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体美学的概念是美国理查德·舒斯特曼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的"身体美学"理论和中国古典哲学强调的"身心合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兼容的。本文从身体美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古典志人小说《世说新语》,以探讨魏晋士人体现的身体意识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魏初刘劭所著<人物志>中品评人物的标准,与魏晋思潮中"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忘机之谈"的思想作一评比,以探讨<人物志>中审美标准对魏晋思潮的启发与影响.  相似文献   

3.
咏史诗的起源可追溯到《诗经》与《楚辞》,但真正确立的标志是西汉班固的《咏史》这一新诗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出现了很大的转变,诗人创作"言志"的主体性不断加强,显示出魏晋文学情感的觉醒。本文通过汉魏晋咏史诗的演变来分析诗人创作"言志"主体性的变化,进而明确这种变化对魏晋文学自觉产生的影响,对进一步研究魏晋文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庄子》与魏晋士人郭象的遭遇,既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又可以在人性的根源处找到依据。郭象注的《庄子》,最终成了郭象自己的《庄子》,这与他所采用的"寄言出意"的诠释方法密不可分。郭象运用这一诠释方法建构了"独化"的哲学本体,为当时的社会存在找到了合理的依据,使得"天人"之间,乃至"自然与名教"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得以解决。本文主要从"独化"的哲学本体论、"名教"与"自然"的调和、对现代经典诠释的启示三个方面阐释了郭象哲学中"寄言出意"这一诠释方法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言语》曰:"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这犹如极妙的广告词,山阴道成了山水风光秀丽的代名词,也因此成了海内外观光客朝圣兰亭等胜迹的著名游览线路。绍兴篆刻家杜泽卿等人还用"山阴道上人家"作为他们的字号。鲁迅于1925年2月9日在《语丝》周刊第十三期所发表的《好的故事》,显然是在描叙山阴道上的情景: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文人集团所作,反映了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皇权削弱,世家大族逐渐崛起,形成世家林立的局面,也由此加强了当时世人的家族观念。这一家族观念在《世说新语》中得以充分体现,表现在举荐贤才、教育子弟、婚姻联合、排斥寒门和重家族利益五方面。家族观念的盛行对当时社会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名教"与"自然"之辩是魏晋时期政治伦理的一个中心问题,它源自汉末士人中普遍发生的儒学信念危机。王弼从"以无为本"、"崇本举末"的本体论出发,得出"名教出于自然"的结论。他否定了汉代"以仁义为本"的观念,儒道兼综,以道统儒,主张"名教"从属于"自然"。"名教出于自然"的命题,在中国伦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当代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诗》和《春秋》都是先秦儒家士人极力推崇的文化文本。二者从实际的历史角度看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是在儒家的话语建构工程中它们却同是儒家权力意识与乌托邦精神的体现 ,有着深刻的一致性。“诗亡”与“《春秋》作”反映了从春秋到战国文化空间的变化 ,也反映了儒家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傅玄、傅咸父子不仅是魏晋之际重要的学者,而且在文学理论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傅玄父子的文体尊经思想,是挚虞文论崇尚经典的直接来源。傅玄《连珠序》第一次讨论了文体源流,这与他的史学家身分有关。傅玄编纂"七"体总集《七林》,《七谟序》选择了"七"体名作进行品评,体现了"采擿孔翠"的职能,启迪了挚虞《文章流别集》的编纂。傅咸《纸赋》是现存第一篇赞美纸张的作品,呈现了当时书写载体的革命成果,揭示了总集流行的物质原因。  相似文献   

10.
魏晋总集与编纂者的史官身分密切相关。东汉以来经史分离的趋势加强,史学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史官的文章才能进一步彰显,文章地位提高,文章写作繁荣,文体日益丰富。史官负责图书的典藏与整理和国史的修撰,因此编撰图书目录和撰写人物传记是其主要职责。《汉书·艺文志》学术源流的梳理和《七略》"诗赋略"细致的文体分类,是总集文体源流的取法对象和文体分类的先导。魏晋时期别传的盛行,不仅促进了别集的发展,为总集编纂提供了资源,而且深化了总集辨体的观念。  相似文献   

11.
区域性的食物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象征符号。而这一拥有本地印记的符号常被用于标记和传达某一群体的身份认同,用以区分自身与“他者”。《世说新语》中的羊酪与莼羹作为南北食物的代表,蕴含着南北强弱关系的政治隐喻。当孙吴政权走向死亡之时,陆机等亡国之臣面对北方士人对南方物产贫瘠的讥讽,不得不以“莼羹”相对。永嘉南渡以后,西晋虽然着意笼络吴人,但南北文化冲突却并未止息。百年之后,南北实力对比易位,王肃虽然为东晋大臣王导之后,却也不习惯北方的羊酪了。这也说明在东晋南北文化在冲突中逐渐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2.
闲暇是主体在个人化时空中的自在性居留及其自我快适感。诗歌中的闲暇书写,即指诗人在作品中较充分地表现了这种生活状态场景和思想情感认同。闲暇对士人实现自我、完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但它成为士人某种群体化的积极认同却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反映到诗歌等文学艺术创作上,闲暇书写也有一个由微至著的过程。《诗经》中已出现一些初步的类型。东汉中后期,抒情小赋等叙志型文学的繁荣则体现了"闲居以养志"逐渐得到了士人的认同。从汉魏之际直到陈隋,闲暇书写在诗歌史中的表现愈益丰富,在仕隐关系、身份认同、空间场域与景观、风格与类型等方面形成了一些传统,这对文学史、思想史而言都是有意义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
笔记小说对于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不仅能拓宽取材范围,还能补正史之不足。在历史研究中,应树立广域的史料观,善用各类笔记小说,同时还应谨慎辨别史料真伪,力求接近历史真相。本文以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为例,试论笔记小说在历史研究中的史料价值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2月3日,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特种邮票:《神骏图》。《神骏图》画的是东晋高僧支遁爱马的故事。图中支遁袈裟零落,他与对坐的高冠士人视线集中于水面驰骋而来  相似文献   

15.
要真正地了解中国的书法 ,文化的研究是必要的 ,并且很多重大问题必须借助于文化的研究才能获得可靠的答案。继《唐人书法与文化》之后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王元军博士的新著《六朝书法与文化》(2 0 0 2年 1 2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是这方面的又一尝试之作。本书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出发 ,论述了六朝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士人书法的社会价值、书法与士人的生活风尚 ,书法世家与社会文化生态、属吏与书法、寒人之崛起与书法、道教佛教与书法关系等问题 ,还就产生书法形式的地理社会人文环境作了研究。六朝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  相似文献   

16.
正《世说新语》里有一段关于吃的有趣对话,说是晋武帝司马炎的驸马王济曾经傲慢地问出生于江南的大才子陆机:"你们江南有什么东西,能和我这儿的羊酪相比?"这位王济,可是当时都城洛阳鼎鼎有名的大吃货。有一次,他宴请皇帝司马炎,派人上了一道"乳猪",司马炎品尝后赞不绝口。《晋书》记载,"蒸肫甚美,帝问其故,答曰:‘以人乳蒸之。’"好家伙,用人的乳汁做菜,王济在吃法上的奢侈和讲究可见一斑。不过,就算面对的是知名贵族美食家,出仕中原的江南人陆机丝毫没有退却,他淡淡地回答:千里莼羹。  相似文献   

17.
朱凤娟 《文化交流》2012,(11):24-28
曲水流觞笔墨情"兰亭修禊晋永和,风雅犹传醉山阴。"兰亭,是东晋士族兼书法家王羲之的寄居处。这一带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曲水流觞,群贤毕至",是人文风景绝佳之处。春秋时越王勾践在此种兰,汉朝设驿亭,故名兰亭。兰亭盛会,会稽内史王羲之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自此名扬天下,兰亭成为书法圣地、回味魏晋风流的好去处。  相似文献   

18.
徐强 《文化学刊》2014,(5):90-98
汉学界对《庄子》"自我"观念有浓厚兴趣并进行了极具特色的研究。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对《庄子》"自我"的西式诠释是用西方的"自我"解读《庄子》"自我",但难免将西式"自我"的蕴含强行赋予《庄子》。比较研究则试图解释两种"自我"观在深层次上的差异或相似,以期真正理解两者。对《庄子》"自我"的当代意义研究则着重于揭示《庄子》自我观对于当下的自我理解或人生的启示。这些研究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丰富了我们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对于推动《庄子》哲学走向世界也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国家图书馆藏有一部清刻本《陶渊明集》,内有墨批160余条。经考证,批点者为晚清士人贺寿慈。批点内容涉及对前人评陶之论的评价与阐发,陶诗异文、疑作,陶诗炼字炼句、立意构思,陶渊明作品间思想、意趣相通之处,陶诗与他人作品的关系,陶渊明的隐逸品格,陶渊明尚"真"的人格及审美追求,陶诗诗意、主旨的阐释等诸多方面。本文是对贺寿慈批点内容的首发性介绍,旨在揭示其对陶渊明相关问题研究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以雕缛成体"说和"自然之道"说的提出,具有整合自然审美理想和文章雕缛传统的特殊意义。考其实践基础,既有汉大赋兴盛以来穷思极想、铺排夸示的艺术倾向,又有山水诗兴起过程中巧构形似的艺术讲求;究其理论背景,一方面是汉魏以来崇尚心智创造的"智术"理念,一方面则是魏晋以降强调感物吟志的"应物"理念。《文心雕龙》因此而历史地形成了具有整合意味的自然雕饰美学观念。《文心雕龙》自然雕饰观念体系的展开方式,表现为"文体"论与"文术"论的并行互补,而其所以互补的机理则在于"成体有术"的文体方法论。作为中国古典自然雕饰美学理论经典的《文心雕龙》,其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自然"与"雕缛"的整合问题。从"以雕缛成体"悟入"自然之道",有助于克服长期以来的简单二元对立思维,有助于体会中国传统"以技而进乎道"之"道术"论的深刻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