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巫少飞 《文化交流》2012,(12):24-27
在摸索的痛苦中,他发现了同样浸润在痛苦中的卡夫卡;通过译介这位西方现代派文学宗师的作品,显示了自己的艺术慧眼和翻译思想。他就是浙江衢州籍学者叶廷芳。人有病,天知否?在北京叶廷芳家中,我迟疑地盯着他左臂的空袖管,试图找到某种关联:这位身体残疾且多病的学者是如何与"现代艺术的探险者"卡夫卡联系起来的?而我之所以迟疑,是因为过多地强调叶廷芳的残疾,可能会掩盖他真正的精神探索。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是生活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奥地利小说家,与乔伊斯[爱尔兰]、普鲁斯特[法]统一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大师。他的文学作品中,始终都存在着一个"父亲"的形象,并幻化成各种具有绝对权威的社会性事物。基于此,本文就详细分析卡夫卡作品中的父亲形象,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该文聚焦于卡夫卡文学世界“儿子们”的群像塑造。通过童年经验分析卡夫卡心理长期处于恐惧状态的深层原因,并将其独特的“父子冲突”书写与奥匈帝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均衡转型相联系,提出卡夫卡笔下“自我矮化”的儿子群像正是他所置身其中的时代语境、族群境遇与家庭环境的文学呈现。作为表现主义德语文学运动边缘的作家,卡夫卡塑造的儿子群像具有特殊性,不是“儿子罢黜父亲”,而是“父亲罢黜儿子”。“儿子们”在水平社会流动与垂直社会流动层面取得的成就在父权之下毫无力量。这样的文学呈现也超越了个体体验上升为特定时代的群体体验。  相似文献   

4.
村上春树的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先驱卡夫卡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从表面看,《海边的卡夫卡》贯彻了卡夫卡小说的特点。但是根据这部小说中村上春树对于战争的看法便可以发现,这部小说在思想内核上却是背离“卡夫卡”的。该文从荒诞的底色、希腊文化的影响、思想内核的差异这三方面分析《海边的卡夫卡》中的“卡夫卡”元素,论证《海边的卡夫卡》与卡夫卡的相关性,指出二者的部分差异,并进一步说明卡夫卡小说对《海边的卡夫卡》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蒲宁勇敢地正视死亡,从而在形而上的哲学层面加深了对于死亡和生命的辩证关系的认识;他对死亡怀有大恐惧,十分充分地描摹形而下的死亡的痛苦与哀伤,使得人们更加珍视生命。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不同维度的开掘中,既产生了深刻的悖论,又达成了更高层面的统一:通过用自觉死亡来取代被动死亡、将生命汇融进大自然、记忆和创作,最终战胜死亡。蒲宁的死亡观其实是"三部曲":正视,恐惧,战胜。但并非历时性的,而是共时性的:三者大都同时存在于一部(篇)作品中,相互矛盾,缠绕,纠结,永无尽期,然而每一部曲都很深刻——甚至是片面的深刻。蒲宁给世界留下了创造性成果,延续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活在世代人们的心中,从而获得了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各种对华舆论攻击工具中,"威胁论"最为常见、也较为有效,因此多年来老调常谈、乐此不疲。在国际舆论斗争中,"威胁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一种"恐惧劝服",即以诉诸恐惧的手段让受众相信威胁的存在,从而产生情绪和行为偏向。长期以来,"中国威胁论"是美国等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战略的主要舆论造势手段。对此,中国需要从解构恐惧心理入手,通过建立信任、强化好感、精准施策来消除恐惧。与此同时,要着力在两个层面大力创新传播理念和模式,将"中国威胁论"转化为"中国机遇论"。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和鲁迅都出生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相似的时代环境、相似的成长历程、相似的精神气质,让他们在创作思想上出现许多相似之处。在信仰缺失的时代,面对社会的动荡和纷扰,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拿起手中的笔书写死亡,并在面对死亡和对死亡的思考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本文主要分两部分,一是共同的创作主题:死亡,二是直面死亡,向死而生,对鲁迅和卡夫卡二者创作思想中的死亡主题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8.
恐惧与希望     
在我的童年生活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饥饿和孤独外,那就是恐惧了。我出生在一个闭塞落后的乡村,在那里一直长到二十一岁才离开。那个地方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有了电,在没有电之前,只能用油灯和蜡烛照明。蜡烛是奢侈品,只有在春节这样的重大节  相似文献   

9.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之中,世界卫生组织将该疫情全球风险级别上调至"非常高"。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导致媒体对其的关注和报道远远超过埃博拉病毒。西方媒体的报道中,恐惧和恐慌是主要特点之一。同时,西方媒体报道中对中国和华人群体的歧视与偏见,值得引起足够关注与警惕。  相似文献   

10.
正英国I.B.Tauris公司2015年10月出版作者认为,中国是一个神秘、复杂、令西方无比神往的国度,但同时也是国际社会中一个典型的"矛盾体"。他以西方人的视角和作为记者的坦诚与直率表示,中国一面坚持自己社会主义的国家身份,一面又打造市场经济体制;一面承认普世价值对包括中国民众在内的全球公民具有广泛约束力,一面又以自身国情特殊为由实行中国式的"例外主义"。因此,中国崛起必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国际政治现象,而越来越多地关注和报道中国,也已成为各国特别是西方媒体博取世人眼球的杀手锏。作者  相似文献   

11.
作为日本当代文坛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作家,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一再引起世界范围内的"村上热"。自2006年《海边的卡夫卡》出版后,村上春树连续10年入围诺贝尔文学奖,但年年失之交臂,令人惋惜。虽然村上春树未真正获得这一世界最高文学奖项,但丝毫不影响他的文学成就及影响力,其作品表现出的后现代性更具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从宏大叙事的消解、无逻辑的荒诞以及虚幻的"真实"世界三方面入手,结合具体作品,探讨村上春树小说蕴涵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及特征,希望能给相关研究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探讨"异化"主题在巴尔扎克、卡夫卡、勒·克莱齐奥、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笔下的不同诠释,梳理"异化"主题在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家笔下的进化和演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作者Anais Nin曾写道:沉溺生活的人没有死的恐惧.然而,大多数人对此视而不见,假装自己的生命会绵延无绝.惟有心血来潮的那天才会筹划大事业,将我们的目标和梦想寄托在enis Waitley(丹尼斯)称之为"虚幻岛"的汪洋大海之中.  相似文献   

14.
马西娅·格拉吉的小说《公主向前走》通过"行走"和"设问"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小说采用细腻地笔触描写了女主人翁维多利亚公主如何在疑惑中觉醒,犹豫而又勇敢地走上自我追寻之路,她最终克服了空虚、寂寞、恐惧甚至迷失,如劫后余生般地走向未知的旅程,认清了自己并重拾快乐生活的信心。  相似文献   

15.
罗西 《文化博览》2007,(11):20-21
王秋耕在大学时,曾在半夜跑到学生食堂附近的垃圾箱里翻找别人扔掉的馒头,他实在太饿了,穷困,使得他越来越自卑、敏感,月色下的他甚至如惊弓之鸟般会被自己的影子吓一跳。他闭锁自己的心灵,尽可能逃避集体活动,从不敢提及自己在乡下的农民母亲,更"谈不起"恋爱,大学四年,他就这样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他也在努力勤工俭学,但是,依然吃不饱穿不暖。  相似文献   

16.
正捷克的布拉格,是欧洲的历史文化名城,在音乐上出过许多杰出的人物,在文学上,与布拉格有关联的名作家也不少,比如卡夫卡出身在布拉格、米兰·昆德拉毕业于布拉格查理大学。布拉格的美,不仅仅在于几个著名的景点,如果你去游玩,慢慢品味,就会发现城里的大街小巷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如果巧,你还能碰到来自浙江青田的陈金妹。陈金妹最近有点忙。听说家乡浙江青田推出了"侨声赞祖国·我的中国心"全球网络拉歌活动征集令,她心里有点忐  相似文献   

17.
三年前公交车上的一次经历,让四川广安农村来重庆当"棒棒"的余兴民对城里人心怀恐惧。日前,仍是在公交车上,一小学生为患病的余兴民让座,余一时感动流泪。"城里也有好心人!"女售票员王燕说,售票三年,为"棒棒"让座的几乎没有。有人给自己让座,余却仿佛得到大恩赐,竞以泪水表示谢意,这在很多人看来,多少有点不可思议。然而余兴民三年前的经历,如果我们不把这当成故事来看的话,不知算不算是农民工在城市受到有形无形的歧视、非公平待遇的一个缩影。三年前,余兴民帮人卸煤炭,坐车时身上煤灰弄脏了旁边一乘客的裤子,该乘客扭位他不放,说裤子  相似文献   

18.
采访河北保监局局长吕宙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他是中国保监会组建初稿的起草人,却笑谈自己是保监会系统"工龄最长的人";他因为22年前曾在河北灵寿县挂职担任过邮政局局长,便笑谈自己从局长到局长,是个与河北有缘的湖北人;他出身农家,如今在"庄里"——石家庄工作,便笑谈自己从农民到农民……采访因为他的幽默而轻松愉快。  相似文献   

19.
靠什么     
郑板桥快要死了。他52岁时才生的儿子立在床头,悲痛欲绝。"孩子,我想吃你亲手做的馒头。"郑板桥已是气息奄奄。父命难违,笨拙的儿子请教厨师,好不容易学着做好了馒头,而郑板桥已经咽气了。他给儿子留下一份遗书,上写"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好汉。"郑板桥的这份遗书,真不知是救了儿子,还是害了他。靠真本事吃饭真是太难了。郑板桥的儿子肯定很孝顺,所以这样籍籍无名。他老爸身怀书画绝艺,名  相似文献   

20.
费尔巴哈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旧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在其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建立起自己的伦理幸福观。费尔巴哈对于"爱"的认识,与儒家的"泛爱众"思想有一定的相通之处;而费尔巴哈对于生命存在的突出强调,也与儒家"仁爱"中的修身思想同根同源,但是,费尔巴哈的伦理观是局限的,他对于"爱"和"道德"的认识,只停留在直观与表面上,从而导致他最终走向了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