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的自然观与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自觉为发端 ,中国文学艺术出现了最具民族特色的两大种类 :山水诗与山水画。由此 ,中国审美范畴中出现许多与“山水”有关的范畴 ,其中最典型的是“自然”,“自然”的审美范畴一俟产生 ,它又成为一种规则和标准 ,不断地制约、规范着具体的文学艺术创作 ;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学,集中概括该时期赋学的特点,并分析阐述该时期赋学论者对赋家及其赋作品的评论与批评,文章特别对在文学批评史和赋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影响的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等篇对于赋学的贡献作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3.
乱世裂变——魏晋南北朝文化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鬼小说时间结构上的二元性。首先,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构成双重的时间序列体系,为鬼小说奇诡特殊美感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其次,世俗时间和鬼域时间的纵横交织,扩大了鬼小说的文化容量。  相似文献   

5.
《水经注》作为地理和文学合璧的综合性著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记载的内容颇为繁杂,上至河道流经地区的天文地理,下至各地差异性的风俗民情、奇幻怪诞的神仙鬼怪等皆载入书中,其中不乏一些经久不衰的话题,鬼怪故事便是其中之一。该本记录的鬼怪故事较为丰富,依据故事情节大抵可以分为申冤诉苦型、突破禁忌型、报恩复仇型、害人作祟型、死后托梦型及死而复生型。这些怪异的鬼怪故事不仅再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鬼怪多元化的形象及人鬼之间复杂的关系,同时也映射出这一时期独特的鬼怪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佛教东传为契机,中、印两大古老文明第一次在文化思想层面上相遇并展开激烈的交锋。印度文明以宗教出世主义为导向,中国文化则以现世主义为中心,因此,中国人在初次遭遇这种异质文化冲击时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对本土文化全盘矮化的声音。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在应对印度文明主动挑战的过程中,对佛教采取的开放、接纳、改造的系列姿态,使得印度佛教为适应中国社会的特殊土壤而做出适度的修改,从而最终造就了极富思想创造性的中国佛教。此后佛教以中国为基地对东亚各国进行全面辐射,最终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公元十二世纪之后,佛教在印度由于种种原因而绝迹,中国反而代之而起成为宣播佛教的主要中心之一。就中国文化来看,佛教及其所承载的印度思想的传入,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的精神视域,提高了中国思想的思维抽象能力,弥补了中国文化现世主义导向过于强烈的俗世主义弊端。  相似文献   

7.
福州评话是以福州方言为基础衍生而来的艺术形式,在福州、永泰、长乐等地区广为流传,倡导以散说、吟诵形式叙述故事,借醒木、折扇、铙钹等道具增加感染力。在中国评话界,福州评话可谓独具风采、独树一帜,甚至获得了“人文活化石”的美称。但现阶段,这项富有艺术性的表演形式已经在经济改革中出现衰败趋势,应加以保护。基于此,本文从评话艺术的价值出发,探讨了评话艺术的历史传承,分析了评话艺术的传承现状,提出了评话艺术传承发展的策略,希望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吴幸萍 《文化学刊》2023,(2):248-251
“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主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对客观现实的反应”[1],基于此,笔者认为,如同知人论世一般,对于“雅颂之博徒”中,带有“博弈”含义的“博徒”应该置于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背景下来评价。在本文中,笔者在六朝“博弈”现状下,对“博徒”一词做出价值判断,结合六朝任诞风气的背景,对博弈受到六朝士人追捧的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博徒”虽带有轻微“贬抑”之意,但作者是用此表示《楚辞》与儒家经典的不同,并且肯定了这种不同是一种创新之处,同时也用“博徒”来批评六朝士人盲目效仿屈骚造成文风的无序状态,指出文学创作应该博取众长,既要有《楚辞》的“奇”“华”文风又要有《诗经》“贞”“实”格调。  相似文献   

9.
日本著名史学家川本芳昭在其《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一书中,以外族自觉、外部势力反过来影响中国的独特视角对那段动荡的历史进行研究,强调胡族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南方的"蛮族"在汉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现通过分析与总结该书的著史特点,反观日本史学家如何打破以"汉人"与"汉人王朝"为中心的著史传统,如何以"边缘与中心"频繁互动的研究路径为我们展开一幅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0.
景德镇景东陶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晓东其曾外祖父徐仲南为著名的“珠山八友”之一,父亲张松茂为全国陶瓷行业唯一获“首届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殊荣的艺术家,母亲徐亚凤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弟弟张晓杰、妹妹张慧均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可谓家学真传承,一门皆大师。  相似文献   

11.
中国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的存在,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记忆。山东省是中国篆刻艺术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之一,有着悠久的篆刻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与新时代特征的篆刻艺术非遗保护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该文介绍了保护与传承篆刻艺术的意义与影响,分析了山东篆刻艺术传承与保护现状,总结了山东篆刻艺术保护管理的工作措施,提出了山东篆刻艺术创新传承的实践路径,旨在保护和传承山东省篆刻艺术,让传统篆刻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并展现出全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张慧芳 《文化学刊》2022,(6):141-144
现代社会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技术也在中国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领域得到更好的应用。新媒体技术让中国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拥有了互动化、虚拟化等多种传播表现方法,多维度、立体空间的展示形式,有力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但要看到新媒体时代下中国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中国古代文学资源的重要价值进行分析基础上,探讨了借助新媒体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性,对目前新媒体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不足进行分析,提出了优化改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出现于西汉的孟母教子系列故事,到元明时期越发被人们所认可与推崇:中央统治者对孟母持尊崇态度、对孟母进行册封,这为地方各级政府尊崇孟母、弘扬孟母教子故事提供了有力支持;当时社会知识阶层撰写的大量文章中,也对孟母教子故事进行了阐述和赞扬;而在学校、家庭生活中,则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孟母教子故事进行了普及;在民间,孟母教子故事通过杂剧、散曲等贴近百姓生活的形式为人们所熟知,这为孟母教子故事的传承与弘扬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4.
民俗歌舞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附于各民族传统风俗活动中,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体现了各民族人民的思想和意蕴。“亮花鞋”是传统的川北民俗,承袭千百年历史,拥有浓郁的阆中本土文化气息,是川北民俗服饰文化、民俗音乐和民俗舞蹈的经典样本,更是阆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悠久的历史,多重的样本属性,让“亮花鞋”这一民俗拥有了十分珍贵的保护价值和研究价值。该文系统梳理了“亮花鞋”的文化渊源、表现形式及艺术特征,并基于弘扬民俗文化的角度,结合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通过构建合理的教学机制、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以期助益阆中民俗歌舞“亮花鞋”的传承、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汉绣作为湖北特色的刺绣精品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的推广从品牌服饰着手,将汉绣和服装设计结合,融入汉绣精细高超的技巧和繁复华丽的美,实现了汉绣艺术的市场化、现代化及品牌化。目前,汉秀脱离市场需求,其推广十分紧迫。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提出应与武汉本土服装品牌联合设计,创建汉绣高端服装品牌,学校也应开设汉绣课程,以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6.
北固英烈精神是镇江红色基因和城市精神的重要内容。该文通过概括北固英烈精神的历史积淀与丰富内涵,倡导以史立志,传承红色基因,让北固英烈精神融入现代化新镇江的激情奔跑血脉之中。  相似文献   

17.
程霖 《文化学刊》2022,(3):14-17
地方民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一环,体现出特定区域内人们的精神面貌和风俗民情。在我国,民歌种类众多,大到省份小到地区,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在国际舞台。随着当今社会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地方民歌发展危在旦夕,地方民歌在社会中生存的空间急剧缩小,这也成为地方民歌传承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越来越重视,如何将地方民歌作为地方文化特色传播给世人,让更多的人认识民歌爱上民歌。本文提出新的传承与发展观点。希望通过对地方民歌艺术表征探究,对地方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带我们走进了如今的自媒体时代,也促使人自觉主动地融入新媒体环境当中。中西方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充分交流、激烈碰撞,尤其是红色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红色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高校中的部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教育出现了认同危机。红色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净化思想纯度、提升思想高度的有力武器。因此,借助新媒体的便利与优势,在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柳林盘子会”是山西柳林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综合性民俗现象,具有一定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文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传承优秀文化基因,剖析发展现状与困境,并对其传承与创新路径予以探究,创新其在现代的发展形式,使得古老悠久的盘子文化焕发现代的活力。综合设立专项传承基金和机构,开展技艺展演与传承学习,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等多种路径,有效发挥“柳林盘子会”的文化价值,打造具有文化影响力的特色文化遗产,为盘子文化“走出去”提供一个更加可期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中医药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在当代要坚定文化自信就需要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繁荣和发展中医药文化。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需要有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自觉,不断提升大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需要对中医药发展现状认真自省,不断增强中医药院校师生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紧迫感;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需要促进中医药文化自强,不断增进重振中医药辉煌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