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凯瑟琳·安妮·波特在其小说《他》中运用了有限全知视角和直接引语的叙述技巧,展示了一个家庭主妇的无奈与无助,体现了生活的艰辛,充分展现了波特作为美国杰出的的文体家的卓越才能。本文主要就是分析《他》的有限全知视角和直接引语的叙述技巧。  相似文献   

2.
但丁作为一名诗人,其长诗《神曲》享誉世界,作为一名政治思想家,又致力于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论世界帝国》一书就集中反映了其政治思想。本文阐述了但丁的政治思想——世界主义与政教分离,分析了该思想产生的渊源,阐释了其思想逻辑,在肯定但丁做出的贡献的基础上,指出了书中的矛盾之处及存在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理论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理论架构[新加坡]王润华一、“诗人批评家”与“创作室批评”:沈从文的小说批评理论我在《从艾略特“诗人批评家”看沈从文的文学批评》一文中指出,沈从文是一个标准的诗人批评家(poet-critic),他的小说理论与批评是典型的创作室批评(...  相似文献   

4.
陈忠实采用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笔法,描绘了生活在白鹿原上的人们的悲欢离合及历史的沧桑巨变,在社会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对立冲突中凸显出一个民族的反抗精神。《白鹿原》通过阐述传统文化规范对人性的压制及人性的反抗酝酿出的矛盾冲突,使作品传达出强烈的悲剧意识,并形成了浓厚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5.
作为首部中国通史,《史记》不仅开创了纪传体历史之先河,也在传记小说、类型化人物描绘等多个艺术层面开创了文学创作的新篇章。《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影响深远,当代读者需坚持辩证原则客观看待,才能同时兼顾对文学艺术的审美和对历史真实的思辨。  相似文献   

6.
《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整个黄土高原上平凡人的生活,全篇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意识。本文通过孙氏兄弟的生存悲剧与爱情悲剧两个方面来解读《平凡的世界》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7.
俄裔美籍作家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是20世纪杰出的小说家、批评家、翻译家、诗人及鳞翅类昆虫学家。《洛丽塔》是其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作者结合自身独特的生活经历,融合多种唯美新奇的艺术手法,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小说不是诗,却一切皆在诗的高度之上。本文从小说的主要艺术特征出发,试探析纳博科夫在充满诗意的笔下设计出的精美绚丽的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8.
托尼·莫里森(1931-2019)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宠儿》作为莫里森的巅峰之作,在美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宠儿》中颜色的象征意义,来探讨色彩在揭示和深化这部作品主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此丰富和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为读者提供解读作品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该文透过林中雪这个当代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简要地分析了当代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当代知识分子一定要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在恰当的时候参与到公众生活;当代知识分子应是民众道德的引领者,同时也要参与到经济政治生活中,葆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当代知识分子要争取自己应得的“面包”,但不放弃内在精神和理性思考的自由才是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10.
《萧萧》是满含悲剧色彩的作品,尽管沈从文依旧用田园牧歌般的文字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风俗画,但是在这美好的背后却满是不幸与悲伤。萧萧对人事的不知使她一步步走向了不幸,而在萧萧之后,又不知有多少人在不良文明的驱使下,在自身的蒙昧中走向同样的结局。在这悲剧书写的背后,既有沈从文对湘西世界的理性体察,也有他对民族文化的矛盾与担忧。  相似文献   

11.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在<边城>里,通过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及对<边城>中人物的刻画,描绘了一幅人性至情至善的民俗风情画,讴歌了一首人性至真至纯的赞美诗.  相似文献   

12.
《陆犯焉识》是作家严歌苓在2011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以上海陆家百年沉浮为切入点,以陆焉识与冯婉喻的世纪之恋为主线,叙写了一部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难史。在福柯规训理论的视角下,可以看到陆焉识在其追求自由的一生中所遇到的来自政治话语、监狱权力、和家庭生活的规训。面对这些规训力量,他的反抗与逃离,又表达了作者对自由与希望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米》是苏童思考和面对人以及人的命运中黑暗面的作品,塑造了一个精神漂泊者的形象;探讨城市带来的人性异化,宣扬一种仇恨主宰的人性恶,发现人孤立无援相互对立的生存状态;引导我们直面灵魂遭遇的困境,触及个体生命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4.
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以生命的原欲为出发点,编织出爱别离和怨憎会的复仇史诗,并以强烈的反抗精神和存在主义的表现方式处理两性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显现出女性群体的生存困境和主体意识觉醒。同时,亦以第二性的视角为出发点,抗衡父权制度下男性对叙事话语的垄断,显现出古希腊社会王权与夫权的双重压迫。并以反权威的戏剧观念,对弱势者无法以合理渠道宣泄的情感诉求展开释放和共识。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与法律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即是探讨文学作品中涉及法律的问题。唐代小说以传奇为主,内容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法律问题也是屡见不鲜。本文从唐传奇小说中涉及的诉讼、婚姻、复仇、继承等法律问题出发,认为这些法律问题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部分在文本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或推动剧情往另一个方向发展,或显示出深厚的意蕴内涵,或表现出某种特定的人文心态。  相似文献   

16.
《天狗》是贾平凹在20世纪80年代最著名的一部中篇小说,他通过朴素的语言,展示了丹江东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及底层人民的生存面貌,深刻揭示了"崇高"人性的本质。本文主要探讨《天狗》展示的乡土世界的丰富意蕴。  相似文献   

17.
肖江虹是近年来创作成就较为突出的青年作家,源于肖江虹对底层的独特感悟,他的小说写的几乎都是农村,写底层人民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虽然偶尔也会写到城市,但人物都是城市边缘人,肖江虹的小说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并形成了独特的底层叙事话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代底层文学的创作。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初以来,英语世界对李渔小说的翻译与研究,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几经沉浮,李渔小说如今在西方汉学领域已确立经典的地位.本文以全面而详实的资料系统回顾了这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对重要的译本、翻译家及其成果进行了客观的梳理与分析,总结归纳了李渔小说英译的特征,并指出了英语语境中李渔译介存在的问题.思考海外汉学界对李渔的翻译与接受,无疑有助于理解李渔及其对东西方读者的影响,继续推动李渔作品在海外的翻译与研究,促进中外学者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19.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创作的一部反映美国黑人妇女生活现状的长篇小说,以对主人公皮科拉的一生事迹的描写,为人们展示了生活在双重文化冲突中的黑人逐渐被扭曲了的自身价值观的问题,叙述了皮科拉受到的虐待和遭遇,显示了黑人妇女在当时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本文将结合《最蓝的眼睛》,分析其中体现的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20.
让·菲利普·图森是继"新小说"之后的法国文坛新秀,被许多学者称作"新新小说家"或"后现代小说家"。他于2005年发表的小说《逃跑》,内容简单,情节平淡且无因果关联,叙事者只承担基本的叙事功能,客观地叙述一个表面世界,不作任何评论,叙事者的眼睛像一架摄像机,这种视觉化的聚焦手段给人一种冷漠的感觉。本文以经典叙事学理论为依托,解析视觉化的聚焦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