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宝卷与道情的关系是宝卷研究和道情研究的难点。本文以山西永济宝卷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了永济宝卷与河东道情的交互影响。分析了永济宝卷的两个特点:文本上的道情借用宝卷文本和表演上的宝卷被道情化。在此基础上指出二者交互影响的结果是永济宝卷被纳入河东道情之中,在民俗信仰之中发挥着与河东道情相同的功用。最后,文章强调应重视宝卷在民间文艺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2.
韩洪波 《兰台世界》2016,(23):156-158
稀见民间宝卷《和合宝卷》借和合二仙下凡为路遥、马力二人,叙述"路遥知马力"的民间故事,宣扬知恩图报的思想内涵,具有信仰、教化、娱乐作用,其文本则呈现出仪式性结构与故事结构相结合的二重性,在民间宝卷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宝卷是在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中演唱的一种说唱形式。本文回顾近八十年的宝卷整理情况,其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类,但其中也略有不足,宝卷整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4.
中国宝卷是至今尚未被充分发掘、整理、研究的一大宗民间文献,是继敦煌文献之后,研究宋元以来中国宗教(特别是民间宗教)、民间信仰、农民战争、俗文学、民间语文等多方面课题的重要文献。七百年来,中国宝卷在特殊的民俗文化背景中产生、演化、流传,乃至逐渐消亡,因此,宝卷文献的整理、研究,便同一般古籍有许多不同之处。现将有关的几个问题分述如下: 一、宝卷发展概述中国宝卷源渊于唐代佛教的俗讲。宋代,原来集中于寺院、庙会中的说唱文艺形式大部分转移到勾栏瓦子中演唱,但佛教寺院  相似文献   

5.
自明末清初开始,北方个别民间教团中的民间艺人,便根据俗文学传统故事编写和演唱文学故事宝卷,宣传教义,宣扬因果,娱乐听众。这类宝卷都按照教派宝卷的形式,卷名多冠以"佛说";韵文主要是经忏式的韵诵,故称"念卷"。清政府在康熙朝末期开始严厉镇压各地民间教派,这类念卷和宝卷便逐渐淡化其宗教色彩,而成为民间的信仰教化娱乐活动。它们的发展,同江南吴方言区的民间宝卷,在宗教文化背景、题材来源、形式发展等方面都有不同;同时,也没有发展成为商业性演出的民间说唱艺术。所以,尽管留下了许多民间抄本宝卷,但近现代民间的念卷活动在许多地区消失了,只在山西和甘肃河西地区仍有存留。  相似文献   

6.
沉香故事因其丰厚的意蕴和趣味在民间以多种形式广泛流传。在长期的演变发展中,《沉香宝卷》起着关键的作用。清代《沉香宝卷》以明代戏曲为基础,在继承沉香故事的同时又对故事进行了延展和丰富。一是在形象主体上发生由刘锡到沉香的转变;二是在故事主题上由爱情转为孝道;三是在情节上增加了沉香求师、劈山救母等部分,改变了刘向应试不中、刘向为知县婿等内容,使故事更加完整也更具意味。这种变化是由民间信仰和宝卷伦理教化的特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民间宗教宝卷是民间教派的经典,它在一定时期是民间起义的工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及人们的社会意识。本文旨在探索民间宗教宝卷与政治斗争的关系,以揭示民间宗教宝卷对政治斗争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五通崇拜自唐代兴起于徽州,而后随着朝代更迭而广泛传播,明清以来,逐渐成为了中国江南地区最为兴盛的民间信仰之一。细考五通信仰的流变,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佛教或是道教,都曾经参与到对五通形象、故事的建构、传播之中。两宋期间,官方试图通过册封的方式,将其命名为"五显",把它纳入到正统的宗教谱系中,然而民间传统的强大惯性及不同阶层无意间的合力使得五通崇拜始终亦正亦邪,明清两代历经官方的查禁亦未断绝。五通形象又与华光菩萨黏连,并从人们耳熟能详的目连救母故事中衍生出华光救太姥的故事,于是太姥信仰又与五通信仰相互扭结,在这个过程中,民间信仰与通俗文学交互影响,《西游记》《南游记》等神魔小说及不同版本的《太姥宝卷》的流传正是最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出版参考》2013,(9):22
本刊讯(邸荣芬记者)3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马西沙主编的十卷本大型宗教文献资料集《中华珍本宝卷(第一辑)》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华珍本宝卷》项目主持人马西沙回顾了宝卷研究项目的立项与运作情况,并与与会的专家学者就宝卷的价值、研究现状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宝卷是研究中国古代民间宗教的基本资料。明清时代,中国的正统佛教、道教走向衰落,而新兴的民间宗教教派则大批涌现,在信  相似文献   

10.
尚丽新  周帆 《文化遗产》2014,(2):110-114
北方宝卷的宣卷人大致可分为四类:佛教的僧尼、属于民间宗教的"道人"、念卷先生、民间艺人。北方民间宝卷主要置身于北方的乡村社会中,民众的审美要求不高,宣卷人大多是爱好宝卷的文化人,他们视宣卷为兴趣,在技术上、艺术水平上也远远达不到职业艺人的标准。宣卷人的这种实际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北方宝卷很难发展成一门成熟的曲艺,走上商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田雨 《兰台世界》2016,(20):99-102
罗教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教义《五部六册》宝卷当中,其理论以佛学为主,反映了当时三教合一的思想。宝卷当中虽不乏一些"神迹",但更多是用浅显易懂的道理阐释玄虚的理论,表达出更贴近人民大众的现世信仰。罗教思想虽无明显的悖逆色彩,但罗教系统内部或是受其影响的民间宗教教首却有着近乎疯狂的聚众敛财行为,甚至不时发动对政府危害颇深的反叛活动。  相似文献   

12.
宝卷,渊源于唐代佛教的俗讲,在宋元时期佛教信徒举行的法会道场中形成,明清两代大量产生,至清代末年宣卷(宣讲宝卷)已演变为民间说唱曲艺,宝卷即是宣卷的脚本。宝卷的内容为演释佛经和说唱因缘两大类。其演唱形态受佛教忏法的影响,注重道场威仪,整个演唱过程仪式化,文辞格式化,结构形式严整。演唱的曲调,除了传统的佛教歌赞外,还受到了宋元词曲的影响,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明快,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南  相似文献   

13.
陈泳超 《文化遗产》2016,(1):104-109
常州民间文书收藏者朱炳国先生在常州、无锡之间洛社镇新收民国时期宝卷抄本40册,除一册外皆为洛社镇抄手卫清泉一人所抄,其中尚附有两种宝卷目录。经敷检考述,实际留存宝卷实物34种,短篇经文4种,忏文1种,再加上两种目录中所列篇目,去其复重,实得宝卷篇目凡79种,颇可代表民国时期常州、无锡地区宝卷流通本之概貌。其中大部分虽可从《中国宝卷总目》见其端倪,但仍有数种未见任何著录,其中之一幸有实物抄本,足见珍贵。  相似文献   

14.
从锡伯族民间信仰演进的漫长历史可以看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主流文化,在塑造我国民间信仰过程中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我国民间信仰在保留、传承这些主流文化的过程中也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阳 《兰台世界》2011,(7):76-77
从锡伯族民间信仰演进的漫长历史可以看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主流文化,在塑造我国民间信仰过程中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我国民间信仰在保留、传承这些主流文化的过程中也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巴渝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有着独特的特征,不仅表现在文化传统上,也典型地反映在传统民居中。传统民居具有“起居空间—民间信仰”合一的特点,是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融合。对巴渝传统民居中所呈现的民间信仰类型进行深入调查,量化分析巴渝传统民居的空间属性与民间信仰之间的有效关联,对于探索文化因素融入巴渝传统民居的建造过程有着重要意义,其表明了文化信仰在传统民居的空间组织、总体布局、材料构造及建筑装饰中均占有主导作用,并深刻影响了巴渝传统民居建造伦理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7.
宝卷,在宋以后,曾是全国性的现象,当其它地方早已成为历史,唯独河西走廊至今仍然被人们传唱着。在中国民间社会中已流传了700多年的说唱形式,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宝卷才被学者留意和研究。在中国文化史上,  相似文献   

18.
环县道情皮影许家班之个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县道情皮影是在承继传统皮影戏的演出形式,结合古老的道情说唱艺术作为表演的基础上,吸收诸多周边地方剧种及当地民歌的一些特色曲调,并融合当地方言声调作为其旋律基础的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戏曲剧种。环县现有47个戏班,常年演出于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庙会、神会以及人生仪礼等乡俗礼仪场合中。  相似文献   

19.
老郎神信仰,是民间行业祖师崇拜的产物,它几乎遍及所有的地方剧种。关注此种信仰的生成与运作,具有戏剧史与民间信仰史的双重意义。老郎神信仰,至迟在明代中晚期,已经在戏行兴盛起来。它的信仰模式主要表现为以老郎神的日常崇祀为形式,以老郎庙的建立为从业人员的共同家园和集体组织,以每年两次的老郎会为集中技艺展演和事务处理的平台。事实上,老郎神信仰是一种不成熟的民间宗教信仰形态。  相似文献   

20.
对区域文化脉络的研究,离不开超越历史史实的研究,而形成区域空间文化母胎的内容体现在对民间信仰边界的探索。昆仑神话视阈下陇东地区西王母信仰群自古以来一直是族群互动、信仰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区域。以古泾州自汉代以来的各类女神庙(宫、殿、洞、祠) 254处,供奉着298位女神为主线,在以泾川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借助地方女神信仰群形成了内容丰富、关系复杂的信仰互动网络。这张由女神后裔编织而成、以家族历史记忆、遗存和时空跨度为轴,以母性、女性英雄、女性智慧和生殖爱情崇拜为核心的信仰脉络网络中,包含着记忆、宗教、信仰、族群、亲属等众多结构性要素。泾川的多元民间信仰以"边界—空间"为载体经历了不断重构、筛选与再生产的民间信仰叙事,不断整合其在地域与信仰层面上的"存在空间"结构。那么,突破既有史学考证法从人类学的边界与空间理论入手,从昆仑神话脉络中互动的历史和人类学的视角来反思和推进区域空间多元民间信仰的纽带与层次,才能厘清陇东多元民间信仰的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