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打工诗人"郑小琼从2005年开始发表诗歌,她的诗歌有大量"打工"叙事以及工业符号,同时存在不少自然叙事,其诗歌中工业的机械、冷酷与自然的和谐、浪漫形成极强的、对立的张力。工业与自然在拉扯的同时,表现了诗人对当今时代工具理性化的反抗,对于异乡漂泊的焦虑,以及对于主体生命在被工业机制裹挟时能否完整保有心中"诗意"的思考。郑小琼的诗歌也表达出现代工业文明和自然、生命的矛盾,展现出对于当今时代的悲悯之情。  相似文献   

2.
正当俄罗斯姑娘遇见杭州,她以诗记录留学生活俄罗斯姑娘唐曦兰的中文诗作,6月续集出版了。她说:"艺术家与诗人都是自然的情人,艺术是一种信仰,而诗歌是一种生活方式。我用艺术去表达自己心中的色彩;我用诗歌去表达对中国、对祖国、对爱情的感悟。"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塑造的美狄亚这一女性形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她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觉醒的女性形象。她的被弃意味着在社会与文化双重压迫下,女性面临着生存的困境。她的复仇意味着在困境中她不是委曲求全,而是奋起抗争,从而实现了对现存社会与文化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4.
张慧琴 《文化学刊》2015,(4):206-209
上官昭容的诗歌代表了初唐诗宫廷诗的辉煌,也开启了盛唐诗出游诗歌盛况。作为中宗朝鲜有的巾帼诗人,她的诗歌却很少有人作专门的考释和研究。她的出游诗代表作《游长宁公主流杯池》当中有很多语词值得作进一步探究和考释,也为进一步研究其诗歌提供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5.
樊瑞娟 《文化学刊》2024,(3):141-144
《金锁记》是张爱玲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对女性意识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处境和追求。本文以《金锁记》为例,探讨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文化内涵。首先介绍了张爱玲及其作品的背景,分析了她作为女性作家对女性意识的关注和表达的重要性。接着概述了《金锁记》的故事情节,其中女主角曹七巧作为一个新女性形象,在家庭、婚姻和社会角色中面临种种挑战和制约。女主角的经历反映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限制,并体现出张爱玲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批判。然后重点分析了《金锁记》中女性意识的表达,曹七巧对自我独立和自主选择权的追求成为她意识觉醒的源泉。最后分析女性意识的文化内涵,总结了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金锁记》展示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并提出了对传统观念和社会期待的批判。文化背景对于女性意识的形成和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社会角色和权力等方面也是女性意识的重要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6.
艾丽斯·沃克,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曾获美国普利策奖。在小说作品中,她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黑人女性形象。她的大部分小说都注重表现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注重黑人女性在男性与种族主义双重压迫下的觉醒,不仅体现了作者内心追求平等女权的思想,也代表了黑人女性整体的思想形态和内心世界。本文从艾丽斯·沃克的经历出发,分析小说创作背景和特点,结合作者笔下的性别暴力和女性形象,以女性主义为视角,对她的小说进行梳理与解构。  相似文献   

7.
卢霞依 《文化学刊》2024,(3):100-103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以女性为核心的“她综艺”应运而生。现象级“她综艺”系列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将视角对焦于中年女性,成为研究“她综艺”中女性形象构建的典型案例。笔者以该节目为主体案例进行展开分析,探究其塑造的女性形象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共同串连起了丰富多彩的女性成长叙事。而面对“文化工业”复现的问题,《乘风破浪的姐姐》仍然会受到传统的性别意识与资本市场的影响,消费主义对女性形象的限制因素依旧存在,女性的个性化发展难以快速实现。“她综艺”类型节目应摒弃过于娱乐化的浅层表达,走进普通女性的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塑造健康积极的新时代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8.
周利荣 《文化学刊》2010,(5):98-103
媒介的根本功能是交往,女性获得媒介话语权是实现交往的首要条件,但它并不是实现妇女解放的决定性力量。从历史视野来看,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是妇女解放的根本动力,如果生产方式适合女性的自然生理条件,女性对社会生产的参与程度就高,社会地位也相应提高。女性主义媒介批评致力于妇女解放的深层诉求,其文化意义在于对男权文化显示出颠覆性倾向,但妇女解放只能通过女性对社会生产和文化创造的参与程度来实现,通过提高自身生产能力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质疑花木兰     
传统认为花木兰是中国古代女性的优秀代表,这种观点是缺乏理性分析的。历史上的花木兰可能是一个身体畸形的"男性假两性畸形"人。战功赫赫的花木兰并不美丽善良,她是嗜血的。花木兰"女扮男装"参军打仗,她的成功代表着男性的成功。"花木兰"误导了中国当代的"男女平等"。花木兰是"女性自然肌体"与"男性社会角色"的嫁接与融合。明清时代的舞台上涌现了更多的花木兰式的女英雄,这种现象反映出男人内心的恐惧和软弱。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交流》2002,(5):10-14
《大英百科全书——世界名人录》上收录了这样一位中国女性,在她身上娴雅文静和深刻敏锐似乎得到了很好的统一。在她的事业发展过程中,她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令许多人羡慕的机会,而最终组建了自己的企业。她的成功让很多女性都感到鼓舞,而在很多人的眼里,她是现代社会中女性形象的完美体现。她,就是杨澜。  相似文献   

11.
从《诗经》婚恋诗看女性的爱情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佳 《文化学刊》2015,(4):79-8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多个层次的歌颂,婚恋就是歌颂的对象之一。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诗经》中的婚恋诗进行简单的阐述,将纯真与质朴的感情展示出来,表达古代女性对幸福生活和自由恋爱的渴望,映射出当时社会女性的爱情观以及对现代女性在爱情观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通过对"王娇蕊"这一形象的描画,肯定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女性意识在"社会层面""自然层面"和"文化层面"这三个维度的觉醒,突显出张爱玲本人的女性意识。但与此同时,也较为冷静地审视了当时女性意识的局限性,即在男权社会下女人依附男人的劣根性尚存,女性的心理痼疾并没有根本祛除,女性自身观念和行为仍需再定义、再提升,这对于中国女性意识研究尤其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女性意识的研究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郑敏是"九叶诗派"的重要女诗人,她的诗作多涉及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有很强的哲学思辨性。在作品中,她直视死亡,将其作为诗歌母题延伸,形成具有诗性的"死亡观"。这种死亡观不但凝聚着郑敏对生死问题的认知,也展现出诗人在诗歌书写技巧方面所做的努力,是郑敏诗歌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本文将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诗人与死》,从"诗人"身份、死亡定义和形成原因归纳郑敏的死亡观,力求发掘其蕴藏的文字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安华 《文化交流》2004,(6):50-51
王仁华,女,安徽合肥人,1952年生,1997年研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合肥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合肥市书画院特聘画师,安徽省书画院特聘画师,江苏省书画院特聘画师。王仁华擅长女性题材,倾力关注女性在历史和传统中的地位。她欣赏中国传统女性的善良、温柔,也深深同情社会对她们的种种禁锢和不公。她喜爱一种清凉的怀旧情结,并经常在她的作品中挥洒自如、细腻动人地表现出来。1994年作品《寻风拾遗》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入编《中国工笔当代卷》(1990-1997年) ;2000年作品《窥探》获“世纪·中国风情中国画展”金…  相似文献   

15.
托尼·莫里森作为美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作家,她的写作视野基本停留在黑人女性面对男性权利与白人种族的压迫上面。她的小说《天佑孩童》也具备这样的色彩,黑人女孩布莱德的成长是众多黑人女孩成长的缩影,从黑人女孩被虐待到最终挣脱了社会与内心的束缚,过上幸福生活。小说用富有诗意的笔法写了黑人社会中爱的缺失与证据。本文从黑人社会的几个维度分析了造成黑人女孩缺乏关爱的因素,最后又分析了小说给黑人女孩指出的出路。  相似文献   

16.
诗歌不仅是人类文明瑰宝,在语言、内容、思想、文化等方面还具有美育价值。中国古典山水诗和英国浪漫主义自然诗在艺术创作的虚实表现上有很多共同点,同时也存在诸多差异。该文从中国和英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着手,运用平行比较法、跨学科研究法、文化比较法,研究了中国古典山水诗与英国浪漫主义自然诗在艺术表现的虚实上的差异:诗歌虚实字词的运用、创作主体的存在与虚实呈现、景物与情境的虚实表现。虚实表现差异的比较分析,对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学的艺术创作手法和进行艺术评论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红颜写作"是2010年诗歌评论家李少君、张德明提出的诗歌概念,用来指代博客时代的女性诗歌潮流。从诗歌现象的出现到引发争议,从回溯词源到全新意涵的阐释,这样的命名似乎呈现了悖论特征。诗人的身份认同和批评家的学术评价共同阐释着"新红颜写作"的诗学特征与美学倾向,这种诗歌样式本身也推动了21世纪诗歌运动的发展,展现了更多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树立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和平等意识,是简·爱女性意识觉醒的体现。她不认同当时的社会给予女性"家庭天使"的定位,转而追求精神自由和经济独立。与此同时,简·爱的女性意识又表现出较强的局限性。简·爱把财富、阶级和美貌放在先于真爱的位置,并且其过于依附罗切斯特,不愿正视伯莎的存在,不自觉地服从圣约翰,这表明她女性意识的表达不够成熟。本文将分析简·爱的女性意识及其局限性,是对现有观点的丰富和补充,有助于拓展该论题的考察视角与维度。  相似文献   

19.
空间意象图示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在不同国家诗歌中得到或多或少的展现。诗歌翻译过程中,空间意象连接中外文化,传播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激发英语国家对自然空间中原型意象的感受,唤醒他们对自然及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该文从生态空间的视角,对《早发白帝城》的两个英译版本进行解读,试图找到诗歌英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采菽堂古诗选》选入了先秦至隋代的各类诗歌,是一部清朝颇有影响力的诗选集。《采菽堂古诗选》诗歌的选录体现了陈祚明与其他诗选作者与众不同的思想观念。本文拟借由《采菽堂古诗选》选录的女性创作的诗篇和表达女性情感的诗作,聚焦探究陈祚明对女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