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国际传播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习近平法治思想既是法治国际传播的核心要义,也是新时代做好法治国际传播工作的根本遵循。对于中国法治国际传播内涵的界定,应秉持大传播观,在明确法治实践与国际传播区别的基础上,将二者有机融合。中国法治国际传播是塑造中国法治国家形象、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关键环节,也是深化法治国际合作、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首届中国新闻法治建设学术峰会2013年1月2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来自法律界、新闻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如何促进新闻和法律学科的沟通与融合,如何促进新闻监督在法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展开研讨。据悉,本次峰会由中国行为法学会新闻监督研究中心联合中国政法大学法制新闻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法治周末报社共同主办。大会以"法治中国、新闻法治"为主题,针对新闻法治、新闻监督等具体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趋于完善。其法治思想的形成包括开始形成、基本形成和完善确立三个阶段,主要包括一个目标、两个基础、三个工程、四个环节和一条主线等内容,具有提供法治指引、奠定理论基础和贡献中国经验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解决目前困扰社会生活的诚信、信用危机的社会治理难题和信用需求问题,国家提出了建设现代社会信用系统。社会信用虽然需要道德加以规范,但是更需要法治予以约束,而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的精粹就在于法治与道德相结合,这不仅是世界独树一帜的宝贵法系,而且还是中国古代先进法律文化的象征,也是现代社会信用系统建设所必须的。  相似文献   

5.
刘益浒 《职业圈》2008,(11):93-9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经历了初创期、破坏期、恢复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涉及到方方面面,各个环节,既有理论的成果,又有实践的成就。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将按照十七大报告的新要求全面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先进分子,是共产党的重要后备军,从大局和长远考虑,大学生应该培养也必须具有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本文从法治中国建设、党的建设、高校稳定三个方面阐述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现阶段相关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议从转变观念入手,重视教育的路径选择,重点关注教育效果,多主体合力推进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氛围,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做守法公民、做守纪党员、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7.
传统中国社会的法治文化经由礼治、礼法合治再到良法善治,最终完成了从古典法治文化到现代法治文化的转型。在转型过程中,传统社会的乡土性、经验主义和儒家礼法为法治文化的孕育提供了本土化环境。传统法治文化是传统社会治理文化的集中表达,是对有着深厚人文气质的中国法律思想的传承与联结,更是对中国文化传统凝聚力的一种敬畏与珍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传统法治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的互动,对培育公民法律意识、凝聚社会法治共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完善过程中,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在理论法学界一直备受关注。文章在阐释法律文化功能的基础上,从时间、空间和自身三个维度,探讨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思想精髓的继承、国外优秀的法律文化理念的移植以及现有法律文化的创新等问题,论述了中国法律文化演进中所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法律问题、法治建设涉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法治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进步,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巨大体现。法治报道吸引着各家媒体,对内报道十分丰富,对外报道也不能缺席。大量日常法治报道是一座发现中国法治进步好故事的富矿。外宣媒体有责任去发现这座富矿中外国人听得懂、愿意听、能信服的好故事,更好地帮助世界各国读者了解真实的、丰满的中国,水滴石穿,在国际舆论场逐渐增强我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经历了初创期、破坏期、恢复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涉及到方方面面,各个环节,既有理论的成果,又有实践的成就.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将按照十七大报告的新要求全面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前,法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和中国梦实现的重要保障,而之前中国的法治进程步履蹒跚,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缺乏根深蒂固的法律信仰作为原动力。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法律信仰内涵的解读,分析当下我国法律信仰存在问题及原因,从而探求在我国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培育和固化民众对法律信仰的有效途径,以之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原动力,促进法治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法治思想凝聚了法治建设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推进世界法治文明进步的中国方案。在国际上传播好、解释好、宣介好习近平法治思想,既是时代要求,也是现实任务。要从战略上科学谋划、在战术上积极行动,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更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3.
《法的门前》通过展现美国司法体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对法治进行评判与思考,而这些评判与思考中的很多观点对当代中国存在的诸多问题亦具有借鉴意义。通过对不同风景的观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看清我们当下的生活,并从中找寻到通往法治世界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内涵丰富,其中许多优秀法律文化对当今中国法治事业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保障当代中国法治价值的实现,需要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继承其中有利于现代法治发展的内容,避免法治建设误入歧途,使人们收获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发展本土法治文化提供植根的土壤,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顺利进行及和谐发展。吸纳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蕴含的人伦道德、反腐倡廉、和谐安定等有益的内容,更好地服务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付文科 《文化学刊》2011,(5):167-17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派别。儒道两家各有千秋,它们两者之间互相补充、一显一隐、互相促进。两家思想的这种内在的互动互补的机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一百年来,儒道关系研究也曾受到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影响,出现过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问题。为了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近百年来学界对儒道两家关系研究的全貌,本文把儒道关系百年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意识形态、政治气候、学术取向各不相同,故儒道关系研究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文章最后提出:儒道两家之文化资源的关系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秩序与自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分析法学派的奥斯丁提出的"恶法亦法"命题在西方法学界一直饱受批判"恶法亦法"在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中并非一无是处,特别是其中包含着法的秩序、正义及平等价值,对中国当代的法治实践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简单介绍"恶法亦法"的起源与内涵,初步分析"恶法亦法"理念的价值追求及在中国现实语境下对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些积极意义,并简要说明在中国现实语境下如何真正践行守法理念。  相似文献   

17.
刘杰 《职业圈》2014,(5):18-19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高度凝练、集中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与价值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18.
法治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许多高校中,法治文化建设多停留在口号和宣传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未能获得理想中的效果。本文从思想、行动以及组织领导三个层面做简要探讨,以期能为高校法治文化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文化学刊》2010,(5):103-103
辛秋水在《学术界》2010年第2期撰文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温情脉脉”的文化,具有“阴柔性”,以“仁”“义”“礼”为交际原则,讲究人情,注重面子,是一种道德本位的德行文化。儒家思想统治着中国的古代社会,它排斥法治,主张德治,再加上中国封建专制统治一直奉行的是人治原则,导致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法治缺位,不过这并不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对法治思想就没有参考价值,因为:  相似文献   

20.
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在任时,中美建交实现了关系正常化。1981年,他应邀访华,此后经常来访,走访了许多地方,亲眼目睹了中国的变化。2007年12月6日,他在中国政法大学的演讲,从法治的角度谈了对中国的看法(本刊有删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