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筱晴 《档案》2022,(5):36-40
文章首先对明清徽州家谱档案构建宗族认同的背景进行分析,继而指出明清徽州家谱档案构建宗族认同的两个方式,最后从个人、群体以及社会三个层面阐明了明清徽州家谱档案构建宗族认同所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色彩作为承载中国传统思想观念、文化习俗、社会礼制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全面探析明清时期色彩的演变发展、思想流变及其文化内涵,对弘扬传统色彩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明清时期的4本典籍文本为语料,提出一种基于文本挖掘进行明清时期色彩知识探究的研究方法,通过实体标注、实体关系抽取、色彩演变分析、色彩与社会阶层关系探究,探索明清时期色彩的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揭示其文化内涵。与传统方法相比,文章通过量化的方式更加清晰地展现了明清时期色彩的演变特征;通过分析文本内容,进一步发现明清时期色彩等级随着政治、经济、染色工艺的变化,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分析结果得到历史学、艺术学相关研究资料的佐证,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正>在明清商业史尤其是盐业史研究领域,《康熙两淮盐法志》是被学界广泛征引的一部盐政文书。它刊行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较此前及此后编撰的其他盐政文书,该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有关盐商及其宗族成员的资料占了全书过三分之一的篇幅,这在很少叙及盐商及其活动的官修正书中可谓惊人。但笔者梳理相关史料时发现,该书所含盐商及其宗族成员之事迹最多的人物志和艺文志部分主要由程浚编撰完成,而  相似文献   

4.
社会生态的巨大变化,使传统戏剧遭遇到空前严重的生存危机。在"非遗"保护的宽广视野中,博物馆不可避免地加入到传统戏剧保护的行列,并渐或有中心化发展之势。博物馆静态性"展览"传统与戏剧灵动性"演出"本质,在博物馆的特殊空间语境中汇合,传统戏剧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双向保护与传承在展演结合中得以初步实现。由此,博物馆范式成为了传统戏剧,甚至是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中最具文化原味与实践价值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明清以来潮汕地区的家训族规伴随着宗族的普及化得到了繁荣发展。家训族规所具有的传承文化、启裕后昆、秩序维护、社会教化功能对当今中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往学术界认为,中国传统戏曲具有娱乐人群、高台教化、写意性、综合性和以行当演人物等特点。事实上,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历代于城乡戏台上表演的观赏性戏剧(杂剧、传奇、地方戏等)和在民间底层祭祀民俗活动中演出的原生态戏剧(赛戏、傩戏、目连戏等)。上述所概括的传统戏曲特点,只能适用于观赏性戏剧,而不能涵盖祭祀性戏剧。本文以山西仪式剧为案例,从演出生态环境、演出目的、演出场所、如何饰扮剧中人物和所综合的艺术手段等方面,来说明仪式剧演出主要供神灵享用,在娱神之余亦可娱人;演出场所除在固定的神庙戏台外,还可作流动性演出;装扮剧中人物不必通过行当,而由村民直接饰扮,并多为世袭制;融合的艺术手段较少,综合性不强。因此对全面的中国戏剧特点需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7.
京津地区相声演出现场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遗产》2010,(2):47-55,157
中国传统相声发展已过百年,当下京、津相声现场演出的形式主要是茶馆与小剧场演出。本文对京、津具有代表性的相声场所,其中包括北京的天桥乐茶园剧场、湖广会馆、东城区周末相声俱乐部、广茗阁(鼓楼)笑剧场,天津的天华景戏院、新名流茶馆、大金台茶馆进行了现场描述。通过问卷调查,对京津地区观众听相声的目的、方式、场所选择等问题进行考察,并指出了京、津两地相声观众的差异。在相声演出生态方面,依据田野调查与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京、津相声演出的文本创新性、演出氛围、表演空间以及相声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等问题,并就营造良好相声演出生态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的国家法律在整体上是支持和维护宗族制度的,而从自身利益出发,宗族组织在客观上也弥补着国家法律的不足之处,二者相配合,互为表里,共同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由于不同时期主流文化的发展(包括戏剧),使人们对演出形式多了不同的心理要求,但不能肯定地认为,所谓的主流就一定是永恒的.本文着重论述了戏剧布景产生发展以来时期性的变化过程,通过希腊罗马戏剧布景的踪迹,提到二者对文艺复兴时期及后来舞台布景的深刻影响,指出作为流派而出现的写实布景形式在相应的改造手段及得力的意识创作辅助下依然会具备及产生无尽的表现空间及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历史档案》2005,(4):46-46
本刊讯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王政尧教授撰写的《清代戏剧文化史论》近期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丛书之一种。  相似文献   

11.
宗族文化是同宗、同族经过千百年的提炼和整理而成的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宗族文化一度被弱化,但随着社会的开放和互联网的革新,宗族文化有了新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描述宗族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数字化呈现,分析宗族文化网络传播的模式,并得出个人认同是其传播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间传统葬礼中的戏剧演出,就内容来看,可以分为祭灵戏、驱邪度亡剧和家庭伦理剧三大类,如果是老喜丧,亦不避讳滑稽戏谑风格的演出。究其原因,祭灵戏的演出主要是出于礼的需要;驱邪度亡剧的演出与人们对死亡的认知和自古以来的灵魂观念有关;家庭伦理剧的演出与国人重视孝道和血缘亲情的伦理观念有关。而老喜丧中的滑稽戏谑类表演,不仅与国人对生命和死亡的体认及灵魂观念有关,亦体现了民间群体性活动追求场面"热闹"的民族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徽州独特的宗族文化入手,探究宗族文化与在宗族文化影响下产生的丰富的历史文书档案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个人对于发扬民族文化和保护文书档案的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4.
以西方戏剧在中国的译介出版及其道德价值传播为对象,文章简要梳理了西方戏剧在中国的译介出版状况,探究了其道德价值传播的源起,从通过剧本改编实现道德价值重构、通过副文本和文本的互文实现道德价值彰显和通过多元传播路径助推道德价值弘扬等方面归纳了其道德价值传播路径,简要评述了其对当下戏剧译介与出版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夏泽和 《文化遗产》2017,(5):151-156
生产性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方式,一经提出就饱受争议,尤其是传统戏剧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更是一个难以实施的难题。由于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传统戏剧面临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逆转的态势。其实戏剧的创作和演出同样是一种文化生产,并非不可以进入市场。只是在当前的情势下,应通过政府埋单、城市戏剧经典化和农村红白喜事活动等途径,对传统戏剧实施有效的生产性保护。  相似文献   

16.
谱牒作为一种宗族文化产品,很早便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谱牒作为宗族历史的记录形式,它的延续何以能够如此漫长,它何以能够在中国广阔的空间上得以存在。笔者认为,对儒家文化全面的通俗化的宣传是其得以长期传播的重要原因,而共同体文化基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新媒体则有可能更进一步拓展谱牒文化传播的时空。  相似文献   

17.
李文 《文化遗产》2014,(3):149-156
以庙宇为中心的仪式场合,有利于观察者明了在平常的生活场景下不易显露的社会关系。明清以来,广东德庆县西江边的悦城龙母庙空间格局与龙母诞期的崇祀仪式,实际上反映了西江水系网络下,不同群体间关系变迁的历史。透过龙母庙的空间与诞期仪式,我们看到地方社会宗族间的竞争、分化,以及基于"水缘"关系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肖蓉 《声屏世界》2013,(10):42-42
舞台美术设计是包括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的综合设计,是舞台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剧本内容和演出要求,在导演统一的艺术构思中运用多种造型艺术手段,设计和创造出戏剧的背景环境和角色的外部形象,用以渲染舞台气氛,塑造戏剧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然而,由于受舞台所限,舞美设计不可能做到“实实在在”,也没有必要造出完美的实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笔者以为,舞美设计的最高境界就是“神似”。“神似”不但给设计者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也给观众提供了无限的想象余地。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北京乃至国内在一个月内感受了如此丰富的国际戏剧盛宴。然而,过高的票价仍然是阻挡普通观众踏进戏剧殿堂的门槛。而业内专家认为,“在可预计的几年内,北京的文化戏剧演出还不能像伦敦、纽约甚至东京那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随意的消遣”  相似文献   

20.
上海图书馆藏钞本《金丸记》,为许之衡饮流斋钞本。据题记,此本抄录于1927年,虽所据为梨园旧本,但首尾完整,且与明清曲选多有相合之处。此本为周明泰旧藏,后辗转入藏合众图书馆,今归上海图书馆。多年以来,学界误认此本已佚,鲜见著录。该本的文本形态,应早于康熙钞本,且内容更加完善。而现存康熙钞本则相对残缺,且表现出一定的方言化色彩,很可能依舞台演出做过一定的处理。我们将许之衡钞本与明清选本所收《金丸记》散出比较后,发现此钞本颇具"文化标本"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