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人类学主要是一门从西方思想传统中发展而来的学科,但早期西方人类学所研究的包括中国在内的异邦也直接刺激了人类学的理论发展和反思。中国人类学曾经较多讨论"人类学本土化"的问题,现在更多需要思考的则是中国如何为人类学提供思想资源,对中国人论宇宙观的探讨如何成为世界人类学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2.
作为本世纪初开始接触并投身于中国人类学的一位普通青年学子,一方面人类学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所经历和面临的历史与现实困境会深深烙在其身上;另一方面,凭借其与人类学所建立的情感和认知,也试图投身于人类学传统的再恢复与发展的运动和努力中。因此,一个青年学子的人类学学科经历,既能折射出学科的魅力、困境和希望,也能促进学科的反思、提升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类学对中国东南和西南的研究多有积累,却很少关注东北。东北的地方经验值得人类学深入研究,这不仅需要在学术史的脉络中对人类学的东北研究加以回溯,而且需要结合人类学中国研究的不同“范式”乃至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在比较之中寻找人类学东北研究的进路,并在具体的经验研究中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语境下的法律应当去寻求其本土的融贯性,并将其作为解析法人类学在研究法律蕴意问题上的一个视角。法人类学蕴涵了应当寻求法律本土融贯性。从这个视角解析法人类学的认识存在其规范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研究的意义、基础和内容这三个层面上,对人类学东北研究如何展开做出初步的总体性思考,认为人类学东北研究的意义在于完善人类学中国研究的理论建构,为东北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养分与实践策略;人类学东北研究的基础是在总体上对以往研究进行回顾与批评,具备对田野工作和历史文献加以结合的意识与能力;人类学东北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民族志研究和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6.
政治人类学和法律人类学在方法论上都经历了从草创到细化的学术历程。回顾这些研究范式的变迁,不仅有助于认识新的研究框架的理论来源和学术价值,并藉此有效指导政治人类学和法律人类学的研究工作,同时,也能在学术史的脉络中凸显田野调查这一人类学基本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族志方法和国家与社会理论在人类学的中国研究中影响深远,但它们将地方空间化的理论倾向,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地方这个基本概念缺乏足够的理论关注。凯西的地方研究对于审视上述问题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并有助于激发新的问题意识和人类学中国研究的理论拓展。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学中国研究的学术史书写中,以东北地方经验为素材的研究,常常被一笔带过,相对于被不断"深描"的东南和西南等区域研究,其暗淡之势颇为明显。尽管人类学的东北研究就其自身来说难言传统,但却并非毫无闪亮之处。在东北这温寒交接的中间地带,不同的族群与社会在历史的脉动之中不断碰撞与交融,与之相伴的则是不同文明与文化的进退与交错。  相似文献   

9.
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了功能主义人类学,从"需求"的角度阐释文化的功能,开创"田野调查"的方法,以学科对话的方式探索文化的源头,对之前人类学家关于"文化"的探讨做了实践性拓展。本文主要从马林诺夫斯基对文化的阐释、实践及比较方面的理解入手,着重分析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观,探讨出其对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影响,以期为后续人类学家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政治人类学是中国学者通过不断探索而形成的全新思想理论,其是对传统政治人类学的进一步细化与延伸。本文具体分析了新政治人类学中"管理学人性化"在"五化"内涵中的具体地位和作用,阐明了新政治人类学的基本发展方向与可能面对的阻碍问题,并分析管理学人性化的走向。  相似文献   

11.
荷兰莱顿大学汉学家高延以其对中国宗教的开拓性研究著称于世,其对中国社会所做的最早的人类学研究因其早期以荷兰文出版,鲜为国内人类学者所知。本文以其著作《婆罗洲华人公司制度》为例,讨论其对中国南方传统社会及其海外组织与制度研究的开创性,同时反思其著作中所反映出的理论建构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口述史是有别于以往实证历史的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和文体。民族志是人类学的特殊产品。这两种完全不同领域的研究,有越来越多的交集。用口述史的方法作民族志研究和书写是对人类学的另一种探索。本文试图将这种新型的民族志界定为:口述民族志,并依凭研究方式方法和意义等多方面的创新,对口述民族志作一个初步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姬广绪 《文化学刊》2012,(1):106-110
凌纯声先生1930年的赫哲族田野调查是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第一次科学的实地调查,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本文将凌氏的赫哲族研究置放于民国时期的政治背景和学术背景中,通过对其赫哲族的研究及民族志文本的描述,探讨凌氏早期民族研究中的理论倾向与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五四"一代学人研究"民间"的热潮中,周作人显得更为清醒与客观,他以学术性与文学性双线并进的方式,辩证阐发了贵族精神与平民精神,精准区分了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从而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框架中建构起了民间理论研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民俗学、民间文学、通俗文学研究的学科分化路径。但是,隐藏在其学术与文学追求背后改造国民性的良好愿景,也正由于其"唯理主义"的局限,难以在中西文化之间找到"中心源泉",对民间文学进行大胆改造,从而使其民间文学实践流于失败。本文通过对周作人民间研究理论与实践的考察,从而追索20世纪民间研究为何呈现出理论繁荣,实践薄弱的局面,缺乏象《格林童话》这样的民间文学经典的规律性原因。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人类学家在不断探索将心理学的成果应用到人类学研究领域当中。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下岗女工田野访谈中的具体案例,将心理咨询技术有效补充到田野访谈工作中,提出人类学学者在关注田野访谈所取到的访谈材料的同时,也需要关注访谈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类学学科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6.
国内的文学人类学一派新提出的文化理论称为"N级编码论"。将文化视为一种历史地生成的文本状态:其最初编码,即一级编码,指先于文字的符号,如口头话语歌谣、结绳记事、《易》之卦与象、彩陶或玉石器雕刻等。汉字是作为二级编码出现的,距今三千多年。文字要比一级编码晚得多。把《尚书》《诗经》等早期经典文本,作为三级编码;又将汉代以后的所有作品视为N级编码,直到当今。文化文本不再是僵固的,而是一个联系着史前时代与未来时代的现在进行时,是一个从远古走来的、至今仍在延续的活态的再编码过程。从一级编码到N级编码的全程看,文采的问题也就自然出现分级认识的需要。最早是口语修辞和图像之彩,其次是象形字书写之形彩,再次是文字形式排列之美。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涵了技法、审美到精神丰富的内容。汉字"以形示意"的特征,对中国书法文字字形演化和书写的形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字势"、"笔意"、"形势"等形成了书法的形象基础。书法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它的精神象征性,形成了"书如其人"的艺术理论,突出了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作为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音乐学方向的分支学科,经过近30年的研究发展已有不少的科研成果出现,该文旨在以中国传统音乐(非音乐理论)为研究载体,利用美学基本问题研究方法,进行普遍原理探索与规律总结,探讨其对当今社会的意义或价值,并在与西方文化的交锋中,保存自身个性。该文首先对中国知网数据库做相关文献检索,提取文献后再以VOSviewer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据此得出,该学科以儒家、道家、古琴有关思想为发文热点,故该文拟对该学科以上代表性理论做综合述评,以上三者遵循“正、反、合”的历史逻辑关系,即为一种包含儒家入世思想、道家出世思想,古琴将前二者思想兼收并蓄为己所用的思想联系。  相似文献   

19.
正如它的名字(rock art)所示:自19世纪被发现以来,世界范围内学科意义上岩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古、艺术学界,由此建立的岩画学概念、范畴通常都是以考古学或艺术学为基础的。其实,若充分考虑到岩画是一种视觉图像存在这一事实,我们认识、理解它的途径首先应该是描述分析其内在形式结构、探索其意义及其使用。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构想出一个将贺兰山岩画视为视觉语言符号系统和等级化形式单位组合的岩画理论,也能把它还原到历史文化语境中发现这种"依类象形"的视觉图像符号就是古人所说的"书"、"文"或者"名",一种以羊为基础形式的象形表意石头文。  相似文献   

20.
陶瓷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研究陶瓷文化可以更好解析中国文化。基于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中国陶瓷文化,通过研究陶瓷器、官民窑的发展过程,分析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文化交替在陶瓷中的体现,更好总结不同年代下的陶瓷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