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代班固的《离骚赞序》和《楚辞序》在评价屈原时其主要观点几乎完全对立,由此引来后人聚讼不已。笔者认为:班固对屈原始终是敬佩景仰的,《离骚赞序》和《汉书》中对屈原的评价代表了他的观点;而《楚辞序》则是不得已而为之,是表面出自班固之手而实质体现汉明帝意图的代言书。  相似文献   

2.
“香草美人”意象及“求女”等情节的运用,使得《离骚》若隐若现地隐含着某些不为人知的性恋意识。为人们所详加讨论的“男女之恋”不过是其中一种,却往往被视为君臣关系的隐喻或象征。而从全诗所表现的诗人心态来看,《离骚》中存在三种可能的性恋模式,即异性之恋、自恋和同性之恋,它们从现实层面、精神层面和意识层面反映屈原的整个情感世界和心理状态,包括其现实处境。  相似文献   

3.
坠露与落英出自《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句。学术史上对这两个词尤其是落英的训释有较大争议。通过语法与辞意分析可知,落英为始生之英华,坠露为欲坠之露珠。这两种名物象征屈原高尚纯粹的人格理想。这种理想贯穿《离骚》始终,并通过朝……夕……句式所蕴含的敬意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4.
《离骚》抒情主人公神游叙事出现的崦嵫、咸池、扶桑、若木,都是楚族祖先圣地的标志,均位于西方,是抒情主人公神游过程中短暂驻留、逍遥休憩之地。天津、昆仑、西海,是第四次神游的历经空间,把祖先圣地作为神游的最终归宿,对那里流露出依恋不舍的情怀。《思美人》、《远游》对神游情结的设置,有些段落是对《离骚》神游场景的复制,寄托的也是恋祖情结。至于《悲回风》抒情主人公的神游,顺序与《离骚》明显有别,恋祖情结表现得更为充分。以往研究忽视先秦楚辞神游叙事的恋祖情结,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有的因为所持理念偏颇,有的则是由于研究方法不当。  相似文献   

5.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两部《狄仁杰》系列电影,糅合了古装、宫廷、侦探、武侠和玄幻元素,成就了近10亿的票房,也成为徐克"北上"以来电影的代表作。本文从魔幻大片背景出发,就类型、剧情、人物和内涵四个角度,比较探讨两部电影的特色、优长与缺憾。  相似文献   

6.
《孝经》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内容看,《孝经》应该是先秦两汉时期"经过几代儒家人物的增删、润色与整理"而成。以孔子、曾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虽然也有忠孝相通的观念,但是,其关注重点是家庭伦理;《孝经》中,事亲之孝只是立论的基础和前提,其核心内容是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因此,《孝经》完成了儒家孝道由家庭伦理向政治理论的关键性转变。秦汉以后统治者不遗余力地提倡的正是《孝经》之"孝",因此,其与原始儒家孝道思想渐行渐远也就不足为怪。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宋向来并称。宋玉以其杰出的艺术天才踵武屈原,仿《离骚》而作《九辩》,并在赋体文学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启秦汉以后文人文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8.
五帝之一的舜帝被誉为"德圣孝祖",《史记·五帝本纪》评价其"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舜帝精神早已成为一个固定的文化符号为人神所共仰。舜帝抚琴吟咏《南风歌》,使舜帝文化符号成为运城盐池古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舜帝文化符号,既是盐泽之富的缔造者,又是亭台楼阁的文化之源,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大师与玛格丽特》游走于"现实、魔幻、历史"三重空间,以魔鬼沃兰德一行人物亦真亦幻的降临为纽带,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现代文明下的莫斯科公民麻木而卑琐的生存状态。小说之经典性在于经一代代的读者推敲解读仍有新意。本文根据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试对小说中魔鬼沃兰德的假面形象与"狂欢化"特征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0.
杨执中是《儒林外史》中一个性格鲜明且有颇多争议的重要人物,通过出身、经历、科名、家境、癖好、性情等各个方面的比对可以看到,当时在士林中交游广阔且在诗坛颇具声名的诗人王藻应当就是《儒林外史》中杨执中的原型。吴敬梓将王藻诸多方面的个人信息都带入小说并附着在杨执中的身上,同时又在某些方面作出了根本性的改变,最关键的便是对于诗人身份的遮蔽和瓦解。诗人身份的消磨使得杨执中只能徒具名士之表而内里却是一片真空,因此他只能通过种种方式对之进行遮掩,这也带来了人物性格更为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并进一步增加了这一人物在矛盾而混乱的身份中的困窘与尴尬。  相似文献   

11.
王弼的《周易注》中的"通感"论既有象数上的作用,也蕴含了美学的思想。他通过阐释《咸》卦的《卦辞》,将"虚"与"情"结合,以达到一种感悟式理解;阐释《彖》传,通过爻所显示的抽象的位置与所蕴含的义理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一种体认式的情感。在《周易略例》中也用了相同的思想说明其解《易》体例。在此,达到了"情的识化"与"识的情化",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尽管表现抽象,但在含义上却极为丰富,生动而活泼的,紧密结合的具有天然美感的美学世界。  相似文献   

12.
历史的真相和对此一历史的评价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在探求历史真相的问题上,唯一的原则,就是尽一切可能实现对历史真实的尽可能准确的描述。勇于直面历史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一个社会对待历史真实的尊重程度直接反映着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先进程度。近来,学界围绕着当年李希凡写第一篇批判"《红楼梦》研究"文章时,是否致信《文艺报》编辑部探询能否发此批判文章一事,展开了深入的、自由的讨论,已引起世人相应的关注和思考。本刊此期发表的几篇文章,都是就"鲁迅、茅盾联名致红军贺信"之有无而阐述自家观点的,希望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和思考。是否有"鲁迅、茅盾联名致红军贺信",是个老问题,学界多年纷争,并非没有倾向性意见,但也没有定论。愿鲁迅研究专家和学界有识之士发表见解,以推进这一追询历史真相的学术讨论日益深入。  相似文献   

13.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屈原《离骚》)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道德经》)  相似文献   

14.
从关于杜甫诗歌"转益多师""递相祖述"的"集大成"一路看下来,《红楼梦》之"集大成"也主要体现在对各种前人文本的广纳博取、脱胎换骨等方面。在作者集腋成裘的苦心经营下,《红楼梦》在叙事与写人等文本创构上显示出典雅深微特点,充满诗情画意。根据脂砚斋等人的评语提示,我们较充分地感受到这部小说文本的许多细处是从诗词、戏曲、小说等前人文本翻转而来。作者在承袭前人文本的过程中,还特意"避俗套法",尤其注意"翻俗为雅",通过脱化前人文本以提升新人耳目的审美境界。当然,在饱含"互文性"的创作中,《红楼梦》显示出其较强的镜照功能,尤其是善于通过别出心裁的吸纳和接收,将《西厢记》《水浒传》《牡丹亭》《金瓶梅》等经典戏曲小说从"诲淫诲盗"的污名化泥潭中拯救出来,使之反转、升华至以雅为美的新文本殿堂。总之,《红楼梦》的"集大成"是多层面、多维度的"互文性",而并没有停留于简单的拼凑抄写。  相似文献   

15.
《赵氏孤儿》作为中国古典悲剧的典型代表,其悲剧人物不乏崇高之美。然而,崇高的背后是残酷的鲜血,是无辜者的牺牲,人性在成全其崇高的同时,也遭受了无情的泯灭。如果过分强调"仁义"而忽略"爱",这样的崇高是令人敬畏的,也与古代圣贤的原意相违背。本文从悲剧集中体现着崇高、程婴换子、易牙烹子献糜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赵氏孤儿》中程婴形象的崇高之美。  相似文献   

16.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中的名句,其中的"秋菊之落英"一句究竟作何解释,自古及今,真可谓聚讼纷纭,言人人殊。钱钟书先生指出"夕餐秋菊之落英"句"乃宋以来谈艺一公案",在仔细梳理前人诸说得失、尤其是批评前人"意识腐蚀""以古障眼目"弊病的同时,钱先生引经据典地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论证,认为"落英"与"坠露"对称,互文同训,"落"与"坠"义同,"落英"亦即陨落的花,从而有根有据地破解了这一学术陈案;在昭示研究方法方面,启迪后来者尤多。  相似文献   

17.
在中华文明璀璨夺目的历史长河中,有一部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万古流传。在灿烂群星的民族脊梁榜上,有一位“高山仰止”的巨人——司马迁让世人颂扬。  相似文献   

18.
1972年9月中国和日本恢复了邦交,这在当时是轰动世界的重大事件。毛主席在中南海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时,亲自送给田中一册线装本的《离骚》作为礼品。《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等新闻媒体都刊登了这张照片。  相似文献   

19.
《春秋》与"王道"向来专属孔子与孟子,发展成为中国经学的核心意识。东汉以后,经学上"古"、"今"的流派意识逐渐专断学术,《三传》之传习者虽各持门户之见,但无不是割裂"王道"与《春秋》的大体,各自逆溯孔子的心事。而"王道"的观念,动必专属《孟子》,推衍为东亚治国观念的理想。唯专门之学日甚,"专属"的思维定势,遮断一切实相,《春秋》与"王道"支离,其弊既深且巨。因此,反求真实的历史,势不能不破"专属"《春秋》于孔子之蔽,而解一尊"王道"于孟子之惑。  相似文献   

20.
大哥难当     
做大哥,许多时候不看你有没有机遇,有没有本钱,而是看你有没有御人之术,而御人,真是个费尽心机的事. <水浒传>里的柴进,是位想做大哥的人物.梁山上王伦、林冲、宋江、李逵、武松众多好汉,都受过他的恩惠.当年在江湖上,名气最大的要数"及时雨"宋江,其次就是"小旋风"柴进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