"指代身后。为了表达的生动,从笼统的"身"移就到具象的"屁股",就有了"一屁股债"的说法。  相似文献   

6.
"盐酱口""朱雀口""乌鸦嘴"三个俗语词的含义和理据目前还不是很明确。总体来看,它们都可表示说话应验,区别在于"盐酱口"是中性词,"朱雀口"是褒义词,"乌鸦嘴"是贬义词。朱雀是传统文化中的"四灵"之一,受人崇拜,所以出自"朱雀口"的话不但可靠,而且权威。乌鸦常在墓地抢食祭品,因跟死亡相关而被视为凶鸟,所以出自"乌鸦嘴"的话无论可靠与否都不是好话。"盐酱口"的理据有多种解释,但都不可靠。本文认为"盐酱口"一词的产生机制是:验证义的"譣"原有虚检切的读音,该音在一些方言中一直传承者,明代的时候与"咸"同音,为了生动化,便用具象的"盐酱"加以替换,于是就有了"盐酱口"一词。  相似文献   

7.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是我们生活和教学中常见的成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东海"和"南山"的解释提出了诸多疑问。这背后的原由要追溯到方位词"东""南""西""北"的文化意蕴。本文将首先介绍方位词东、南、西、北的文化义,随后分析南山、东海的文化意蕴,最后针对成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成语教学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8.
"察隻子""变复""偶语"是古籍中的三个疑难词,前人释说不一。本文认为"察"的本字当为"差","差只"义为无匹配的一只;"复"有消除义,"变复"义为灾变消除;"偶"有会合、会聚的意思,"偶语"的确切含义是"私下聚在一起谈论不宜公开的问题","偶语"还有名词的用法,指风言风语的话。  相似文献   

9.
顾玉萍 《文化学刊》2015,(3):201-203
由于从主观上论证自身理论和从客观上含义不同,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解释不计其数,都有一定合理性和文字上的依据。本文借助前人的解释,将这句话理解为孔子"利"讲得少,赞许"命"与"仁",但不是反对"利",是要多讲"命"与"仁"。重点结合孔子的思想、生平及《论语》中"命"与"仁"的关系,对此解释进行深入论证。  相似文献   

10.
"马百六"与"拉皮条"的词义是明确的,但其理据则众说纷纭,迄无定论。本文认为"马"隐喻女子,"百六"既有才华出众的含义,又有灾祸的意思,拉皮条的人在为男子牵"马"方面很有本事,而其行为属于祸水,故称之为"马百六"。"百"写作"伯、泊、八"都是音近借字。拉皮条古代又叫"牵马""拉马","牵马""拉马"即牵拉着马的缰绳,而缰绳大都是皮条做的,所以"拉皮条"不过是"牵马""拉马"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相似文献   

11.
"道"是什么?辞源上的解释主要是道路、方法与规律;大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上的解释主要是世界的本原和规律.此百科全书还特别注明:庄子认为,"道"是终极本原,是无所不载、无所不覆、自生自化的宇宙本体.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开封尉氏丧葬礼俗中的犯七习俗与"浇旗"仪式,婴儿祈福"结疙渣"习俗与"卸枷"仪式这两个习俗的由来,论证"浇旗仪式"是"交七"的谐音联想,"卸枷仪式"是"卸痂"的谐音联想,揭示民俗语词理据探求在考证仪式由来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口无择言”的“择”通常有两种理解:一是表“选择”义;二是认为“择”通“殬”,表败坏义。为准确解释“口无择言”一词,该文结合大量古典文献资料,从“择”字的义项、“择言”的含义、“口无择言”的使用语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明确“口无择言”一词中的“择”应当理解为通假字,该成语应译为“不说败坏人的话”。在释义的基础上,该文结合古今语料,对比“口无择言”和“口不择言”两词的使用语境及区别,了解两词常因为表层结构相似而误用、混用的现状,深入分析两词误用的现实原因,为准确理解和解释古汉语材料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郭象的《庄子注》在庄学史和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自得"是郭象创造性思想表现之一,它是理解性和逍遥的基础。庄子和郭象认为"自得"有心灵宁静的含义,郭象的"自得"还有物之生死存亡及其属性皆无外因之意;郭象的性具有生命、欲望、情感和本质属性等含义,丰富和发展了先秦的人性思想;在逍遥问题上,郭象和庄子都认为逍遥有无为自得义,郭象的逍遥还有任性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从语义和语用层面解读"所谓X"结构的含义。从语义角度看,"所谓X"结构的第一层含义是用以提出需要解释的词语,可理解为"所说的";第二层含义是用以表示对中心词"X"的否定、讽刺和挖苦的含义。从语用角度看,说话者所言的中心词的词频和听话者的认知构建都是影响"所谓X"结构语义不同的因素。本文旨在对"所谓"结构能够实现不同释义的成因进行探究。经过考察,笔者发现,"所谓X"结构差异性解释与其所在的语境和语用原则有密切的关系。"所谓X"结构是否用在与中心词概念意义相关的语境(即是否违背"R-原则")、其中心词的词频高低、听话者的认知状态等都是导致语用隐含性实现的直接原因,这些原因是解释"所谓X"结构有不同意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唐代大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是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更是流传千古,传诵不衰。对于句中的"落霞"一词,百度和教科书的解释为"晚霞"。其实,这是一种文化的误读:这里的"落霞"和"霞"没有任何关系,而是指的一种飞蛾!"落霞",确切的解释为"零散的飞蛾"。百度和教科书对"落霞"的解释有两个释义:其一指晚霞。举例便是王勃这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  相似文献   

17.
正豹山口村是个小山村,位于山东省栖霞市松山街道办事处东北面4公里处的山谷之中,因昔日有道士在此择泉结庐、传经布道、感化黎民,故当地百姓都管这里叫道士夼,现在又改称元古道场。这里有龙抓场、道士夼、三官顶、媳妇道等当地百姓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其中最神秘的要数"柳仙湖"名字的由来了。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道士夼中有棵很粗的古柳,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故事,是"对外传播"题中应有之义;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新闻媒体的分内之责,也是提升对外传播实效的利器。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中国的故事加起来就是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说,"故事"就是理念、形象的具体而生动的诠释和写照。在中国备受关注的舆论环境下,在媒体生态发生巨变的背景下,如何让"故事"本身的力量在对外传播中发挥更大效用,需要我们在传播理  相似文献   

19.
"发昏章第十一"是"发昏"的戏谑说法。这种说法是怎样形成的,有多种解释,都难成立。本文认为"发昏"是借助"昏障"一词作为桥梁关联到"章第十一"的,"十一"就是"十"的强调形式。"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由来更是一个难解之谜。本文指出,"三七"是佛、道念诵经咒及传统医学治疗中常见的数量要求,以"七"为一周期,满足了"三七"之数,就能达到希望的效果,否则效果不好或无效,因此,当人们想表达不顾章法、不计后果的观念时,自然想到了"三七二十一"之数,于是就有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俗语。  相似文献   

20.
罗钢先生关于王国维"意境"理论来源的系列文章是近年学界比较关注,也是寄寓期望很大的一种新的研究成果。但遗憾的是,他在研究方法上不仅没有突破前人,反而更加彰显出这一研究范式的问题,因此其结论自然也就难以经得起推敲。罗钢先生的研究表明,对于王国维"意境"理论来源乃至中国文论现代性的发生问题,目前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存在严重问题,必须予以深刻反思。前辈学者通过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发掘出"格义"这一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特殊方式,曾有效地解决了学术史上的一些疑难问题。近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样,同是一个"格义"的时代,引入这种研究思路与方法不仅可以顺利地解决王国维"意境"理论的来源、"意境"现代意义的生成诸问题,同时对整个中国文论现代性发生问题的研究恐怕也是一种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