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滢坤 《文化学刊》2008,(6):96-104
中晚唐,大量及第举人入幕,府后、府主和幕僚之间相互唱和,出现了以方镇为中心的唱和圈,增强了科举对地方的深入影响,同时带动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入幕及第举人往往是地方举子投谒的主要对象,为举子延誉、激扬名声,帮助举子获得本府乡贡资格。此外,入幕及第举人多拥护中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遏制地方割据势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总体而言 ,明清两代的文风有着不同的基调 ,这是学界所公认的。不过 ,对这一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 ,似乎还没有系统的专门研究。本文选取两位由明入清的文人为切入点 ,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归庄与朱柏庐同为明遗民 ,有着相类似的经历和政治态度 ,但从二人交往看 ,却可知清初文人多少保持了明中后期士人的风习、品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 ,清初文风与明中后期之间存在的相当多的同一性 ,就容易理解了。也正是雍乾以下士林狂放风气的渐次收敛 ,清中期的文学创作也慢慢纳入严谨平实的轨道。  相似文献   

3.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翰林学士王叔文与同为学士的王伾、凌准一起,并联结外廷刘禹锡、柳宗元等有识之士,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历史上称为永贞新政.有关这一历史事件,近20年来已有不少论著述及,但尚未从唐代翰林学士的特殊职能角度,对此作具体考察.所谓永贞新政,实际上即以翰林学士王叔文为代表的文人集团与当时握有军政大权的宦官集团的一场政治斗争.这次新政的实施及最后遭致失败,既表现出这一时期文人集团极不寻常的政治抱负,也反映出王叔文等过高估计自己力量的弱点.  相似文献   

4.
元世祖潜邸时期的幕僚集团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其中的核心人物是一批中原文士。这批中原文士能够在世祖帐中为幕僚,源于他们自身天然的文化特点。中原社会“重视人伦”的文化特点,形成了以刘秉忠为核心的人伦“中心圆”和“波纹圈”。这两个圈中的人或与刘秉忠、或是他们互相之间存在着某一方面的人伦关系,圈中人的互相影响、举荐是这批文士入幕的主要途径。他们所具有的通达的“天下”观念、双向选择的忠君观念、及服务现实的“实用”技能与思想,是他们能够选择入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苏幕遮”是中国古代“胡乐入华”的典例之一。“苏幕遮”本为西域地区民间的节令娱乐活动“泼寒戏”。据现有文献 ,其最早于刘宋时期传入中土 ,遂流衍不绝。唐初 ,“泼寒胡戏”盛行民间 ,成为一种群众性大型歌、舞、“戏”综合性演艺。开元元年 ,“泼寒胡戏”被禁 ,然“苏幕遮曲”则未绝。从唐至宋 ,文人、民间皆有传辞 ,文体样式则齐、杂言皆具。从唐代传辞内容看 ,其乐流播空间只在市井 ,未及乡村 ,与今存唐五代词调胡乐仅十之一、主体乃华乐正相印证。故今“胡乐生词”之流行说法颇当反省 ,并当认认真真思考和实实在在讨论这样一种观点 :“词体”发生之主要的、根本的依托乃华乐 ,而非“胡乐入华而词生”。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代,长期以来,文人特别是科举文人大量存在官年与实年不相一致的现象,这一现象,既有现实利益的诱因,又有文化心理的原因。在长期社会历史生活的演变中,某种程度上形成的"诚即真"的文化心理结构,造成了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颇为奇妙的表里不一又和谐共存的现象。不仅官年与实年方面如此,而且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研究这一课题,对于现实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昏意象早在《诗经》中便有体现,经历了数个朝代后,文人对黄昏意象的描写达到高峰,同时也宣告唐代诗词主要的言辞特征形成。黄昏意象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及寓意,而在盛唐这样一个盛世,黄昏意象便在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下与唐建立了一种难以言喻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试论寒山诗中的儒家与道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寒山诗中的儒家与道家思想钱学烈唐代诗人寒山子的三百余首闪烁异彩的诗歌,熔铸了儒、道、释三大哲学体系,是作者百余年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也是他由儒入道,由道入佛,由佛入禅,这一心路历程的形象反映。其自叙诗和风俗诗,大都打上儒家思想的烙印;其隐逸诗则浸...  相似文献   

9.
《文化交流》2022,(3):2-3
春天是江南最好的季节.1100 多年前,唐代诗人白居易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忆江南词三首》:"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杭州的美,首推是西湖.这里有青山远黛、杨柳依依,有花团锦簇、游人如梭,有碧波荡漾、醉卧扁舟,有知音相伴、千古佳话,还有历代文人骚客吟咏不绝的无边春色……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悔过自新的人格修养非常重视。忏悔作为佛教中重要的思想和修行法门,对当时的南朝文人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概述南朝文人的忏悔活动以及他们所做的忏法、忏文,着重分析沈约、庾信等具有独特忏悔精神的文人,以此为视角来对南朝文人的精神世界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1.
行卷是唐代科举的特色现象。科举行卷活动中知举者通过品评举子的诗赋文章从而为之揄扬并向有司荐士,可以看作是古代传统的品评风尚在唐代的延续和发展。从先秦典籍中对历史人物的伦理性评价、《左传》初显规模的人物品评活动,到两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蔚为大观的人物品题发展而为唐人凭藉考察卷贽以荐士,是一脉相承的文化现象,表现了古代知识分子通过被品评以体现自我价值、立身扬名的心理诉求及评价者"知人则哲"的文化自足心理。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的文人,十分重视治生,他们的治生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南宋的义利思想和元代理学家许衡的治生思想,将治生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认为治生对治学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只要不违背义理,治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道。明清时期重视治生思潮的兴起,对于世风和士风的影响是很大的,大大提升了农工商的地位,社会上兴起治生之热潮,晚清时,更是文人兴办实业、经商的黄金时期,不过也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如唯利是图、道德沦丧等。  相似文献   

13.
王逸帆 《文化学刊》2023,(1):227-231
石楠作为我国传统景观植物,在传统文学作品中存在感低。唐代作为诗歌盛世,诗歌吟咏的范围扩大。在这种趋势之下,“石楠”在诗歌呈现中其文人化价值生成。安史之乱以来,石楠与李杨爱情的关联建构起来,“石楠”被以“端正树”的名称转述与创作,从而被深刻的意象化。因此在后世的文学发展历程中,“石楠”意象大致沿着两条线索来发展,一方面“石楠”作为文人气质格调的文化价值生成,另一方面关于李杨爱情故事的历史记忆,通过反复创作以表达作者对盛唐记忆的回味与反思。  相似文献   

14.
艾珺 《文化学刊》2010,(6):103-103
<正>"悔不十年读书",这是古来许多文人们都发出过的感叹,也有许多人将其入印。何以"悔不十年读书"?却是很少有谁作过明确的阐说。或许,有的本来志在诗书雅事,却难以抵御红尘的诱惑而沉溺于功名利禄  相似文献   

15.
雅乐历来被儒家视作华夏正声,对中国古代音乐影响深远,但唐代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却是燕乐。一般来说,由于和胡乐紧密相联,体系庞杂的唐代燕乐应与雅乐泾渭分明,但从史料来看,二者虽在形式上被看作独立的音乐系统予以记述,在内容上却因《破阵乐》等乐舞有所交集。这或可反映出唐代音乐品类划分的淆杂性,但它实际是唐代雅乐与燕乐关系动态发展的反映。通过对唐代燕乐与雅乐发展的历史和特征进行梳理,能够考察出唐代燕乐与雅乐形成交集的原因和历史过程,并展现二者的动态发展与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6.
唐朝首都长安是举世无双的国际都市,以长安为中心,中国与域外的交通四通八达。唐代是诗歌兴盛的时代,唐诗展现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壮丽画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唐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唐朝与域外国家的交往和交流、长安在国际交往和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在唐诗中得到反映。通过使节、商贾、艺人、僧侣和各种奔波在丝绸之路上的人们的活动,长安与当时世界各地国家和民族发生密切联系,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文化汇聚和扩散之地。唐朝与域外的交往和交流为唐诗创作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而唐诗作为史料蕴含着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丰富信息,承载着唐代盛世的辉煌。  相似文献   

17.
当代民谣是一种有价值的民俗的语言文化现象。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深刻的思想性和精妙的语言技巧,它既是民间版本的“资治通鉴”,也是文人诗歌创作的另类范本,还是诗歌修辞研究的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人集团论纲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产生于先秦时期,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历史中始终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组织。本文旨在简明扼要地论述中国古代文人集团的基本类型、宗法特性、政治文化功能及其与文学风貌的关系,以便对中国古代文人集团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一...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艺术,常为世人所钦佩、赞美、称道。先秦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高深的理论,艺术的价值自不待言,一千多年前高度发达繁荣的唐代诗歌与音乐歌舞,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写下了非常光辉灿烂的一页,唐代的诗歌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形式。  相似文献   

20.
寒梅雅韵     
正梅花历来是中国文人的爱物,常见于诗文歌赋中。梅花第一次独立作为主角被歌咏,始于南北朝时期诗人陆凯的《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是迄今最早的一首借梅花传递友情的诗。后人常用"一枝春"作为梅花的代称。唐代诸多诗人都有咏梅佳作,如杜甫的"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白居易的"池边新种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等,都脍炙人口,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