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犹太人店铺的碎玻璃铺满了德国柏林的大街小巷,在月光下犹如碎裂的水晶。"水晶之夜"(Crystal Night)标志着德国纳粹对犹太人有组织的屠杀正式开始,数万犹太人千方百计逃离家园。遭遇其他途径多次拒绝后,时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连夜向几乎走投无路的奥地利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生命签证"。法西斯阴影下,上海成为犹太人的"生命绿洲"。1939至1940年期间,两万多犹太难民辗转来到上海避难。1941年上海沦陷后,犹太难民被日军强制生活在虹口区北部"指定区域",和上海市民共同经历了艰难的战时岁月。1999年,在由加拿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  相似文献   

2.
瞄准女人     
犹太经商法公理之一:"瞄准女人"。犹太人行商4000年,总结出两条不证自明的公理,其中第一条就是:瞄准女人。对于这一"公理",犹太人毫不怀疑它,就像犹太人毫不怀疑"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一样。因为是公理,无需费尽心思去证明它。犹太人则按照他们自己的思维逻辑对此做出如下的解释:犹太500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男人工作赚钱,女人使用男人所赚的钱,这样维持正常的生活。所谓经商法,就是要席卷别人的钱。所以不论古今中外,如想赚钱,就必须攻击女人,来夺取她们所持有的钱,这就是犹太人经商的公理,所以"瞄准女人"就成为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犹太女人的动人故事。她是唯一至今还留在上海的犹太后裔,又是一位坚强慈爱的中国母亲。她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旅程,折射出中以两国人民绵延不断的人文情愫。一她叫沙拉·伊麦斯,当年她的父亲为逃避纳粹的迫害逃亡到了中国,“上海方舟”保护了这个善良正直的犹太商人。1950年,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沙拉出生在上海虹口大名路的家中。1956年,她的父亲参加犹太人联合会“工作,她们举家搬到了上海复兴中路642号犹太人联合会会所居住。童年的沙拉是幸福的。在联合会三层的大洋楼里她分享着父亲的慈爱,在秧歌和腰鼓声中,她和邻家的小朋友一…  相似文献   

4.
李庚 《职业圈》2014,(16):54-56
犹太民族在经过两千多年失去祖国和家园、屡遭劫难,过着四处飘泊的散居生活.但是近代犹太人在商业经济的舞台上却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并且形成独特的商业文化、价值观、经营哲学.虽然犹太民族约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0.3%,但在全球最有钱的富商中,犹太人约占一半,他们操纵和掌握着世界经济的杠杆.很多犹太商人在演绎着财富的神话:石油富商洛克菲勒、金融资本家索罗斯、全球著名的股神巴菲特、华尔街著名的金融王子摩根、被誉为红色资本家的美国“经营之神”哈默、承办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的尤伯罗斯等等.  相似文献   

5.
犹太人将自己称为"记忆的民族".亚伯拉罕的信仰,埃及的奴隶生活,先知的言行,贤人的智慧,民族的历史,与圣城耶路撒冷的关系,犹太人靠着"记忆"将这些继承下来,并告诉子孙过去所发生的一切.  相似文献   

6.
中世纪西班牙长期处于基督教、伊斯兰、犹太三种文化并存的状态,然而史学家对于这种历史现象的认识过程却是曲折的。一方面,犹太知识界经历了从"孤立"说到"同化"认识的转折;另一方面,西班牙史学家也经历了从"基督教一元论"到"多元互动共生"的理论转变。两种不同论域的复合叠加不仅证明了中世纪欧洲文明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有力地揭示了在冲突和交融的两种社会群体关系模式之间还存在着第三空间。  相似文献   

7.
袁小彤 《职业圈》2014,(4):14-14
对于犹太人来说,耶路撒冷旧城中最神圣的地方莫过于三干多年以前,由所罗门所建造供奉“十诫”法柜的圣殿,圣殿曾免后被巴比伦和罗马人摧毁,现在唯一仅存的只有这段160英尺长的外墙残垣,这就是哭墙。哭墙看上去与一般的石墙并无太大区别,却早已经成为犹太人信仰和团结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日本出版的《南京事件》一书作 者笠原十九司曾经指出:“任何时候 都有人否认历史,就连纳粹屠杀犹太 人的历史也有人否定。这不奇怪。关 键是社会对此作何反应。一个社会对 这种论调的反应,将体现这个社会的  相似文献   

9.
英国汉学家翟理斯与奥地利—以色列犹太宗教思想家马丁·布伯不约而同地选译了《聊斋志异》,这两位身份迥异的译者,所处时代、社会和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在翻译《聊斋志异》上彰显出来的翻译行为、翻译策略和翻译范式上都存在较大区别,尤其是其背后潜藏的翻译动机和旨趣有着明显差异。尽管如此,两个译本"和而不同",对后世产生了延续至今的巨大影响,成为所在语言世界的经典译本。  相似文献   

10.
外刊概览     
亚裔美国人永远是外国人 1965年以后移民美国的亚洲人不同于更早到达的犹太人、爱尔兰人和意大利人。亚洲人独有的相貌也许使他们更难融入美国社会,但同时他们的高学历和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快进入中产阶层。现在他们的孩子, 年龄20-40岁不等,正跨在两个世界之间,即亚洲民族的传统和西方文化。他们得进行自我创造,从而更新老移民的故事,打造亚裔美国人的新身份。但一位美国社会学家称,他们被视为“永远的外国人”。虽然出生在美国,英语为其第一母语,因为有着亚洲的血统,即使习惯于美国的生活方式, 为美国服务,还是美国人的朋友而不是他们国家的人。 (《时代》2006年5月1日)  相似文献   

11.
社会心理学教授躺在讲台上的摇椅中,悠闲地告诉他的学生们:"奋斗这个词已被讲滥了,它通常是指一种强硬的人生态度,主张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但事实上,人面对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界,是极其渺小、无力的,因此,不要因为年轻的激情而被‘奋斗'这个词误导."  相似文献   

12.
《威尼斯商人》这一基督教的喜剧建立在犹太人夏洛克的悲情结局之上,夏洛克开始宽厚仁慈,其对"割肉契约"的坚持是在一次次看似微小的变故后发生的。因此,采用蝴蝶效应这一概念来解读文本,可以借此探究夏洛克逐步走向悲剧深渊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王学仲 《文化学刊》2008,(5):120-125
现存的戏曲史料文献中,涉及评剧的起源问题的文字,有两种说法:一说"评剧起源于冀东莲花落和蹦蹦";一说"起源于莲花落即蹦蹦"。两说虽一字之差,意思却大相径庭。本文作者分析、研究相关史料后,发现:"两说"并非见仁见智,前一说是错的。这个问题曾经是20世纪80年代评剧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经过诸多专家、学者的论证、考证,前一种说法被否定。但专家、学者们的科研成果至今未被社会所广泛享用,甚至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4.
正"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以来,该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该倡议横跨欧亚非60多个国家,范围极为广泛,沿线国家具有四大文明、上百种语言,各国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对倡议的解读难免会存在偏误与分歧。因此,在过去五年,沿线的一些国家仍心存疑虑,对倡议持观望态度,甚至有些国家还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质疑和批评。"一带一路"倡议如何能够达到被理解、被认  相似文献   

15.
电影《为奴十二年》揭露了奴隶制对美国黑人的残酷迫害,但影片中不同身份的黑人追寻身份认同的过程却常被忽略。奴隶制时期的黑人群族实则依赖"集体记忆"和"结构性失忆"两种族群策略来实现身份认同。奴隶制度下的黑人社会族群认同缺失,家庭则提供群体归属感和身份认同,但影片中两位角色的身份认同追寻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米雨 《文化学刊》2016,(4):65-67
时代变迁,茶馆的传统功能有所传承,但更多的被百姓简化。本文结合茶叶的生理功效和心理功效讨论茶叶的社会民众基础,并以遂宁为例,分析封建王朝覆灭至新中国建立这段特殊历史时期,传统"老"茶馆不一样甚至不为人知的文化现象和功能。  相似文献   

17.
《职业圈》2004,(1)
按照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规定,人人都应有凭其自由选择和接受的工作来谋生的权利,并将采取适当步骤来保障这一权利。但公民平等的就业权利在现实中却不断被阉割。最近,广州市人事局的"优先就业"通知,再一次把就业歧视问题摆到了求职者的面前。  相似文献   

18.
"有一种穷人算是穷到了家.他们宁愿位列一支穷人的队伍之首做一辈子穷人,也不愿跑到一支富人的队伍之尾去做一会儿富人."去年10月间到中国讲犹太商法的这个日本学者的观点很有意思.这个学者名叫手岛佑郎.  相似文献   

19.
蹇先艾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描写了"老远贵州"的原始野蛮的风土人情和残酷风俗,展现被杀戮的人性。《水葬》不仅是蹇先艾的代表作,还是他的成名作。《水葬》的背景——桐村,是一个原始的乡土社会,在这个社会中,道德被异化,人们变得麻木、愚昧,对即将到来的戕害无动于衷、逆来顺受。《水葬》唱响的是人性缺失的一首悲歌。  相似文献   

20.
狭义上的"晋商"泛指明、清两个封建时代的山西商人群体。晋商兴盛于明、鼎盛于清,而又在清末民初迅速衰落,其对近代商业、金融业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经济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关于"晋商"有着丰富的研究资源,尤其近年来晋商题材影视剧的不断涌现,人们在认识这个堪比犹太商帮、威尼斯商帮的中国商人群体时,也从侧面了解到晋商中的女性,她们的意识决定了自身的命运、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明清时期晋商家族的生活、经营风貌。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晋商中的女性意识特征进行分析,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