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吴世旭 《文化学刊》2013,(5):111-115
1980年代以来的民间庙宇重修体现为一种权力互动的文化表征,在特定的学术话语中被表述民间信仰活动复兴的结果。实际上,庙宇重修的根本原因乃是社会性的,本文认为,庙宇之社会生命的维持既依赖于物质性的建筑,也离不开仪式活动的展演,二者都是地方营造的特定方式;正是通过这种地方营造,庙宇具备了将不同的人、事、物吸纳进来的资质,因此,庙宇重修实为地方营造在宗教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达,其根本意义和房屋的建造与重修一样,在于为人之存在提供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的庙宇重修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与文化现象,这与民间信仰活动的复兴直接相关。但是,以往的研究大都执着于从观念与制度的层面上来探究民间信仰的复兴,而对庙宇重修这一重要的因素尚缺乏足够的重视,似乎它仅仅是民间信仰复兴的结果和表征而已。本文试图从民间庙宇的社会生命这个角度来重新审视民间信仰复兴的内在机制,并希望阐明如下观点:作为民间信仰活动得以展开的地方,庙宇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将不同的人、事、物吸纳进来而具有了社会生命,民间庙宇的重修源自这种社会生命的本色及其变化,又反过来推动了民间信仰的复兴。  相似文献   

3.
本文整理了澳门各庙宇历史中与"袪病"有关的内容,结合澳门历史上重大的疾病事件,疏理社会出现大型医疗危机时,民众如何透过庙宇和神名崇拜以消灾去病,以研究澳门庙宇和民间信仰中的治病元素和"袪病"文化,探讨民间信仰对社会民生事件的影响,以及当中透露的民俗文化和精神信念。  相似文献   

4.
山西雁北区域的北岳信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明中后期雁北州县出现了新建或重修北岳庙(行宫或行祠)的浪潮,北岳祭祀在清初也转移至浑源,这除了宗教因素外,还与当时军事、民族、边疆等问题密不可分。对北岳信仰及其庙宇的考察,有助于充实民间信仰的研究史料。  相似文献   

5.
杨继成 《文化学刊》2015,(1):107-110
近年来,在民间信仰力量的扶持之下,陕西北部的民间庙宇建设不断得到加强。无定河流经的区域内到处可见坐落在川、峁、塬、梁间的民间庙宇。每逢重大节日,信众、香客都要前去庙宇上香祈福。上香过程中的动作、语言在文化人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去年10月,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精品聚于北京。玉器、陶瓷、内画壶、竹编、刺绣、剪纸、拴马石,炕头狮等传统工艺品各尽风流,使慕名前来者大饱眼福。其中,造型质朴浑厚、大气洒脱、栩栩如生的浙江乐清黄杨木雕引得众人啧啧称奇。而做现场表演的工艺美术大师高公博先生的精湛技艺则更是倾  相似文献   

7.
《文化学刊》2011,(3):97-97
路遥在《文史哲》2010年第4期撰文指出,中国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必要从其产生和发展的土壤——中国传统社会中予以考察。中国传统社会早期并无独立的宗教。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其中国化与民间化的过程中,为民间信仰提供了新的神灵崇奉和仪式行为,提高了民间信仰的层次。  相似文献   

8.
道咸以来,儒学因遭遇"千古之奇变"而面临无奈的沉沦,是个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作为社会重心的士绅阶层因时代的变局发生转型、分化,其再生产机制亦因科举停废而中断。但士绅在地方社会的文化权势并没有减弱,他们的内心深处仍以儒学及其价值观念为其乱世生存的基本道义,并在外在行为上表现为积极维护儒学价值的种种实践。晚清温州士绅有意识地表彰南宋永嘉之学的努力,实乃一种从传统中发掘地方重建资源的地域文化意识自觉使然。而永嘉之学"经制事功"要义和"坐言起行"精神的重获提倡,催生了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经世意识,最终落实为由"家"而"乡",由宗族而地方文教的实践逻辑。晚清温州士绅以儒学为中心、以地方事务为取向的"因地制宜"的实践,进一步验证了如下观察,即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学在变局时代面临严重的价值危机,而作为文化实践的儒学却在地方社会中表现出相当的践履能力。  相似文献   

9.
《文化学刊》2008,(3):20-20
吴祖鲲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撰文指出,年画在民间不仅作为广泛使用和实用的民俗艺术而存在,而且其价值体系意义实际上使其成为中国社会的民间信  相似文献   

10.
松尾芭蕉在咏秋悲秋俳句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秋暮、秋风、秋月等,其悲秋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在于他不仅把这些意象看作客观的自然现象,而且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他将主观情感投射到客观秋色之中,使秋色超越了纯粹的客观物理性质,从而成为独特的审美意象。芭蕉的悲秋和他的人生经历、艺术追求、宗教信仰相关,主要体现在羁旅之情、无常之感、暮年之叹等情怀之中,而与之相关联的意象也与芭蕉本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高度契合,本文将对松尾芭蕉俳句的悲秋意象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1.
民间手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众生计方式的重要来源和补充。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使其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得以维持传统,如何在原有的制作技艺中发展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民间体育发展面临外来文化、社会环境变迁等因素的冲击和挑战,基于此,要充分认识到对民间体育传承和发展的现实意义,探索民间体育传承与发展的有效措施,促进地方民间体育的跨越式发展,使民间体育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史学在近代中国挣脱经学枷锁的历程是一种"独立",那么必须看到"民族主义"在其中发挥的杠杆作用。这种制度化、专业化的近代史学也只有在服务于民族国家体系下的社会发展与政治建设的前提下,才能取得某种程度的"独立"。抗战时期的傅斯年即面临这样的境况,如果科学的历史研究丝毫无助于民族存亡,那"史之为道"其用何在?但在以民族主义的历史书写召唤起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同时,如何防止民族主义的另一面——在人群中制造分离和区隔——对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构成威胁?傅斯年选择以"建构国族"的方式从"民族国家"的概念中拯救"中国认同",但却落入"民族"二字的语词陷阱而不自知,完全忽略了"国族"仍旧是"民族"的一种,比它想去替代却又自其脱胎的"民族"更缺乏实在感和安全感。  相似文献   

14.
李彩萍 《文化学刊》2011,(1):100-104
北京作为我国古都城的代表,历代宫廷文化是京城文化的重要内容。建于元代的北京东岳庙,在京城历史文化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北京东岳庙与之明清之代宫廷关系密切,帝王及其官方各个阶层都曾对东岳庙产生影响,确立了北京东岳庙作为皇家庙宇的地位。北京的市民文化丰富多彩,使东岳庙成为京城市民的重要活动中心之一。北京东岳庙作为被列入国家祀典的庙宇,在国家礼制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东岳庙因其国家正祀的关系,在统领周边泰山信仰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阳 《文化学刊》2011,(5):100-103
民间信仰有其无法遏止的流传趋势,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之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过广泛的影响,甚至成为支配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力量,虽然民间信仰从未获得其合法化的地位,但是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它们都不同程度地起到了公序良俗的道德规范作用。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修补民间信仰的文化断层,重建民间信仰的社会空间,不仅仅是民间信仰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是在与国家意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调适。最大限度地发挥民间信仰中的”善行观念”和包容精神。使之成为联系国家与民众之间的文化纽带,将社会转型趋向于可预期的社会行为,找到区域文化认同的契合点,以文化创新带动制度创新,从而实现社会变迁的平稳过渡,这将是实现区域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徐德凝之所以能四十多年持之以恒地创作诗歌,这源于他对诗歌的挚爱和生活对他的雕琢。其诗歌多是自述人生经历见闻感受,但这种个人的记忆对于我们了解他所经历的时代的面影、民族国家的命运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生动文本,同时其诗歌又是一份来自民间的不可多得的社会文本,强有力证明着传统文化观念在民间的生生不息。徐德凝的白话诗歌语言平实质朴,具有着原生态美感。徐德凝和诗歌之间发生着相互塑造的关系,是诗歌塑造了徐德凝,而徐德凝又以诗歌作为载体传播传统文化、讲说人生智慧,从而在当下具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民间信仰影响着中国社会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基层角度。在我国辽南一山区村落里一直保持着狐信仰,并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成因、活动方式及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8.
程霖 《文化学刊》2022,(3):14-17
地方民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一环,体现出特定区域内人们的精神面貌和风俗民情。在我国,民歌种类众多,大到省份小到地区,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在国际舞台。随着当今社会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地方民歌发展危在旦夕,地方民歌在社会中生存的空间急剧缩小,这也成为地方民歌传承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越来越重视,如何将地方民歌作为地方文化特色传播给世人,让更多的人认识民歌爱上民歌。本文提出新的传承与发展观点。希望通过对地方民歌艺术表征探究,对地方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在公元前 3世纪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皇帝统治制度 ,此后保持了强大而又长期持续的集权体制 ,把各地的多样性、异质性等因素统一起来。结果是中国历史上社会与文化的统一性和持续性在世界历史上似乎是很独特的。中国是拥有广大面积和大量人口的庞大国家。在这庞大的国家之内 ,中央和地方之间离心力比较大 ,地方之间存在的异质性、隔离性也不少。所以传统中国社会包括了非常多样的和异质的因素。在传统中国 ,距离感比现代中国更远 ,地域之间的差异也更大。因此 ,中国社会既有政治的集权性和社会、文化的统一性 (向心力 ) ,又有由于它的庞大而…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借助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将正史记载与民间文献、口述史相结合,重构并解读明清时期河南怀庆寨卜昌村王氏家族的兴衰历史,以及围绕这一家族发生的一系列社会事件.王氏家族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首先由松散的"地缘"组织衍生至严格的"血缘"组织,继而由整合地方社会资源到进入国家权威体系的过程.这一发展历程反映了明清怀庆乃至华北移民社会"人口重建"与"认同重构"的特质性、华北地方社会与国家之间相互倚靠与制约的关系,乃至可能存在于更大范围内的国家与地方之间或合作或冲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